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交河故城,拥有众多未解之谜的地下城市,自驾游新疆108

2023-07-01 17:55 作者:三叔的三天Vlog  | 我要投稿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26天,上午11点从吐鲁番的酒店出来,沿着古城西路一路向西,在离开吐鲁番去往乌鲁木齐之前,顺路最后在去转一转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处于30米高的巨大黄土台地上,东西环水,为一河心孤岛。发源于天山的交河,流至此处,一分为二,绕城而过,又合二为一,交河之名由此而来。

交河故城属于世界罕见的不规则形状城池,从高处看好像是一片柳叶,从侧面看更像是停驻在交河中央的一艘巨大的航母。

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如此珍贵的一座故城,更是破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世纪90年代,交河故城第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年久失修 自然环境恶劣,文物保护人员资金紧缺 再加上故城周边现代生产生活发展等原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拒绝了。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一处历史遗址只有一次申报机会。不过考虑到交河故城的特殊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给予交河故城,待改善后再重新审查的机会。

首次申遗失败后,交河故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文物保存状况大幅改善。在2014年6月,终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的交河故城,尽管有考古工作者不断的发掘探索,但仍有许多谜团还未有解开,目前作为一座4A景区,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游客开放。

大约中午11点37,我们到达了交河故城景区游客中心大门前,进入景区之前需要检查行程码,还要登记身份证和手机号,据说还要继续开车在前行一段。

虽然现在看交河故城的位置,相对于吐鲁番市来说是比较偏僻的,但作为古代西域史前文明的曙光之地,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交河地区就是新疆早期人类生活的区域之一。

后来,交河中间的这块巨大的台地,便渐渐的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那交河城最初到底是谁建的?又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奇特的地方建立城池呢?

其实 这样一块宝地最先是被姑师人所发现的,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楼兰 姑师邑有城郭 临盐泽。也就是说,原本姑师并不在吐鲁番地区。

汉朝时期,西域地区有许多小国,另外还有北方实力强大的匈奴,匈奴为了争夺西域地区,不但对这些小国强行控制,同时还经常对汉朝使者使坏。

终于汉武帝忍无可忍,派兵攻打楼兰,威震西域诸国,汉武帝元封三年,姑师为赵破奴所破,从而退居到今天的吐鲁番交河一带,改名车师,据考证,交河城便是公元前二世纪,由车师人最早建造的。

刚才从交河故城景区大门进来,不知道还要走多远,路两边都是大片的葡萄园,前方出现了一座数百年历史的维吾尔古村 雅尔果勒村,后经旅游开发,又叫交河古村。

据说当地维吾尔村民们称交河故城为雅尔和图,就是悬崖上的城市,崖儿城的意思,可见交河故城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以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外观。

车师国迁到吐鲁番地区之后,为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木萨尔的金岭道的交汇之地,可以说是吐鲁番盆地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如此一个小小的车师国,竟拥有这么重要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就是说谁控制了车师国,谁就拥有西域的话语权。

也正因如此,车师国仍旧无法摆脱被匈奴和汉朝所争夺控制的局面。

其实,早在西汉强盛时期之前,车师国一直依附于兵强马壮的匈奴,被视为匈奴出入和控制西域的重要基地。

而汉朝想要彻底击退匈奴的侵扰,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就必须也要解决车师国的问题,因此车师便成为了匈奴和汉朝两个强国之间争夺的对象,甚至是两国军队交战的战场。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从来都是危险而悲哀的。这也是身处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车师人最大的不幸,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强兵强权,数次摇摆不定 屡次背信弃义。

曾经匈奴围困车师国达8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随后历史上著名的五争车师,讲述的正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硝烟弥漫的历史。

第一次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兵攻打车师,匈奴以数万大军来支援,汉军寡不敌众,败走车师。

第二次和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89年和公元前72年,虽然汉朝得胜,但撤兵后,车师又重新被匈奴控制。

