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十六计-攻战计

2023-03-07 23:26 作者:Konan1512  | 我要投稿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阴:指某些隐藏着的、 尚不明显或者尚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

译文:发现了可疑情况就要去寻求实情,只有调查清楚后才能采取行动;反复查探分析,是发现敌人阴谋的重要办法。

出处:此计名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战例:[诸葛亮于汉水巧战曹操]

本义是指惩治甲而警告乙。后比喻做事不密,使人有所戒备。运用在军事上,一是指己方行动不够机密,致使对方有所察觉而提前采取对策,从而隐藏得更深;二是指敌情不明或有可疑之处时,先佯动诱敌,待敌人暴露出真实的情况后再采取行动,目的是防止堕入敌人的陷阱之中,或者诱使敌人按照我方的战略意图行动。

引蛇出洞 打草惊走蛇 甲乙互相关联(打击甲来警告乙,是一种间接警告)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匪,通“非”,童蒙,年幼无知的小孩,此处指受支配者)

译文: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那些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结果就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出处:此计名出自元代岳伯川的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战例:【刘备占益州】

本义是指人死后灵魂还能借着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势力、思想等,又假借某种形式重新出现或复活。运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那些没有作为的名义或势力来达到我方的目的。另外,当处于被动或面临失败时,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扭转局势,争取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视为“借尸还魂”。

“借尸”只是手段,“还魂”才是目的。所以“借尸”时需要注意一点,“尸体”的灵魂仍在,即必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否则就达不到目的了。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往蹇来返:语出《易经·蹇》:“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意思是往前走危险,就返身离开。)

译文:等到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调动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时,就有设法使敌人反过来攻打我。

出处:出自《管子·形势解》:“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

战例:【诸葛亮调虎离山败曹魏】

本义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岗。比喻为了便于行事,设法诱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此计作为一种军事计谋,是指有目的地调动敌人并将其消灭的谋略。调虎离山的核心就在于一个“调”字。'虎”是指敌人,“山”是指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或指其凭借的有利条件。《十一家注孙子》中说:" 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在两军对峙中,当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形,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时,我方应设法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或使其失去有利条件,然后展开包围或袭击,这些都可视为调虎离山的具体应用。

1. 用虚虚实实的方法扰乱敌人视线,伺机将敌人引诱至对其不利的地形中。

2.巧妙激怒敌人,使其丧失理智,轻举妄动,最后落入我军的圈套。

3.在敌人内部或外部制造祸害,使其为了自保自动逃离。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兵反;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需:指《易经》中的《需》卦,这里是耐心等待而不进逼敌人之意。有孚:指让敌人相信光。光:光明,这里指战局前途光明。)

译文:如果将敌人逼得太紧,它就可能拼命反扑;如果让敌人逃跑,则可以削减她的气势。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但不要过于逼迫,以此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擒拿它,这样就可以不动刀枪,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不过分逼迫敌人,并使其相信这一点,就能使战局前途充满光明。

出处:最早见于《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想要收敛它,就一定要先扩张他;想要削弱它,就一定要先使它强壮;想要废除他,就一定要先抬举他;想要夺取它,就一定要先给予它。这就是虽然微妙而又显明,以柔克刚的道理。)

战例: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擒七纵】                 《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按语:“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所谓的“纵”,并非对敌视而不见,而是尾随其后稍松一些而已。兵书说:“对溃败之敌,不要穷追不舍”,也即这个意思。这里所说的不追,并非不尾随跟踪,只是不过分紧逼罢了。)

纵敌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战略上的必要放松主要是防止敌人做垂死挣扎。“纵”是手段,“擒”才是目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蒙,指《易经》的《蒙》卦。蒙的本义是事物的初始状态,这里指敌人懵懵懂懂地上当)

译文: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

出处:出自《传灯录》

战例:【楚国轻取绞城】

本义是指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后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用相类似的东西去迷惑、诱骗敌方,使其落入我方事先设好的圈套之中,然后伺机粉碎敌人的计谋。在这里,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喻指小利,即诱饵;“玉”喻指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最终的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把小的利益抛给敌人,使其得到一点好处,占了一点便宜,敌人就会放松警惕,才会误入我方事先设好的圈套里,从而一举将敌人消灭。

按语:“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迷惑敌人的方法有很多,最好不要使用似是而非、引人起疑的办法,而是要用同类相似的方法,用以加深敌方的错觉。凡是以旌旗招展与锣鼓齐鸣的办法来迷惑敌人的,是疑似之法;凡是用老弱残兵和粮食柴草迷惑敌人的,才是类同之法。)

抛出的“砖”可以是“真砖”,即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可以是“假砖”,即只是一个假动作,但抛出的“砖”,引到的必须是“玉”,即抛出的砖一定要比后来所收获的东西价值小,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1.我方用小利引诱对方,最后得到较大的利益,而用来做小利的诱饵并未丧失。

2.我方以较小的代价换来较大的利益。

3.我方以较小的事物来对抗对方较大的事物,最后二者同归于尽。虽然双方均有损失,但我方的损失比对方小得多,这也是一种胜利。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象曰: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思是强龙争斗于田野大地上,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这里比喻敌人陷入绝境。)

译文:摧毁敌人的主力,擒住或消灭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这就好像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上作战,从而面临绝境一样。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战例:【张巡智胜尹子奇】

本义是捉坏人先要捉住其头领,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运用在军事上,是指首先歼灭敌军主力或擒拿敌军主要将领,借此动摇敌人的斗志,扰乱其阵脚,使敌人彻底瓦解;也可指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按语:“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战胜敌人就不能不趁机扩大战果,如果仅仅满足于小利,而失掉获得大利的战机,只顾使士兵减少伤亡,但是由于敌军的主力仍旧完好无损,就会给指挥者带来巨大的困难,甚至会前功尽弃。认为取得完全胜利而不消灭敌军主力并俘虏其首领,就像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俘获敌军首领的办法,不要只辨别旗帜,而应观察在敌营中谁是指挥官。)

1.擒其首脑  2.攻击要害  3.提纲挈领 

本文章来自于《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三十六计-攻战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