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中的摔跤手
北象海豹是北半球最大的鳍足类动物,它们有着极端的两性差异,雄性北象海豹身长4米左右,体重可达1.4吨;雌性北象海豹体型则要小多了,身长大约2.5米-3.5米,体重一般在400—600千克之间,大约只有雄性的三分之一。象海豹让人印象最深的自然就是它们巨大的鼻子,繁殖季节雄性用鼻子发出巨大的响声,依次来威喝竞争对手们。一头成功的雄性象海豹在繁殖季节甚至能够和多达50头雌性象海豹交配!

北象海豹生活在东太平洋,它们是远洋性最强的鳍足类动物,每年除了繁殖季与蜕皮季节其他时候都不会踏上陆地,而是漂浮在水中。中加州和南加州是北象海豹最主要的繁殖地,包括海峡群岛,Ano Nuevo自然保护区,Point Reyes自然保护区以及法拉隆群岛等地。其中,南加州的海峡群岛聚集着世界上最大的北象海豹繁殖种群,加州海域的象海豹幼崽有将近80%出生在海峡群岛。除此以外,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瓜达卢佩岛也是北象海豹的重要繁殖地。

十二月到三月是北象海豹的繁殖季,每年的12月到1月,雄性北象海豹率先登上陆地以提前占据领地,为日后的交配准备,雌性到来的时间要比雄性晚。雌性象海豹到达繁殖地以后很快就会生下幼崽,幼崽有35千克重。

4个星期的哺乳期内北象海豹幼崽体重迅速增长,哺乳期结束后它们的体重可达130千克。之后,雌性象海豹作为母亲的任务就结束了,它们很快就会抛弃幼崽并和雄性象海豹交配,在陆地上待了5周以后就回到海洋捕猎。大多数雌性象海豹只会照顾自己的幼崽,但收养其他幼崽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加州Ano Nuevo自然保护区有一些特殊的象海豹幼崽,它们被称为“super weaner”。因为它们在被母亲抛弃以后仍然念念不忘甘甜的奶水,在其他雌性象海豹那里“混吃混喝”。出于未知原因,有的雌性象海豹会允许它喝自己的奶水;其他时候,它们趁一些雌性象海豹不注意时趁机偷奶喝。这些幼崽可以通过这类手段达到170千克以上的体重。

幼崽断奶以后只能忍饥挨饿,但它们会聚集成群相互依靠,寻找水池等地学习游泳或者等到足够大以后直面浪花。断奶以后再过12周,这时幼崽基本已经学会游泳,它们会离开自己出生的沙滩,开始海上的长途旅行。繁殖季结束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都会离开繁殖地。不过,它们前往的方向完全不一样。雄性象海豹一般会一路向北,离开有雌性象海豹的季节(doge),在大陆架海域内活动;雌性象海豹则开始“西天取经”,它们一路向西,迎来日出,送走晚霞(doge),前往远洋生活。当它们再次踏上陆地的时候,已经是蜕皮季节了。雌性象海豹和年轻海豹一般在5月-6月登陆蜕皮,成年雄性则是7月-8月之间蜕皮。蜕皮季大约1个月,和繁殖季一样,它们不吃不喝,靠着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

之前提到,象海豹是远洋性最强的鳍足类动物,因为它们有大约8-10个月都不会接触陆地。对雌性象海豹来说更是如此,它们是远洋的捕食者,通过深潜捕食小型鱼类和头足类来填饱肚子;雄性在大陆架海域活动,捕食底栖动物。不过,即使是雄性象海豹,它们的活动范围也离岸不近,雌性则活动在离陆架边缘450公里以外的远洋,交配后和换毛后的雌性觅食时间略有差异。

象海豹同时也是潜水能手,十分擅长潜水。加州大学教授Sarah S Kienle的研究团队对217头象海豹贴上了卫星定位标签,结果发现大多数雌性象海豹采用远洋潜水觅食策略,少数雌性象海豹采取水底觅食潜水策略;雄性象海豹则正好相反。雌性象海豹的平均潜水深度大约有500米,并且白天比黑夜潜得更深,平均潜水时间超过20分钟。雄性象海豹潜水时间不比雌性短很多,但它们活动的深度要浅,大多数雄性象海豹在北太平洋的温带和亚北极的大陆架海域觅食。


大陆架海域营养相对远洋要丰富得多,因此雄性象海豹获得的能量是雌性的6倍,获得能量的速度是雌性的4倍。不过,科学家们同样发现,雄性北象海豹的死亡率远远高于雌性(是雌性的6倍)。39头被标记的雄性象海豹有17头死亡,而178头被标记的雌性有22头死亡。大多数象海豹的死亡发生在开放水域,难以判断其具体的死亡原因。不过,科学家们推断,饥饿和捕食是成年象海豹的最主要死因。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在活着和死去的象海豹之间,身体状况或觅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因为受伤而死亡的概率被进一步排除。开阔的海洋栖息地为雌性提供了充足的猎物资源,以满足其生理需求,同时似乎也将死亡风险降至最低。相反,雄性必须在有丰富猎物资源的底栖大陆生态系统中觅食,以满足其能量需求;然而,这些区域也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息息相关,鱼和熊掌还是不可兼得。
北象海豹是一个顽强的物种,过去由于人类的捕杀,它们的数量只剩下了20-40头。经过严格的保护,它们的数量增长得很快,大约有23万头北象海豹在东太平洋遨游。也许它们不是海豹里最可爱的,但它们也是独一无二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