第四次是公元前68年,汉宣帝派侍郎郑吉攻打车师,这次郑吉夺下车师后并没有撤军,而是驻守车师并在此屯田,此后数年间,匈奴多次派兵进攻车师,郑吉率领着1500名屯田兵,屯驻交河城,数万匈奴士兵围攻不下,屡战屡败。

公元前62年,汉朝正式在交河城设立戊己校尉治所,负责在车师进行屯田,两年后的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正式建立,同年匈奴内乱,日逐王归附汉朝。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五争车师并不是跟车师打仗,而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最终匈奴退到天山以北,汉朝大获全胜,从而控制了西域地区。

随后,车师国被汉宣帝分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及山北六国,交河城从此便成为了车师前国的王城国都。

很快我们到达了交河故城的入口,停车场不大但很空荡,吃点东西喝点水,一会儿准备进城了。

昨天高昌故城没有进去,今天即使天气再热,小朋友们也不能再错过交河故城了,其实,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更奇特,而且拥有着更多的未解之谜。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

在汉朝时期,作为车师前国的都城,交河城为交河壁和屯田基地,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交河城都是吐鲁番地区的军政中心,目前交河故城也是全国唯一一处保存有汉代城市遗址的文物单位。

据说交河故城有东门 西门和南门三座城门,南门是最主要的城门,也是目前游客们进出故城的主要通道,

在南门外,有一副巨大的交河故城遗址地图,可以看出,整个城区,约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长条状,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将近38万平方米,相当于53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城区中功能分区明确,从南门向里大致是大型院落区 官署区寺院区 仓储区 居住区和墓葬区等部分,可以说,是功能齐全的天空之城。

公元450年,南北朝时期北凉第二任君主,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建立高昌国,延续了500多年的车师前国就此覆灭,吐鲁番地区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中心交河成为了高昌国下属的交河郡,这也是首次将郡县制管理模式应用到了西域地区。

公元460年,柔然攻灭高昌,扶植阚伯周为高昌王,交河归属高昌国的一部分,

公元501年,麹嘉在此地建立高昌国,史称麹氏高昌。

直至公元640年,唐太宗攻下高昌,并在交河设立安西都护府,交河城又变成了唐西州下属的交河县,唐朝的强盛让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地处咽喉要道的交河城也重新焕发出了新生,交河城成为了大唐帝国控制天山南麓乃至西域广大地区的重要行政 军事 交通 宗教中心。

最鼎盛时期,交河城中人口有1万余人,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交河城在经历了高昌回鹘时期的军政重镇之后,直到14世纪终被彻底废弃。

沿着南门走进交河故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土墩,这就是故城南门的遗址。

门道为东西向,现存阙口宽约6.8米,门道长约11米,南侧门壁高5.2米,有4处拱顶壁龛遗迹,门后有高6米用于防御的挡壁,内有院落 墙体和台基。

南门地势险要,有 一人守隘 万夫莫向 的山崖,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及居民出入的最主要的通道,向城内直通中央大道。

中央大道长340米,宽8-11米,大道两边是高大厚实的生土层围墙,贯穿交河城中部的中央大道,一直通向北部规模巨大的寺院区,同时将城区分为东 西两大部分,现在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东区的大型院落区。

中央大道周围的建筑看上去高高在上,实际上,那些建筑的顶部才是真正的地面,中央大道则相当于深深嵌入地下6-7米深的大沟。

另外,考古人员发现,交河城中有些建筑的上层和下层建于不同的时期,奇怪的是,处于表层的建筑,建造时间应该是距今2500多年前,而越往下,建筑的年代却离现在越近,也就是说,交河城不是向上长高,而是往地下挖深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中的建筑方法极为独特,那些看上去高大的生土建筑,并不是像高昌故城一样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使用采用工程量巨大的减地留墙法,硬生生在台地上掏挖出来的,这一建筑方法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换句话说,交河城相当于是人们在台地上雕刻出来的城市。

在交河城内的建筑方法,主要有 夯土筑法 压地起凸法 土坯法 减地留墙法和剁泥法。其中,减地留墙法多用于修筑房屋,剁泥法至今还被新疆维吾尔族采用,在城中多用于修筑寺院 佛塔等宗教建筑,而压地起凸法则与陕甘宁等地传统的窑洞开凿方式有一定的关联。

那为什么交河先民要采用上述的方法建造房屋呢?

