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轻薄本斗智斗勇的那三年
前排提醒:本文仅作为个人生活记录,如果对你有相关方面的帮助,不胜荣幸
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和硬件水平的飞速进步,笔记本电脑已不再是新奇之事。技术的成熟和个性化需求协同造就了笔记本的定位差异化,目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游戏本、全能本、轻薄本。

19年末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使得作为广大学生群体一员的我,被困在家里上网(摸)课(鱼)。家中已有十个年头的老式笔记本无论在流畅度还是噪音方面都已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购入了一台轻薄本(4500)
实话实说,当时对电脑数码还是不甚了解,再加上没有特别高的游戏需求,就在预算内买了个带独立显卡的荣耀轻薄本,现在看来还好是买了个独显版本,对于十一代前英特尔那弱鸡的核显,没有独立显卡基本上已经和游戏无缘了。
当然,如果马后炮的话,我当时会选择不买,因为在22年,3k的入门级轻薄本已经各方面碾压两年前4.5k价位段的产品了。时代的眼泪了属于是(其实是钱包的眼泪)

当然,不管怎么说,跨越了十年后的轻薄本对于十年前的老式商务本当然是降维打击了。上手把玩一段时间,我最新奇的是:笔记本开机键居然集成了指纹模块。这个设计也在轻薄本上沿用的下来,好评
由于网课摸鱼力度过大,我在电脑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着我使用的专业软件增多(一开始是PS,后面是PR),轻薄本在性能和散热方面的短板也逐渐成为我的“心病”。我的轻薄本采用的是金属外壳+屏幕转轴出风的散热方式,先不提高强度负载,即使是日常使用,键盘上半部分的温度就已炙热难耐,更不用提在高强度负载下的表现了。如果用笔记本键盘玩游戏,我的手指不可能在上面停留超过三秒钟,否则将会面临低温烫伤的风险


22年的疫情又使我上起了网课。终于无法再忍受高温的折磨,决心自己拆开换硅脂
我愿称之为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尝试拆机是22年3月,小工具买齐,直接开淦

第一次拆机过于拘谨,几个小时才拆开后盖,最后发现只是大力出奇迹的事情
拆开后盖,首先断开电池排线保证安全,就可以拆卸散热模块了,然后散热扣具上的螺丝就被我拧滑丝了...而且还是四颗

什么tmd叫惊喜?只能原封不动装回去然后发QQ空间emo
第一次换硅脂计划宣布破产

没换成硅脂的事情一直在心中膈应着,没有其他的, 两个字:不爽
于是我查阅各路资料,发现可以把滑丝的槽锯深,再用一字螺丝拧开
我打开万能的某宝,心里居然有了一丝丝安慰,原来那么多人滑丝。

工具到货了,直接开拆


因为偷懒,在磨螺丝的时候,撞瘪了m.2固态硬盘的一个电容
(当时以为没啥事,后面才发现硬盘寄了)
花了3个小时,磨开了三个螺丝,拆开了散热模块,那么该买什么型号的螺丝顶替上去呢?

经过我多次肉眼+直尺的测量,我认定螺丝型号为M1*3,然后又出意外了

这不能说是完全一样吧,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再花钱买了一盒笔记本螺丝,发现这玩意实际最接近M2*4


再说到散热片,我买了2片,但发现核心的面积连半片都用不到(钱包你醒醒)

最后,在和轻薄本较劲了三年多后,我终于成功换完了硅脂装好了扣具

装回硬盘,准备开机,然后完美又出意外,直接读不到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于是我先插入了微PE,可以正常启动;又试了用西数SN570,也可以正常启动
那就可以确定是硬盘本身的问题了,插上去识别不到,但又有发热,怀疑是被我撞到的电容出现了问题
向朋友请教过后,怀疑是滤波电容短路
抠掉损坏的滤波电容,正常开机


讽刺的是,清灰时压根就没有灰,无论是散热鳍片还是风扇,而且原厂硅脂也是湿润的。也就是说散热差完全不是因为积灰和硅脂差。完完全全就是因为散热设计不合理(单风扇双热管压i5 8250U+MX150)

最终散热并没有明显改善,温度还是一如既往的糟糕,性能释放也是一如既往的糟糕


对自己灵魂拷问:折腾了那么久到底图个啥?
多涨了一些经验罢了,说白了在数码这条路上玩了这么久了,买各种东西的钱也有3w了,其中2w都是教训
只能说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吧,就像轻薄本基本没有生产力,游戏本没有便携性和续航
只有自己踩了坑,才能真正明白。身边的朋友在购买电子产品时会来咨询我,但是当时咋就没有大佬带我呢,本来是没有路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写个专栏记录一下吧,以后还是少折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