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崔红学:善意的谎言

2023-07-16 14:49 作者:bili_92064466833  | 我要投稿

【随笔】崔红学:善意的谎言

原创 漯河文学 漯河文学 2023-07-05 18:04 发表于河南

 

 

善意的谎言

口 崔红学

母爱是伟大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对人要诚实守信,不要撒谎。可是在我的童年里,母亲却实实在在的欺骗了我。

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排行最小。也许因为我是老幺,父母对我疼爱有加,呵护备至,甚至达到了过分溺爱的地步。

因为父母亲的宠护,我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家里更是目中无人。和姐姐、哥哥吵闹时,经常无论是对、是错都是我有理,受不到任何惩罚。即使有时被母亲责骂几句,也是过后就忘,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记得在我七岁那一年,有一次到姥姥家走亲戚,姥姥家在西华县奉母乡冯庄村,我们村刚好处在两县交界地带,两个村庄紧挨着,我们习惯上把临颍县和西华县交界的地方称为交界沿。

下午从姥姥家回来,母亲拉着架子车,我坐在车上。当我们走到交界沿时,母亲指着路沟边一个低洼处,认真地说:“五年前的一天傍晚,我从你姥姥家走亲戚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一个两岁的小孩趴在这个小坑里啼哭。我把他抱回家,从小孩的衣服里找到一张纸条,上面不但有孩子的出生日期,还写着小孩母亲是一个逃荒要饭的外乡人,走到交界沿饥饿难挡,就把小孩丢在路沟,恳求好心的过路人搭救……”

我望着路沟,母亲的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问道:“那个小孩现在在哪里?”“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当年救起的要饭孩。”

天啊!我差一点从架子车上跳起来,不会吧,我竟然是一个差一点饿死的要饭小孩。母亲是不是在骗我?后来的一些事情,让我慢慢地相信了母亲的话。

当年的生活都比较贫困,我们家姊妹们多,日子更是过得紧巴巴的。一年到头很少添置新衣服,我穿的都是姐姐、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特别是有的裤子,轮到我穿时,屁股上早已磨破,被两个巴掌大的补丁盖着,实在是难看。

有一次过春节,母亲仍然没有给我买新衣服,身上的裤子不但屁股上两个大补丁,连前面两个膝盖处也是破洞。我实在忍无可忍,对母亲抱怨道:“天天穿破衣服,过年了也不说买一件新的。”

母亲听了,训斥道:“要饭的孩子还想穿新衣服,到交界沿等你的亲妈去吧,让她给你买一套新衣服!”我吓得再也不敢吭声,谁让我是要饭孩呢?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小时候我的脚长得特别快。母亲本来是以我的尺码做的布鞋,轮到我穿时却小了,怎么试都不行。因为已经破烂不堪,再加上穿不上,又不可能马上做新的,母亲只好到庚(我村每月九次的大集市)上去买,因为我的脚码号大,买一双鞋子,要赶好几个庚才买得到,而且经常买一些因为码号太大,不好销的断码鞋。

每次看着母亲为给我买鞋在庚上来回折腾,满脸失望;当买到称心如意的鞋子,我穿在脚上,她如释重负的模样,我心中又充满疑惑:母亲对我这么好,多像是我的亲娘,我会是要饭孩吗?母亲是不是在欺骗我?

我也经常偷偷向姐姐、哥哥打探,他们都一致说:“你就是要饭孩,再不听话,就把你送走,还送到交界沿……”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变得小心谨慎,不再像以前盛气凌人,同家人和睦相处。村里的乡亲们也对母亲夸奖说我长大了,没有以前调皮。

在家里我是最小的,地里的农活我很少参与。也许是因为缺少锻炼,所以我的个子一个劲疯长,到十几岁时,就和比我大三岁的哥哥一样高。一次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去姑姑家走亲戚,姑姑看到我们弟兄两个,高兴地说:“看你们两个一般高,长得也一模一样,就像是一对双胞胎!”

当时我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多少知道一些遗传基因的事情,姑姑的话让我一震,再次对自己的身世起了疑心。回家的路上,我问母亲:“妈妈,我既然是您在路上捡的要饭孩,怎么会和我哥哥长的这么像?您是不是在骗我?”

母亲微微一笑:“也许这是巧合,你就是我当年捡的弃婴,当年我看着你可怜才抱回了家,不然你怎么会有今天!”