据研究,交河城中的土地非常坚硬,坚硬的土质虽然掏挖难度很大,但房屋却非常坚固,而且像石头一样,不怕水,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因此,在吐鲁番极端干热的气候条件之下,交河故城可谓是难得的宜居之城。

经考证,交河故城现今的规模大体为唐代遗存。唐朝时期,交河城逐渐由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两条纵向干道一条横向干道的城区格局,建筑形制也与唐代长安城相仿,主干道旁有密如蛛网的四通八达的幽深小巷,迄今保存的众多建筑遗存按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崖壁 城门 街道 市井 官署 民居 作坊 防卫设施 佛教建筑 墓葬等,反映了古代交河城是一座融政治 生活 宗教和军事于一体的城市。

其实,交河城中的房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临街的高墙上都没有任何门和窗,也就是说,人行墙外就像是处在深沟之中,而且对屋内情况一无所知,换句话说,外人走在城中街巷上,就仿佛走进了迷宫,四周全是高墙,无法窥知城垣内的情况。

那这样的建筑布局到底是为了什么?又有什么好处呢?

刚才咱们聊过,交河城作为车师前国的王城,曾经历过包括五争车师在内的许多大小战争,之后也是战争不断,但交河城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虽然有一圈环城大道,但却是一座独特的没有城墙的城市。

这样布局的城市,不就是一个层层设防的军事堡垒吗?

小朋友们突然想起了曾经去过的位于河北邢台沙河市的王硇村,不也是明永乐年间镇京总兵王得才为躲避追杀,携家眷及少数随从避入深山,从而建造一座兼具防御堡垒功能的村庄吗

可以想见,交河故城这座城市在建造之初,人们就充分考虑到它的防御功能,将悬崖绝壁作为城市的天然屏障,进而更将城市建成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兼顾防御与脱逃功能的坚固的军事堡垒。

据专家们考证,交河城的东门是斩崖而成的关口,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通道。不过从城门进城的门道不但坡度非常大 而且还很狭窄,门道两侧是高耸的影壁墙,城门旁边的圆形空间,则非常像是中原城池中的用于防卫的瓮城。

瓮城之上还有哨所,进一步研究发现,交河城中的三个城门都不与主干道直接相连,也就是说,进入城门之后,必须左右迂回才能找到位于城中心的中央大道,而在东城门与中央大道曲折相连的横街两侧,则是高达6米的生土墙,并不与居民区直接相连,这显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可见交河城既是一座王城,也是一座军事堡垒。

是把军事防御和城市建筑结合的最完美的城市,可想而知,这种布局的形成,与当年车师国所面临的紧张形势密切相关,目前交河故城中的东门和西门,似乎还未对游客开放。

在靠近东门的位置是交河城的仓储区,主要是些大小不等的窑洞及其辅助建筑。目前在这里发掘了2处民居,为1号民居和2号民居。1号民居是两间互通的窑洞,2号民居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院落,现存有烟道、粮仓、古井和房屋等,据说2号民居曾多次改建,不知现在是否对游客开放。

刚才说过,交河故城的布局与长安城相似,而且与现代城市也是非常类似,在城市中央位置最高大有气势的建筑,就是官署的所在地。

交河城中的官署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地上除地下庭院采用减地法外,其余建筑均采用夯土起墙,木结构屋顶。官署的西 北 南三面都有高大的围墙,围墙之外是低于官署地面4-6米的街道。

然而就在官署区的西北角,人们发现了一片特殊的排列整齐的墓地,这里埋葬了200多个小孩的遗骸,后来人们把这片区域称为婴儿墓,如此规模的婴儿墓葬群,在中外历史上也都是非常罕见的。

其实,令所有人感到诡异的是,墓地怎么会紧邻着官署区,而且交河城中是有专门的阴界墓葬区的,阴界就在城市的最北端,婴儿墓又为什么会大面积出现在人们居住的阳界呢?

