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基础背景整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五)

2022-04-04 22:50 作者:kyouQ111  | 我要投稿

笔记目前分为三个板块:

几种颜色的原文和【】内的批书人注解;

解释用的文献/百科背景资料,简称“释”;

和可供参考的网友的理解,“()”作为间隔。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蒙: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 ?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头!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释:1.葳蕤——花草茂密下垂的样子,引申为委顿不振。绣衾——绣花被子。2.华胥境——即仙境。华胥是神话传说人物庖牺氏的母亲,她遇异迹而孕,生了庖牺。
《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https://mip.ppzuowen.com/book/hongloumengshicishangxi/172659.html}
葳蕤(wēi ruí)一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二指羽毛饰物貌;三指华美貌,艳丽貌;四指柔弱貌;五指萎顿貌;六指锁;七指古代一种首饰;八指草名,即萎蕤。
形容枝叶繁盛,羽毛装饰华丽鲜艳的样子,也可形容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也可比喻词藻华丽。
另外,在中医中是一种药材,也叫玉竹,玉竹有节色淡黄,扁圆弯曲蠕虫样。功用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用于肺胃阴伤,燥咳痰粘,舌干烦渴,或阴虚外感温邪,发热无汗,干咳咽痛等症。{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B3%E8%95%A4/352007}
葳蕤


华胥的解释:人名。传说是 伏羲氏 的母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河》:“ 瓠河 又左逕 雷泽 北,其泽藪在 大成阳县 故城西北十餘里,昔华胥履大跡处也。” 唐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源见“华胥梦”。指梦中的理想境界
宋 陆游《睡觉作》诗之一:“世言黄帝 华胥境,千古蓁荒孰再游?”
清 赵翼《漫兴》诗之二:“眼前便是华胥境,何处还须着俗氛?”
(BTW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应该有印象生下天族太子的是华胥娘娘,意在初始伏羲之母wwww)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甲戌侧批: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甲戌眉批: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甲戌侧批: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

言和意顺:言语柔和,态度温煦。

略无参商:参、商:星宿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虞:忧虑。比喻人分离不得见面的忧虑。也比喻有不和睦的可能。(此为高度概括宝黛相处的描写,又同时巧妙引出宝钗,三位主角'同框'造'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甲戌侧批: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甲戌眉批: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

此典出自《孟子(离娄上)》: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意思是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虞:料想;誉:称赞;毁:毁谤。

不虞之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求全之毁用法:作宾语、定语。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既然熟悉得习以为常,就会更觉得亲密;既然觉得亲密,就不免会生出些过于苛求的的贬损和预料不到的误会。){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701932433147724.html}


(意思就是欲求称赞反招致诋毁或伤害。曹雪芹书为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笔者以为:在这里,求全就是要求无缺,毁指伤害,连起来说,就是越要求,越会造成伤害。虞指料想,不虞就是不曾料想到。隙本意指裂缝,此处指感情上的裂痕。连起来说就是没想到会造成感情上的裂痕。

  这八个字,就是越要求,越会造成伤害,出现不曾料想到的裂痕。用来形容宝黛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们俩人常常发生争吵,言语不合,往往会气得黛玉伤心流泪,此时宝玉又会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道歉,两人又重归于好。如此多次,一直到黛玉死去,都是求全二字作怪。

  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之间,对他俩这一段感情太投入,互相总是期待它的,也希望对方和自己在心里有同样的默契和期许。有了期待,便难免有失望,失望的多了,又难免有试探,较终得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结论!

  或许宝黛之间就是这样,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呢?越是在意的人,又往往不甘心不愿意去解释,去询问,只是自己暗自神伤,等待对方的幡然醒悟。

  求全,要求爱情无缺,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还是多包容些好。){http://m.qinxue100.com/guangxi/news/yc/201812/107062.html}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这段话里提到了一幅画,

《燃藜图》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


燃藜图

《三辅黄图·阁部》记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 ’之文……至曙而去。

这幅画的故事意义很好理解,正是劝人勤学苦读。颜真卿《劝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代亦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都是劝人读书上进。

对联里的这两句话也很好理解,即能看透世故人情也是学问,有一套为人处事的准则,并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写文章一样也是一种本领。

