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

2023-02-09 23:44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二)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全文赏析。

明确:“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七)写作特点

(1)诗作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欲收新麦”而不得,与诸孙替老人形成对比,表现出先忧后乐的情感变化;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活的喜悦。

(2)诗作还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收麦的辛苦。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应描绘他们收麦的情景,作者却没有,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3)直抒胸臆,也是一个写作技巧。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孙的“爱怜”之情。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