后来,人们总结出来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祭祀 宗教 瘟疫或传染病 自然死亡 战争屠杀 父母毒杀 等等

其实,关于婴儿墓,在世界上也有几处,比如,秘鲁千年古墓中发现的80多具神秘婴儿木乃伊,当然具体死亡的原因也是不得而知,但猜测也不外乎疾病或者祭祀相关的宗教活动。

其实在新疆其他地方,也都曾出现过婴儿墓地,小河 楼兰 孔雀河 扎洪鲁克以及吐鲁番洋海墓地,尤其是在塔克拉玛干南缘的山普拉墓地,那里的儿童墓地也是远离成人墓地整齐埋葬的,跟交河城中的婴儿墓地非常相似,但这样埋葬的原因,仍旧不得而知。

从交河故城的地图上不难看出,整个城区将近一半的区域都是寺庙区。交河城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地,在交河城160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有车师人 匈奴人 鲜卑人 粟特人 突厥人 吐蕃人 回鹘人 蒙古人及其他民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

同时,在吐鲁番地区又盛传过祆教 佛教 道教 景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这些不同民族和宗教在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习俗,其中祭祀,是许多宗教都会有的重要仪式,那这些婴儿墓中的婴儿是用来祭祀的吗?

这就要研究一下在交河城中,到底盛行过什么样的宗教。考古人员发现在交河城内,大小佛教建筑随处可见,佛教早在秦汉之际,就已传至西域,而交河城又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站。

在车师前国时期,佛教已经相当盛行,车师人以及后来的交河人,在交河城内修建了大量的佛塔 佛寺,大小佛寺加上家庭佛院共有50多处,而且城中居民的家中也大都有家庙,基本上交河城就是一个佛教寺院群,

可见,交河城的历史中,人们信仰的主要就是佛教,城市的西北地区为墓葬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塔林,而杀生乃是佛家大忌。

所以,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拿那么多婴儿小孩来祭祀,同时 他们更不会允许其他信仰的人

在官署旁边做这样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婴儿墓地的出现应该是在佛教在交河城消失之后的事情。

交河城中佛教的消失,则源自于14世纪时,蒙古铁骑在吐鲁番发动的圣战,那这婴儿墓是否与这场屠城圣战有关呢?

公元14世纪,蒙古汗国横扫欧亚大陆,公元1389年,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尔火者继位大汗不久,就从伊犁地区出发对吐鲁番地区发动侵略战争,攻下了交河和高昌两城。

交河城是出了名的佛城,虽然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但面对疯狂推行伊斯兰圣战的蒙古铁骑,几乎没有抵抗力,很快就消亡了。

交河人深知蒙古军团的残忍,他们面临的将是屠城之灾。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的交河人怕自己的后代落入蒙古人手中被残忍的杀害,于是在城池即将被攻破之际,父母们下毒让孩子们安静的死去,从而出现了官署旁的婴儿墓群。

其实这个观点也是有瑕疵的,这么多墓室都是很快统一完成的吗?如果说因战争而毒杀,如果没有预谋也干不成这事呀?

有人翻遍历史史料发现,黑的尔火者有攻打高昌城的记载,但并没有攻打交河城的记载。而且据史料记载,东察合台的军队,即便是屠城,也不杀婴儿和孩子,所以,屠城之前父母毒杀孩子埋葬在官署旁的猜测也是不成立的。

关于婴儿墓葬群的种种猜测,似乎都没有合理的确凿证据,难道真的像《西游记》中所写的,比丘国的国丈白鹿精,给国王找了一味仙方延寿,需要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心肝做药引,于是全国的小孩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中。

为了在现实中找到婴儿墓的答案,研究人员在交河故城附近的村庄考察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名为赛义提 艾哈迈提 霍加麻扎的墓地,墓地中有一座类似大门的建筑,厚厚的墙体上有很多长方形的洞穴,每个洞穴里面都有一个小孩的遗骸。