很明显,这两句话是劝人读书治学走仕途经济之路的,我们今天读起来,觉得很受用,且佩服曹雪芹早就窥透了世故人情,懂得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事,因而才下此警语。

然而在富贵公子贾宝玉眼中,却是臭不可闻的,因为他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雨村要见他,他都极不情愿,“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7%83%E8%97%9C%E5%9B%BE/10380515}


另有一关于燃藜图的散文,作者又恰好是同乡人,读来有趣,特放上链接,散文欣赏:一幅现代燃藜图{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15528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甲戌双行夹批: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原文节选: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因午困而须小憩,遂到尤氏上房。一进门,见正面高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一见此等言词,立即叫道:“出去,出去!”因此才转到秦可卿室中。)

读者大多数认为,这是宝玉对“世事人情”厌恶,对“学问文章”的反感。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宝玉的误读,也是对曹雪芹的曲解。

(“人情世故”,是封建社会十分重视与讲究的待人接物的重要处事经验。剥削阶级都要利用这一套处事哲学,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会这种“学问”。会做这种“文章”,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说的“人情世故”,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情达理”与“合情合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剥削阶级讲究精晓“人情世理”的“圆通学”,实际上是通晓官场上趋炎附势的“关系学”,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而内心里却充满着尔虞我诈。

而今天我们提倡“通情达理”,是说话做事要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公德,符合道理,它与旧社会的“人情世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

释:yǎn xíng gǔ ruǎn

眼饧:眼色朦胧。视觉模糊,骨节酥软。

形容迷蒙疲倦的神态。

关于“引梦香”的一种暗喻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wx搜索“云笺说红楼” 从引梦香到梦甜香...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甲夹批:艳极,淫极!】

 芳气笼人是酒香。

【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释:

87版红楼梦

《海棠春睡图》

北宋释惠洪在其著作《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即贵妃杨玉环),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即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这个典故传开以后,北宋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绝句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

(另外,关于苏轼之事,还有一笔在贾母品茶栊翠庵一节: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元丰三年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了,怎么可能出现“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呢?可见是曹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极言妙玉非同一般的身份,而我们知道,妙玉作为十二钗正册中唯一与贾府没有瓜葛之人,身上同样充满了秘密。)

明代时,唐伯虎根据典故,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这即是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看到的《海棠春睡图》由来。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得出,杨贵妃之美堪比海棠,二者可以互为代换,而红楼之中,宝玉曾如此评价宝钗:“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句话惹得宝钗大怒,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且言“他们”,可见宝钗之体态似杨妃是大家都这么以为。而宝玉的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曹公有无隐意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7016725563542&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3%80%8A%E6%B5%B7%E6%A3%A0%E6%98%A5%E7%9D%A1%E5%9B%BE%E3%80%8B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释:设譬shè pì,解释为打比方。

出处:《礼记·经解》“礼之於正国也,犹衡之於轻重也,绳墨之於曲直也,规矩之於方圆也……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唐 孔颖达 疏:“设譬既毕,故以此言结之。


(屋里陈设、摆件无一闲笔,大致是用暗喻来描绘秦可卿姿色过人,私生活有些不检点,具体分析详见:

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art/465358363

为了过审就不放原文了)

(关于为什么秦可卿是这样的女性?为什么要引导宝玉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这个视频来解答【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背后-哔哩哔哩】

https://b23.tv/P01Kn7D

正所谓所有人都在代入宝玉的视角看问题,焦大口中“爬灰,小叔子”都是在说可卿,但那故事中的公公、丈夫、叔子在何处,又做了什么?风月宝鉴,需从反面观之)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

袭人、【甲戌侧批:一个再见。】

媚人、【甲戌侧批:二新出。】

晴雯、【甲戌侧批:三新出,名妙而文。

麝月【甲戌侧批:四新出,尤妙。

看此四婢之名,则知历来小说难与并肩。】

四个丫鬟为伴。【甲戌眉批:文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戌侧批:细极。】

名妙而文、历来小说难与并肩

可以理解成,脂砚斋花式夸奖红楼的用词

(名中暗藏玄机,关于宝玉四个贴身丫鬟,袭人、媚人、晴雯、麝月的集合介绍,我找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四人暗指风、花、雪、月,后期媚人改了名字,成了茜雪。)


