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情节影射徐灿
黛玉葬花情节影射徐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摘要:李纨、探春影射徐灿、陈之遴。游稻香村情节就是影射徐灿、陈之遴。本文是分析稻香村对联文章的一个部分。作者先是在黛玉葬花的情节中,精心设计了对戴复古的《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的影射。然后,在稻香村对联中留下“新涨绿”三个字,作为解开这个影射之谜的钥匙或者说线索。
本篇,我们就继续来分析上联开头的“新涨绿”三个字。
首先,从字面上解析一下这三个字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江河湖泊的水新近涨了起来,由于水深了,因此看起来显得绿油油地。这就是所谓的“新涨绿”。
在大地回春的时节,雪融冰消,春雨绵绵。冬天里干旱的江河湖泊,此时开始春水渐涨。而这新涨起来的水,就增添了许多可以用来“浣葛”的地方。这就是“新涨绿添浣葛处”整句的意思。
“浣葛”,又意味着即将回家。作者就把春天的意象与回家事件联系了起来,这是对徐灿回家的很有诗意的祝福。因为春天也代表着万物复苏和新的开始,代表了一切又开始充满了希望。
这个就是“新涨绿”三字第一层次的意思。那么除了祝福之外,让我们再挖掘一下这三个字的更深层次内涵。
春水新涨,在古诗词中其实是有很特别的象征意味的。它通常是象征着送别、怀念的意思。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词是宋王沂孙的《南浦·春水》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緑,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两人在春天的南浦水边依依惜别,浅浅的水波曾映照出女子的身影。再次来到水边,春水已经涨得更深了,显得绿油油地。在这旧日分别的地方,此时却只增添了几片残红飘荡。思念之情正如这落花飘荡在深深的春水中,无限深沉,绵绵不绝。
“南浦”与“春水”,是古诗词中非常常用的表达分别与思念之情的词语。因为古人如要出远门的话,通常是以坐船为主。“南浦”指南岸水边,一方将要在此坐船远行,与另一方分别。因此,“南浦”很早就带有了送别的意象。其出自《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与之连带的,南浦边的春水,自然也就被赋予了相同的象征意义了。
那么,作者在此处也运用春水这个意象,自然也是在表达告别与怀念之情。尚阳堡是陈、徐阖家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现在徐灿要离开了,自然要向这留下许多过往记忆的地方告别,向逝去的亲人告别。
这种告别,带着的是无尽的思念、无限的伤痛。因为这是天人永隔,这种思念与伤痛,是无法解脱的,是会一直伴随终身的。
这,就是“新涨绿”三字,同时也是这幅对联的第二层含义─告别。向这个伤心地告别,向陈之遴及三个儿子的在天之灵告别。可以想象,这种告别真的是包含了极其铭心刻骨的伤心和悲痛。
如何证明作者真的有这么一层意思呢?单凭三个字作出这种推论,未免不够有说服力。下面,我就来详细证明这一点。这并非我凭空的推论,也并非在替作者煽情。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对此可是进行了一番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描写的!
这一段相信会相当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因为这其实就是大家都相当耳熟能详的、《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这个片段,可以说是红楼梦全书最经典、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感染力的一段情节了。相信许多读者都是因为被这段情节所感染,被其中的《葬花吟》所打动,从而喜欢上了《红楼梦》。
但一直以来,相信大家心中都存有一个巨大的疑问:第二次葬花时,黛玉与宝玉小情侣闹闹别扭、吃吃醋而已,至于象《葬花吟》中抒写的那么寻死觅活地伤悲吗?黛玉才十来岁的年级,就在那里谈生论死了,这也太夸张了。
黛玉是多愁善感不假,是伤春悲秋不假。但象“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仿佛饱经沧桑、极其悲切的绝唱,无论如何不会是黛玉这个年纪、在大观园这种场景之下能吟得出的。
当然,也有人从影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影射与悲叹明朝之亡、汉人之死。这种理解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细思之下,却也存在诸多不尽合理之处。
因为对于明朝之亡,无论是徐灿、还是几十年后的修改者,要不就仅是局外人、旁观者,要不就是已经过了几十年时间,情感早已冷却。他们会有感叹,会有悲悯,但难道还会爆发出象黛玉葬花这种撕心裂肺的伤悲吗?
