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镜
在我初中时看的网络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缓慢却又不曾动摇的改变,像是绝对精神的自否定一样,那就是从崇拜传奇到成为传奇。 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在我之前,在我以前或者是在我的前方。 时间上是过去;空间上是前方。 时间上的前后,主要用法应该是我面向未来,前方是未来,后方是过去。次要是之前,以前,在某个时间的前面,在我现在的时间的之前,把时间空间化。 人是在处境中面向未来,向某些特定的实际的可能性作筹划,决定按照常人最本已的能在所能是的那样掌握这些可能性。 而不是着眼于过去,躲避新的事物固步自封。 今天又多吃了半块西瓜,身体感到胀和热,为什么我的话听不明白 真理,至高的、唯一的。 对待动物,就要用动物的方式,痛苦和快乐 前一集,时间上的前,在我时间上的前,前应该是将来,后是曾经。 动机是促使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机缘,是行动的动力,属于感性的。意志的自由,既然是从带有更多的感性一直上升到最高的境界,上升到排除了一切感性成分的义务、为义务而义务的这样一种境界,那么它是没有感性的。 但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总是要把纯粹实践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出来(意志就是把自己的原则实现出来),总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行动,必须有一个感性的动机。 因为人还是感性的,人的行动总是有某种感性的动机在后面推动。 感性欲望,欲望是感性的,接受外界的刺激。由于人的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 愉快是对象或行动与生命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与一个表象就其客体的现实性而言的原因性能力(或对主体产生一个客体的行动之诸力进行规定的能力)相一致的表象。 自然与人在感觉上的关系只有快乐和痛苦,而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在西方人中有两种自然,一种是创造自然的自然,上帝;一种是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就是这个物质世界——有时候被看作魔鬼,有时是大自然,有时是上帝的造物,有时是上帝的镜子。 所以他们的“自然”概念是分裂的。我们中国人的“自然”概念也应该有一个自我分裂,就是要把人的追求、人的自由意志当作是人的自然本性来看待。人人都有自由意志,都有他的生活目的,都要实现自我,这就是回归自然。 但传统的道家哲学总是反对这个东西,认为你为物欲所诱惑,已经丧失本性,应该回归自然,到乡村里面去看看小桥流水。这当然也是一种自由,但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发挥你的本性,在你的事业中尽量地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 西方讲天人相分、天人对立的,而且人、自然和神三者都是交相对立的。人的心灵就在自然和上帝之间被撕扯。因为自然界的诱惑代表魔鬼,人的本能、人的自然需要、人的肉体需要代表魔鬼跟上帝对人的灵魂的争夺。 控制了一个人的感性动机就控制了一个人的行动,感性动机也就是这个商品社会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