(关于“文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的一点解释,文章比较长,指路:

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02a710db8BBb9240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甲戌侧批: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

释:脂砚斋又批道: “北够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 又用秦氏出梦, 不知立意何属。唯批书人知之。” 暗含深意,启人思索; “用秦氏引梦, 又用秦氏出梦” ,仅仅是出于写作上的需要?不是, “此梦文情固佳” 中的“固”字,就已经道出了批书人的疑惑。但批书人又说“竟不知立意何属”, 却显然是批者的故意自问, 他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了如指掌的,因此,这段批语也是脂砚斋在提醒读者,梦中宝玉与可卿发生的就是暗示现实中宝玉与秦可卿有私情。

{https://www.kuaihz.com/tid15_3887689.html}


   不妨一起回顾这一段“宝玉入可卿房”:

通过真假虚实的写作手法,脂批在引导读者进入亦真亦假的情节之中,此后又多次提及“不知”作者在说什么,为什么说,他是真的不知道吗?原来为了引发读者思考啊,在最后点明,唯有批书人知啊!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

【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

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

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

芳气笼人酒香。【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

【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

……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

袭人、【甲戌侧批:一个再见。】

媚人、【甲戌侧批:二新出。】

晴雯、【甲戌侧批:三新出,名妙而文。】

麝月【甲戌侧批:四新出,尤妙。

看此四婢之名,则知历来小说难与并肩。】

四个丫鬟为伴。

【甲戌眉批: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戌侧批:细极。】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甲戌侧批: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

惟批书人知之。】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

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甲戌侧批:一篇《蓬莱赋》。】

释:看到朱红的栏杆,白色的石头,翠绿的树清澈的溪流,真是很少人能见到的人间仙境。

(宝玉睡去后“至一所在”,入蓬莱)

蓬莱,亦称蓬莱山、蓬壶、蓬丘。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东海外的仙岛,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围。

关于蓬莱的诗篇-

唐·李商隐《无题》诗: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沈亚之《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诗:

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宋·陈师道《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

功名付公等,归路在蓬莱。

宋·杨亿 《汉武》: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明·王錂《春芜记·说剑》:

他本蓬莱仙种,偶然寄迹人间。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3%AC%E8%8E%B1/16543334?timestamp=1649013881425}






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甲戌双行夹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

  【甲夹批:二句比也。】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甲夹批:将通部人一喝。

(宝玉入梦之后,警幻仙子所作歌,意思也简单明了,人世在世,好的坏的,都会像春梦一样烟消云散,作为世间人,又何必自寻烦恼呢?仅供参考哈。)

https://xw.qq.com/amphtml/20190704A09A0Z00

(在此联想到大老师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www)


部人,释辖境内的居民。犹部下。

《北齐书·王怀传》:“ 高祖东出, 怀率其部人三千馀家,随高祖於冀州 。”

《新唐书·解琬传》:“为政引大体,部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A8%E4%BA%BA/9528775


一喝,yī hē,意思是一声叱咤。

喝为张口叱吒之声。禅林中,师家为令参学者开悟所发出之叱吒声,称为一喝。于此,尽有其大机大用,自不同于普通之一喝。

(将通部人一喝,在这里指将向在座的读者和书里的宝玉一喝,道出玄机)






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 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 加 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甲戌眉批: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前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故见其妙。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甲戌侧批:

千古未闻之奇称,写来竟成千古未闻奇语

故是千古未有之奇文。】

释:蹁跹袅娜  pián xiān niǎo nuó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袅娜:形容体态轻盈柔美。形容女子很美丽。


蹁:1.走路脚不正的样子。2.〔蹁跹〕形容旋转舞蹈。亦作“翩跹”。3.膝盖。

跹:〔蹁跹〕见“蹁”。

袅:柔弱,缭绕:“不声如动吹,无风自袅枝”。袅娜。袅袅(a.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如“炊烟袅袅”;b.形容细长柔美;c.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袅袅”;d.形容微风吹拂;e.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如“余音袅袅”)。