事实上,在之前的潇湘馆相关的那一段文字中,作者就已经对以“扬州十日”事件为代表的明朝之亡、汉人之死,进行过一番重点影射。其表达的情感就只是悲悯与怀念,是经历沧桑变幻之后的唏嘘。例如对联中引用的刘辰翁的《宝鼎现·春月》与白朴的《满江红》两首词,还有《有凤来仪》诗,表达出的都是这样的情感。
因此,黛玉能作出《葬花吟》中这种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所表达的这种程度的悲伤,最好最合理的解释,其实就是徐灿在痛哭陈之遴以及儿子之死!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句子,就是说徐灿葬的,其实就是她的至亲之人!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这一首诗中,作者偏要用“侬”这个字?因为徐灿是苏州人,说的是“吴侬软语”。《拙政园诗馀》中就是大量使用“侬”字自称的。
那么至此,我们从逻辑上得出了一个合理的结论。但这还仅仅只是在推论,缺乏证据支持。如果作者真的是这个意思,在书中两次葬花的文字中,就一定会有能让我们信服的有力的影射证据。下面,我们就从“新涨绿”三个字身上,来寻找这些证据。
研究这三个字的思路,还是跟潇湘馆的那副对联一样。看看作者是否以简单的关键字,来引出某一首含义复杂的诗词,进而达到其影射的目的。
这会是哪一首诗词呢?前文提及王沂孙《南浦·春水》所写的仅是普通的离别,并非作者要影射的是那种天人永隔之别。类似这样描写普通离别的词还有很多,不太可能会入作者法眼的。况且此词中出现的只是“涨绿”,还差了一个字。
作者的用心之精深,思路之严谨,我们万万不8低估。那么我们继续来搜索一下古代的诗词,看有没有更加符合此时场景的作品。
“新涨”、“涨绿”这些字眼在古诗词中出现得不少,但“新涨绿”三字连用,就不多见了,加起来最多也就十来首。而其中有一首词,很容易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宋代戴复古的一首《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这首词就出现了“新涨绿”三字。而且,这同样也是一首离别词。更重要的是,它写的就是生死之别!其背后,甚至还有一个相当凄婉动人的故事。
戴复古,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人,一生布衣,是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
戴复古这个人,不算什么太有名的诗人,可是这首词却很出名。其出名,并不在于它的写作水平有多么高超,而是在于这首词的背景,充满了故事性。
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
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
戴复古在家里仍有老婆的情况下,在外面游历过程中,又入赘一个富人家做了上门女婿。然而两三年后想回家了,于是向女方吐露了曾经娶妻的真相。结果女方也是个痴情女子,不仅委婉向父亲解释,平息父亲的怒火,而且把钱财全送给丈夫,让他回家。然后自己却投水而死。她死前,还写了一首词给丈夫践行。
戴复古这首词,就是写于这个妻子死了十年后。他再次故地重游,睹物思人,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上半阙,是从男方视角,写十年后的当下。莺啼燕语、春风恼乱,杨柳吹拂,当年所住的小楼已人去楼空。十年前一起题诗写字的粉壁也已破败消失。
下半阙,回忆十年前分别的情景,以女方视角而写。兰皋边春水已经涨起,怨恨就如那水面的落红般飘荡不止。分别时还挂念着丈夫已经破了的春衣,赶着在离别前夜挑灯为其缝补衣服。一朝分离即为永别,这种思念只能是自己独自痛苦,最终无法解脱。就如过眼云烟,过后总成空。落日下楚天的无边无际,凭着栏杆目送天空中飞远的鸿雁,正如丈夫的远离般越飞越远。
徐灿与陈之遴的故事中,死的是男方。戴复古的故事中,死的是女方。细节上是有所不同,但事件的性质和主人公所蕴含的情感是一致的。试想徐灿回到家乡,回到多年前与丈夫共同度过许多快乐时光的旧地,追忆往事,自然也会泛起“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诸如此类的复杂情感。
这样看来,戴复古这首词,的确是更加符合稻香村对联的第二层含义。那么这首词与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是否有关联呢?
现在,就让我们重新来仔细回味一下黛玉葬花这一段文字。
先看第一次葬花。这段情节是以一个相当温馨的画面开始的。即宝、黛两人,在春天的时节,于落花中同看《会真记》。
那么对应于戴复古的词,正巧也写到两人曾发生过非常类似的情节,即“同题粉壁”。戴复古与妻子新婚燕尔,一同在粉壁上题写诗词,相互应和,这也是非常温馨的一幅画面。
接着,戴词中写到两人分别时的情景:“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而书中宝黛两人看完《会真记》并葬完花后,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段中说的貌似是无关重要的琐事,可这琐事偏偏就是说宝玉与黛玉分别,然后宝玉换衣服!在细节上又跟戴词对上了。
然后,在一大段黛玉自伤自怜的描写后,就写到黛玉恰遇到香菱,于是邀其到潇湘馆闲聊。两人聊的内容是这样的:
况他们有甚正事谈讲。不过说些这一个绣的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香菱便走了。不在话下。如今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果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
这个细节,同样也是两边一致的。戴词中写到的是“灯下裁缝”,黛玉与香菱说的正巧也是刺绣的事。然后紧接着写宝玉回到房间时,还继续在说鸳鸯看袭人的针线。
另外,“下一回棋,看两句书”这两句也不是闲文呀,恐怕就是伏线后文的探春与宝琴下棋一事,以及呼应前文的同看《会真记》。
然后,对应于戴词中描写女方离别后心理活动的“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就是那一大段黛玉自伤自怜的描写:(略)
这一段,相信大家再次重新阅读后,必定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我们能够强烈体会到作者于其中所蕴藏的极其悲痛的情感。
尤其是最后黛玉凑在一处仔细忖度的几句诗,更是非常切合文章的影射主旨。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句在此段中重复出现,黛玉更是坐下来对此仔细地咀嚼。这里面的影射太明显了,这个“美眷”当然就是影射徐灿逝去的丈夫与儿子。
“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也是影射生人跟死者的天人相隔。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呼应戴词中的“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再有,其实对于这个“落花流水”的意象,从一开始作者就已经作了伏线了:
宝玉…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風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第一次葬花的一整段情节,都在套用戴复古回忆当年往事的这半阙词。或者说是在影射这首词。
那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次葬花。大家请注意,戴复古词分上下阕,而葬花也有两次。其中第一次葬花,影射的是戴复古词中的回忆部分,那第二次葬花,是否就来影射戴词中的当下部分呢?
