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丹欧庇克莱歌剧院配乐浅析

作为一个多年的魔兽迷和从小接触欧洲体系的人来说,这段音乐我是非常喜欢的。
这是首次进入歌剧院的剧情:

首先此处切换更能带来大剧院的既视感,与前面的剧情场景做出明显对比。
其次这种管风琴的音色以及体量空间就有歌剧院的既听感,属于一个很常识性的认知。而这种声音太古典了,很容易疲惫,所以在短暂的管风琴段落后(20s后)立马进入了快速的3/4拍圆舞曲段落,注重于高频的表现,紧接着就是木管组的重现,再往后就是合奏,同时有管风琴的伴奏,这样不仅确定了主题以及氛围,又能带动优雅的情绪,让听众感受到不是那么的乏味。
这就好像影视中的灯光作用一样,首先就是确定氛围,但灯光随着演员的走位,作用或者状态会发生改变,就要跟着演员来动一样。
和声方面这种小调卡农也符合这种氛围,而且正好是个c小调的,(还好不是d小调,这会让我想起世界禁曲!不过前几个音真的一样,我都有点毛骨悚然哈哈哈)这让我直接想起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有木有,
相比于纯古典,在和声节奏上可能有些许变化,这看似也并没有什么理由的变化,可能是为了凑满时长或者是一些别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段和声:Cm-Gm/Bb-Abmaj7X2-BbX4-Abmaj7X4-Dø-F#dim/A-G7sus-G7
X2,X3,X4的意思代表这个和声持续了多少个单位
也改变了一些和声声音变得更现代了。整体音乐也更注重于高频的表现。
再现段落的话,是快速的3/4拍,以小提琴为主旋律乐器,为了保持灵动,换掉了一些低音,但横向节奏上依旧是会这样,保留了此种古典乐这种横向上的乐句感,同时现代化了很多非常古典的和声,比如G7-Cm变为Gsus-Cm,消除古典的明确感尖锐感,使其更现代化,模糊化,以及上面的几个减和弦变和弦这种不太好听的听感也都被舍弃了,替换成了同功能的顺阶和弦,让大家更能感受到旋律的色彩。
以下是这一段的和声:
Cm-Gm/Bb-Abmaj7-Ab
Bb-Bb/Ab-Bb/G-Gm
Cm-Gm/Bb-Ab-Gm
Fm-Gsus-Cm
木管重现段落的话和声又回归于古典,不停地重复TSDT,最后以STDT收尾。不过就古典乐的角度上来说。这里有点过于融入现代和声色彩而导致有点失去古典乐的固定搭配感觉,就比如这个D7/C一般来说会走到缺了一个根音的属九和弦,但是他这里这个7音C四度下跳去了G,有点没搞懂(可能是我这几年不怎么听传统古典有关系吧,我太菜了),在该丘斯体系中虽然有此种做法但也是为了平衡横向上的能量问题,可能是作者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过也可能这是一个二游的配乐,也可能是用欧洲的写法但是使用日系体系来写作。
Cm-D7/C-G7b9-Cm
Cm-D7/C-G7b9-Cm
Cm-D7/C-G7b9-Cm
Fm-Cm-G7-Cm
再往后就是一段持续低音的段落,这其实没啥分析的了,主要凸显管风琴的音色,持续低音的理由也多为乐句或者节奏划分。
我其实不太喜欢现在很多的分析,什么用这个手法就是增强和声色彩,多么多么牛逼,吹的跟个神一样。导致一些朋友(包括我的同事,学生,甚至老师,师兄弟等)乱用这种东西在作品里,写出来的东西简直乱七八糟,他们还会讲,什么七和弦有色彩,什么持续低音是高级手法云云,我也是一脸的尴尬。这样反而忽略了横向上的节奏快慢和作者的乐句思路,总之,各位辩证看待吧,包括我写的东西也是一样。
和声po在这吧,懒得扣那么细致了
AbX3-Bb-Cm-Cm-G7/D-Cm
FmX3-Gm-Cm-Cm-G7/D-Cm
总之这一段配乐的作用就是交代出当前的场景,以及表现氛围,如果你也想试一试就用3/4拍,BPM150左右,选一个小调,用这套和声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