原来赛义提 艾哈迈提相传是一位来自土耳其来的传教士,在去世之后,当地人把他埋葬在这里,后来,如果有小孩去世,当地人为了给孩子一个寄托,就在上层宗教人士这座麻扎上,掏一个长方形的洞,把小孩拿布裹起来放进去,然后在拿土坯立到上面挡起来,最后用草泥抹平。

可见,用这个方式来埋葬小孩,应该是当地人早期的墓葬形式,如果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判断出来,交河城中的婴儿墓地应该是随着察合台汗国的入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墓葬形式,很可能是在元朝的时候才出现的。

在发现赛义提 艾哈迈提墓地中的婴儿墓之后,考古人员又在交河城里一些断崖的地方,发现了同样是镶着石头用泥巴糊住的长方形的龛洞,把石头一打开一看,里面竟然真有婴儿的尸体,原来这些也都是与土耳其传教士麻扎类似的埋葬小孩的地方。后来研究人员把包婴儿的裹尸布拿去做碳14测试,从而确定这些婴儿墓是元明时期出现的。

这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当时关于小孩的墓葬形式,在交河城内已经广泛应用,也可以说,官署附近的婴儿墓,并不是同时期集中埋葬的,很可能是陆续零零散散埋葬的。

据明史记载,占领吐鲁番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国,很快就向大明帝国称臣纳贡,公元1414年,明朝外交家陈诚出使西域,陈诚见到那时的交河城,已经是破败不堪的荒城。

他在《崖儿城》诗中写道,沙河二水交流中,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羌儿走马应辞苦,胡女逢人不解羞。使节直从西域去,岸花堤草莫相留。

尽管此时交河城已经是一片荒城的景象,但根据陈诚的记载,交河城内仍有上百家居民居住,那时,当年的官署早已经荒废,人们选择在官署旁边建造婴儿墓,也不存在什么禁忌可言,由此可见,官署旁的婴儿墓地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居民所为的。

很多资料中说,交河城废弃于黑的尔火者的伊斯兰圣战。

在一系列对婴儿墓地的探索研究后,不但大致搞清楚了婴儿墓的情况,同时大家也发现,关于交河城毁灭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在公元1389年,黑的尔火者入侵之后,交河城虽然损毁严重,但并没有被完全废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有人在城内居住。

现在站在交河故城中央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片黄土废墟,只能看到高墙,几乎不见屋顶,据说当年战争中城里的木制结构大都被烧毁了,交河故城废弃后几百年,周边的村民不断地将城内遗址中残留的门 窗 椽 柱和砖瓦 土坯等建筑材料拆除运走,因为吐鲁番地区干燥炎热又少雨,所以每座建筑只剩下生土结构留存了下来。

通常了解一个遗址的历史脉络,考古人员都是要挖掘地下的东西这样才能发掘出蛛丝马迹,交河故城也不例外,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古墓古井,甚至在城外又新发现了古代墓葬,可在这些古墓中,人们又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

交河城中有非常多的水井,古建筑保护专家们曾经清理过三十多口水井,他们发现每口井里面都有人的骨架,而且基本上都是头朝下的,通过遗存的骨骼还能看出,很多人都是受了重伤,很多骨头都被砍断,甚至很多都是半个人的尸骨。

专家们分析这应该是战争引起的,交河城所经历的最为惨烈的战争,应该就是黑的儿火者发动的圣战,他们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宗教的冲突往往是极其惨烈的。

专家们分析,古井中大量尸体的存在,一方面可能是战争中死在井里或跳井自杀的,或者是战争之后,打扫战场,把残缺不全的尸体扔到井里导致的。

交河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再坚固的交河城也无法阻止猛烈的战火攻击,但根据历史史料记载,这些战争并没有使交河城毁灭,人们不过是在争夺交河的控制权。

1994年 考古工作者在交河城附近发现了一个古人的组合墓,包括主墓 殉马坑以及陪葬墓,墓内残存有古人的遗骸,同时还有陶器甚至金器,原来这竟然是古代车师贵族的墓地,也被成为车师大墓。

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车师大墓绝大多数墓内都不见完整的尸体,仅剩残骨和少量的随葬品,

但殉马坑则基本未动。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车师贵族尸骨不全的呢?