果然是这样的。作者在第二次葬花这段文字中,对戴词中的当下部分,作出了更为精彩的影射
第二次葬花时发生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天。我们来看这天一开始的场景描写:
尚古風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風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再来看戴词的上阙: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这上阙的第一句是“莺啼啼不尽”。而大家看书中的这一段,其实就是针对这上阙的第一句来写的。重点描写的都树上的热闹情景,都提到“莺”,最后更都以“不尽”两个字结尾。
紧接着,就是描写宝钗扑蝶这一大段的经典情节。那么这段情节安排在此处,当然有其深意。这实际上关系到了关于作者的更深一个层次的影射主题,同时也关系到全书的主旨。对此我们后面再慢慢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跳过这段往后看,然后就开始到黛玉葬花的情节了。
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姊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可告我了不曾?教我悬了一夜心。”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间的这段公案,还打恭作揖的。林黛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宝玉心中纳闷,自己猜疑:看起这个光景来,不象是为昨日的事;但只昨日我回来的晚了,又没见他,再没有冲撞了他的去处。一面想,一面由不得随后追了来。
大家要注意,这段情节的时间顺序,实际上是紧接着芒种节这天开始的第一段的,而早于宝钗扑蝶事件。因为宝钗早上也来找黛玉,结果刚好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故而就离开了,并在路上发生扑碟事件。那么宝钗所看到的宝玉进了潇湘馆,之后宝、黛二人间发生的情节,是一直到这段才来回过头讲述。
我们来看,宝玉进了潇湘馆后,对黛玉说话。结果黛玉完全不理他,自顾自走了。临走,和紫鹃说“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
这不就是影射戴词的“任燕语、语难通”这一句嘛!这是把宝玉比作燕子,把宝玉来到潇湘馆,比作“大燕子回来”。然后任凭宝玉说什么,黛玉就是不理,闹的宝玉心中纳闷。这就是“任燕语、语难通”了。
那么对于把宝玉比作燕子,在红楼梦中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大家去研究一下徐灿的《拙政园诗馀》,就会发现徐灿就是拿燕子比陈之遴的。在《葬花吟》中,也有一句“梁间燕子太无情”。这里面的燕子也是影射陈之遴。这些在后文中我都会详细地解释。
接着,宝玉追黛玉,却被探春拉到一旁,啰啰嗦嗦聊了老半天。两人聊完后,再找黛玉,不见了。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
这一段,就是对应戴词的“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一句。戴复古是走了十年后再回来,妻子就不在了。宝玉是因被探春岔开,再找黛玉就不见了。探春说的那段话,不仅本身说了很久,而且所说的内容,其时间跨度也很长。
然后由于春风吹卷,“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这个也是对应“恼乱春风”这句。
接着,宝玉收拾了落花,便“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那么这自然就对应戴词接下来的“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戴复古与妻子“同题粉壁”的地方,应该就是在“杨柳小楼东”的一处粉壁。戴复古也是来到这里才产生那么大的感叹。
而宝玉与黛玉同看《会真记》的地方,也就是在黛玉葬花之处。宝玉也是来到这里,听到黛玉的《葬花吟》。于是也“恸倒山坡之上”。然后发出一大段的感慨: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这一段,就是作者将“而今壁破无踪”进行了极大的发挥,叹息所有的人、物、园子最后都将会消失无踪、无处寻觅。
还有一点大家请留意一下:在第二次的葬花时,实际上只是黛玉一个人在葬花。宝玉、黛玉两人是没有见面的。两个人是分隔在山坡的两边,各自伤悲。
那么这个也是当然的了,因为这就是影射徐灿与陈之遴之间的生死相隔,所谓“天上人间”是也。黛玉当然也只能是自己独自一人葬花,这是影射徐灿在独自安葬丈夫与儿子。所以黛玉才做了那么一首极其伤悲的《葬花吟》,这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祭奠死者的诔文。
因此我们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在葬完花之后,黛玉抬头看见了宝玉,会说这么一句话:
“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庚辰侧批:情情。〗〖甲戌侧批:“情情”,不忍道出“的”字来。〗长叹了一声,〖庚辰侧批:不忍也。〗自己抽身便走了。
对这句话就不用再解释了,相信大家都懂了。对这句,脂批也在连说“不忍”啊。
好了,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之后,现在这一连串的影射链条就完全清楚了。作者先是在黛玉葬花的情节中,精心设计了对戴复古的《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的影射。然后,在稻香村对联中留下“新涨绿”三个字,作为解开这个影射之谜的钥匙或者说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