娜:女子人名用字及译音字。


端的,duān dì,意思是果然、的确;究竟;事情的经过;底细。



(这段《警幻仙姑赞赋》把警幻的各种美态都写出了,衣饰、五官、神态……几乎把世间用于女子的最好的形容词都用到了警幻仙子身上。

因其“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因此,贾宝玉看了之后,张口就叫“ 神仙姐姐”,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曹公原创。脂砚斋批道:千古未闻之奇称,写来竟成千古未闻之奇语。故是千古未有之奇文。)

其余有趣的关于写作的观点不妨一看:原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333000195956716&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7%9B%96%E6%AD%A4%E4%BA%8C%E4%BA%BA%E4%B9%83%E9%80%9A%E9%83%A8%E5%A4%A7%E7%BA%B2


这里指出《红楼梦》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其他小说所常用的“赞赋闲文”是很对的。至于说此赋不像评宝玉的《西江月》二词那样“别有深意”,所以“不见长”,似乎还值得研究。就赋本身内容而论,确实像是闲文,看不出多大意义,可以说写得“不见长”。因为它仅仅把警幻仙姑的美貌夸张形容了一番,而且遣词造句也多取意于曹子建的《洛神赋》。但正是后一点所造成的似曾相识的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曹植的文句,在这里常常只是稍加变换,比如:一个说“云髻峨峨”,一个就说“云髻堆翠”;一个说“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个就说“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一个说“若将飞而未翔”,一个就说“若飞若扬”;一个说“含辞未吐”,一个就说“将言而未语”;一个说“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一个就说“待止而欲行”,如此等等。难道以曹雪芹的本领,真的只能模拟一千五百多年前他的老本家之所作(而且又是大家熟悉的名篇)而亦步亦趋吗?我想,还不至于如此低能。让读者从贾宝玉所梦见的警幻仙姑形象,联想到曹子建所梦见的洛神形象,也许正是作者拟此赋的意图。曹植欲求娶原为袁绍儿媳的甄氏而不得,曹操将她许给了曹丕,立为后,不久被赐死,曹植过洛水而思甄氏,梦见她来会,留赠枕头,感而作赋。但他假托是赋洛神宓妃的,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事,遂作斯赋。”(《洛神赋序》)所以,李商隐有“贾氏窥帘韩掾小(晋贾充之女与韩寿私通事),宓妃留枕魏王才”(《无题》)的诗句。小说写警幻仙姑不也是写宝玉与秦氏暧昧关系的托言吗?在《不了情撮土为香》一回中,宝玉曾说:“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这些话正可帮助我们窥见作者拟古的用心。总之,此赋原有暗示的性质,非只是效颦古人而滥用俗套的。可惜深悉作者用意的脂砚斋,没能体会出来。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6420260}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甲戌双行夹批:正恐观者忘却首回,故特将甄士隐梦景重一滃染。】

滃染:wēng rǎn是一种中国绘画技法,是用水墨淡彩润画面,不露或少露笔痕 。

滃染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宝玉看了,【甲戌眉批: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甲戌侧批:奇极妙文。】


释:厚地高天:形容天地深厚。元王实甫《西厢记):“道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可能。北周庾信《庾子山集镜》诗:“试挫南山竹,堪可见四邻。”

痴男怨女:沉醇于爱情之中难以醒悟的人,或谓天真的青年男女。

可怜:值得怜惘、哀怜、可惜。

风月:本义指美好的清风明月的景色。此处风月系指男女间情爱之事。

天地深厚,可叹前生今世的情没有尽头,

痴心男女,可怜真情挚爱的債难以偿还。


(因为宝玉“招入膏肓”的“邪魔”,实际上就是“古今之情”、“风月之债”。

因为,在他的意识里,从此就接受了“古今之情”和“风月之债”这么两种概念。

而宝玉“招”这些“邪魔”入“膏肓”的目的,就是想“领略领略” “古今之情”、“风月之债”的那样一种求知欲。

故他“招入”的“邪魔”,实际上就是一种欲望的滋生。)




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的匾上,乃是“薄命司”【甲戌侧批:正文。】三字,两边对联写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看了,便知【甲戌侧批:“便知”二字是字法,最为紧要之至。】

释:意思是“春恨秋悲这些对季节的情感不过是自己的心情决定的罢了,我这花容月貌又是为谁而美,却无人欣赏?