经过仔细观察,墓葬地表没有盗洞,填土都是原始土,随葬品摆放整齐,只是尸骨无头或无存,显然不是盗墓贼所为。

最有可能的一种猜测则是,对这些车师贵族尸骨下手的,正是车师人自己的后裔。也许是在车师人不得不离开交河城的时候,他们带不走先祖的坟,而只能是打开祖坟,取出部分先祖遗骨远走他乡。

也许正因为是车师人自己的后裔,才会如此彬彬有礼的对待车师大墓,从而那些随葬珍品得以幸存下来,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目前交河故城遗产区的总面积约为68万平方米,主要遗存包括城址 沟北墓地 沟西墓地和雅尔湖石窟寺,沟北墓地为以竖穴墓为主的车师贵族墓地,沟西墓地包含车师国的竖穴墓和晋唐时期的斜坡墓道洞室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康氏家族墓地,展现了历史上粟特人的葬俗 文化以及政治 经济状况。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交河城到底为什么会被彻底荒弃呢?按说,虽然有战争损毁,但只要适合居住,城市重建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交河城最终沦为了荒城呢?

交河城的使用历史,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4世纪,地处东天山南麓,南对也木什塔格山(盐山)的缺口。西接焉耆,南通鄯善,北接北庭城,向东经高昌城达河西地区,是丝绸之路吐鲁番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交河城成为了繁华的西域都市,并在南北朝至唐代达到了巅峰,后来海上丝绸之路逐日繁盛,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衰落,交河城也随之衰败,虽然失去了国都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但却仍以佛教圣地傲立于世,直至黑的儿火者的大举入侵,给交河城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虽然这之后交河城中仍旧还有人居住,但综上所述,迫使人们最终离开交河城,

就只剩下自然环境的原因了。据说,公元1285年,吐鲁番盆地大旱,颗粒无收。

要知道交河城初期的时候,匈奴曾有4000人在此地屯田,汉朝也有1000多屯田兵在此驻扎,可到了元朝末期,气候变的比较寒冷,从而水的资源都会有影响,没有水,就无法生存,交河城中的居民逐渐迁走,从此,交河城就算是彻底荒弃了。

不只是交河城,连吐鲁番盆地的都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济萧条,农业生产力下降,据说到1928年的时候,整个吐鲁番老城只有100户人家,新城也仅有600户人家,曾经交河城鼎盛的时期人口有10000多人,而1928年时的全吐鲁番地区的人口,也不过是交河城鼎盛时期的1/5,至此,交河城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脉络,基本上都已经非常清晰了。

交河城的兴衰都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人的几首诗作中也能看出一些当年的境况,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一诗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象,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也有诗,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曾到交河城 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今天小朋友们鼓足勇气,再次挑战了有生以来最高温暴晒的旅行体验。

自从我从南门进入到交河故城之后,手机就一直提示温度太高,并且时不时的黑屏关机,小朋友们走到观景台,也不准备继续前行了,太热了,汗顺着头发往下滴,皮肤被晒的发烫,赶紧回去吧,到阴凉下会好很多。

返回城外一片寂静,感觉跟昨天在葡萄沟游乐园的情景差不多。

中午13点30分,我们准备启程离开这藏着许多未解之谜的交河故城,最后,用一首艾青的诗《交河古城遗址》,来再次感受一下交河故城的沧桑历史吧。

仿佛有驼队穿城而过,人声喧嚷里夹着驼铃,依然是热闹的街市,车如流水马如龙,不,豪华的宫阙,化为一片废圩,千年的悲欢离合,找不到一丝痕迹,活着的人好好地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记忆。

走上高速,进入吐鲁番著名的三十里风区,越接近乌鲁木齐,气温越低,那接下来在进入乌鲁木齐之前,又会带着小朋友们去哪里玩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交河故城,拥有众多未解之谜的地下城市,自驾游新疆10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