1990年,我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因生活所迫,去新疆投奔多年不见的叔叔、姑姑。记得在县城火车站母亲把我送上车,说了一句我至今都念念不忘的话:“哪里的黄土都埋人,去了听你叔叔、姑姑的话,再苦再累也不要想家,就是要饭也不要回来……”

母亲的话让我听了寒心之极,看来我真的是要饭孩啊!我放弃了思念家乡的一切念头。当时火车还没有提速,三千多公里的路程,经过四个晚上的长途颠簸,第五天下午才到达叔叔所在的连队。因为在火车上是长时间的硬座位,下身肌肉很少活动,下火车时我的腿和脚都肿起来,晚上休息时,鞋子和袜子费了好大劲才脱下来。

不到大西北不知道新疆的广袤无垠,更不了解新疆农场枯燥乏味的生活。种水稻、种(摘)棉花,这些以前只在书本上看过的场景,让一个刚刚离开学校,缺乏锻炼的我来做,难度可想而知。当我思念家乡时,就遥望东南方向,长吁短叹……

唯一让我慰藉和盼望的是:经常可以收到母亲从故乡寄来的家书。母亲学历不高,写一封信常常要绞尽脑汁,休息几天才能恢复过来。可是从母亲的字里行间,我可以读出她对我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忘记,在数千里之外她还有一个要饭孩。

我忍辱负重在南疆库尔勒市29团农场呆了两年,最后还是离开了待我不错的叔叔、姑姑,回到了家乡。

1999年底,是我结婚大喜的日子。母亲不顾自己六十多岁高龄,为我的婚事积极操办。为把新房布置的漂漂亮亮,母亲可谓是煞费苦心,唯恐出现什么纰漏。她还特意买来一张大红纸,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的用剪刀裁出一个个大红双喜;一对对手牵手的红纸人,一张张象征着幸福美满、精妙绝伦的窗花……

记得那一年刚好赶上调整土地,我们村共有18对新人结婚办喜事。过了年三十,大年初一的早上,村里的大婶、大嫂们三五成群到办喜事的家里参观新房,一拨又一拨,络绎不绝。

当众人来到我家,纷纷对新房的布局,家具、家电合理的摆放,装修的精美赞不绝口,一致评价是全村最漂亮的新房。

正月初二两个姐姐到我家走亲戚时,我再次问起母亲:“妈妈,现在我已经结婚成家,这么多年,您一直都说我是一个捡来的要饭孩,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母亲看了看两个姐姐,认真地说:“养儿为防老、教育要从小。因为我对你的过分溺爱,让你从小就对他人缺乏真诚和责任感,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知道宽容和忍让,将来也无法承担挫折和困难,长期下去还会导致你养成许多不良习惯!所以我们大家才编造了这个善意的谎言,现在也到了揭穿的时候,其实你就是我的亲生儿子!对不起,我欺骗你了十多年!”

不知道什么原因,记得当时我听了之后,陡然有一种就像和父母失散十多年的孤儿,突然和亲人重逢团聚的感觉,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年,随着岁月无情的流失,多少个春秋已伴随我成长的脚步悄悄溜走,多少件童年趣事也渐渐被我淡忘。可是每当我看着屋内已经褪色的大红双喜和窗花(已经24年了,我都舍不得去掉),想起母亲这个善意的谎言,想起母亲当年的良苦用心,就禁不住流下滚滚热泪,陷入久久的沉思……

崔红学:网名王侯将相,初中、农民,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村人。漯河市作家协会会员、漯河市网络文学学会会员、临颍县作家协会理事。现任《临颍文艺》《漯河文学》校对编辑。曾经在《故事会》 《漯河文学》发表文学作品,虽然学历浅薄,却从不言败,笑傲人生。

往期精彩回顾

【故事】崔红学:撞人之后

【散文】崔红学:故事连着四代人

【小小说】崔红学:奇怪的买卖

【小小说】崔红学:一束花的交易

【小小说】崔红学:失踪的父亲

【小小说】崔红学:礼物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东泰机械有限公司’”文艺志愿采风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贾湖遗址创研基地”挂牌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联合市新华书店举行“图书推介中心”挂牌仪式暨“世界读书日,好书共分享”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将联合市新华书店举行“图书推介中心”挂牌仪式暨“世界读书日,好书共分享”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成功举办“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裴城故事’”采风活动

【文坛快讯】南豫见《扶贫记》获2022年度河南优秀出版奖

漯河文学  |  漯河人读漯河文学

 《漯河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由漯河市作家协会《漯河文学》编辑部主办

倾力打造有地区影响力的原创文学品牌

坚持为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名誉主编:

南豫见

主   编:

孟焕军

副 主 编:

赵子萱

编 委

南豫见 孟焕军 赵子萱

吕刚要 陈洪涛 薛文君

           王艳丽 崔红学

本期责编

:陈洪涛

本期校对

:崔红学

【随笔】崔红学:善意的谎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