时光变迁,春去秋来,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起伏,而引起的。内心的茫然,不知道自己美丽的容颜会为谁老去,又会为谁娇艳,这只是一种少女怀春的伤感。

{https://m.cidianwang.com/mingju/3f5cb7382.htm}





宝玉道:“常听【甲戌侧批:“常听”二字,神理极妙。】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甲戌侧批:贵公子口声。】

释:贵公子的口气。

口声:1、犹开口。2、语气,口气。

3、指口音。4、议论。


出处: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

示例:口声

1、犹开口。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又不曾麻搥下脑箍,你怎么口声的就招伏。”

2、语气,口气。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公 见口声来得不好,老大惊讶。”

3、指口音。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他妻子﹞又换了一个口声,道:‘我乃 陈 妾 丁氏 ,大娘死与我何干。’”参见“ 口音 ”。





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甲戌眉批: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今却于警幻意中忽写出此八字来,真是意外之意。此法亦别书中所无。】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甲戌侧批:是哄小儿语,细甚。】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甲戌侧批:为前文“葫芦庙”一点。】

闷葫芦:比喻难猜解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事事情。谐音“糊涂”,不明白。

前文:”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见《红楼梦》第一回)




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甲戌眉批:奇笔奇文。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甲戌侧批:贵公子不怒而反退,却是宝玉天分中一段情痴。】

果觉自形污秽不堪。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甲戌侧批:妙!警幻自是个多情种子。】

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其中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释:,shu, 抒发;表达 [express]

(e.g.摅,张也。——《广雅》)

发表或表示出来。


惟,表示只有、仅仅、只是、希望等意思,常用做动词或副词。“惟”与“唯”两字多可互通使用,只在部分特定词语中不通用。

(复习一下中学语文!)

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

惟手熟尔。——宋·欧阳修《归田录》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长公(袁可立子袁枢)无愧斯语矣。——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夫植物之中,禀真刚之气者,惟松为独多。——明·宋濂《看松庵记》

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怪谲,古怪而变化多端。

(印象中这字颇有贬义,检索之后,发现在此语境里,怪谲是偏中性的形容词)

     谲 ,作动词,

1.欺骗;诈骗,jué欺诈,玩弄手段:~妄。诡~狡诈。

[e.g.谲,权诈也。――《说文》

谲,欺也。――《广雅》

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韩非子·定法》

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韩非子·孤愤》

又如:谲主(欺诳主上);谲诳(欺诈诳骗);谲数(诈术)]

2.通“决”。判断,判别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儒效》

      谲,作形容词,

1.诡诈

e.g.晋文公谲而不正。――《论语》

又如:谲计(奸计;诡计);谲怪(诡谲狡诈);谲数(诡谲的权术);谲诡(怪异;变化多端)

2.怪异

瑰异谲诡。――张衡《东京赋》

瑰姿谲起。――傅毅《舞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0%B2/5342354}





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间时渍粉污。

唾绒tuò róng,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4%BE%E7%BB%92/10217715}

奁(繁体:匳、匲)lián,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衔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朝间。

引申义:大号匣子等容器。

本字原指食品容器的遗迹是“一奁饭”(一盒饭)和“茶奁”等的说法。

1.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世说新语·巧艺》;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李商隐《骄儿诗》

2.又如:妆奁(香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

3.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红楼梦》

4.又如:一奁饭(一盒饭);茶奁(茶壶)

5.陪嫁的衣物等。如:奁田(陪嫁的田产);奁匣(陪嫁的镜匣);奁币(陪嫁的财物);奁具(嫁妆);奁箱(嫁妆)



正是: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释:一场幽灵的梦同与谁近,一千年从古到今,唯独我最痴情。


第五回女儿判词、红楼曲会单独出一期,敬请期待!



其他声明:


写这个文集的目的是,记录分享我在读书过程中查到的背景资料。希望我尽量做到周更,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这个订阅文集!文中所有文字经过摘抄整理,可以理解为搜集资料,串联知识,大部分非原创,每一条后面有原文链接,所有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欢迎大家去查看链接原观点作者原文的内容。文中如有出入,欢迎指正,欢迎讨论。


读书基础背景整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