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悉尼大学看澳洲文化精神——古典主义与文化正统性
今天这篇会从教育场所,也就是悉尼大学的角度来接着介绍下澳大利亚的文化意向和表达。正如标题所言,作为一座始建于1850年的大学,对于拥有并不久远历史的澳大利亚而言,已经是属于“老资历”了,而也正因为此,它的发展赶上了19世纪下半叶新古典主义的风尚和世界范围内考古的热潮,因此获得了很多红利,并荫及至今。比如说,很多人都还不知道的是,学校里收藏着不止一具木乃伊和众多古罗马时期的墓碑,而且,都是真的。
木乃伊和墓碑们就是收藏于校博物馆,尼尔森博物馆(Nicholson Museum)内,而这座博物馆是属于专门的考古博物馆,且有价值的藏品远不止这些,种类非常丰富;而它甚至是澳大利亚乃至南半球拥有最多考古藏品的博物馆!但它的位置又很隐蔽,也因此增添了一番神秘色彩,很多人可能在悉大上了几年学下来都没有去参观过一次,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哥特复兴式主教学楼-----Main Quadrangle
在具体介绍分析尼尔森博物馆之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所在的那个建筑,The Main Quadrangle(大四方院),或者更为熟知的“哈利波特楼”。它位于悉尼大学主校区的中心,也是最高点的位置,建于1854年至1966年之间,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复兴风格。同上一篇所写的圣玛丽大教堂类似,它也是由砂岩为主要材料建造,在他竣工的时候,它属于“澳大利亚殖民地最大的公共建筑”。而在具体样式上,则参考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样式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与本篇主题相关的是,悉尼大学的墙壁和塔楼上分布安置着很多“石像鬼”(Gargoyles)雕塑。这些石像鬼有的用于水喷淋和从建筑物中排水的功能目的,但许多只是装饰性的,这种意向来源于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因为它们在天主教传统中具有抵御邪灵的象征作用。传统上,这些石像鬼经常描绘出奇幻和神话般的生物,但是在12世纪之交,石匠开始将真实的动物纳入其中。


在大四方院的墙上这些石像不仅继承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还有一部分表现出澳大利亚本土的浓厚表象特征,比如澳大利亚本土植物群和动物群要素,比如袋鼠石像鬼和鳄鱼石像鬼----可以看出这些石像鬼相比较于欧洲传统的哥特式石像鬼来说不但不邪恶,反而多了一些蠢萌的色彩。

尼尔森博物馆本体 Nicholson Museum
本次文章的主角,尼尔森博物馆,就位于大四方院的内部,位置非常隐蔽;当时去参观的时候,来回绕了好几次,终于在一个回廊的入口处找到了它,真的可谓非常低调。

尼尔森博物馆的起源也是不可复制的,那就是赶上了个好时机,以及遇上了个土豪收藏控校长,里面的绝大多数藏品都是由其创始人查尔斯·尼科尔森爵士于1860年捐赠的。在藏品构成上,涵盖了大量近东,古希腊,罗马和埃及的文物,文物总数超过三万件。在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时候,我就被这里藏品的多样化和价值所震惊:




这些藏品,大多由尼尔森爵士于1856-57年间游历世界所收集的(感情这两年就全程收集古董了),大多数是购买获得,而另一部分尤其是古埃及的文物来自于现代考古学先驱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的考古发掘。这也是在19世纪中期那个西方考古热潮和众多文物出土国尚未重视文物保护的背景下,才能有如此大的收藏品的取得,在当代基本上是很难再用当年的那种方式获取文物了。
重点藏品一:木乃伊
在馆藏众多木乃伊中最有名的一具叫Horus mummy,出土于著名的底比斯,曾经的上埃及,于1850年购得,1860年捐赠,是一个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男孩木乃伊(男孩的名字就叫Horus)。他的身体包裹在裹有斜纹绷带的裹尸布中,面部带有面罩,也就是用石膏对死者的面部进行翻模,并进一步上色,粘贴假发和绘制五官。

为了研究它,最近专门采用了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扫描,以检测其包裹物之下的秘密。在扫描之前,长期以来木乃伊一直被根据面具上的描绘认为是女孩,但这一次的扫描结果却推翻了之前的认知,他是男孩!并且扫描进一步证实了他来自于一个富裕家庭,用最精心的方法保存为木乃伊: 他的大脑是通过鼻子和耳朵抽出的。他的内部器官从腹部左侧的一个大洞中移出。扫描结果表明,一些器官被包裹在埃及天然存在的盐natron中干燥后,被包裹起来并重新置回人体。

重点藏品二:古罗马墓志铭
在展馆内有一面墙的展品尤其引人关注,那就是一整面墙的古罗马墓志铭,它们的出现让我欣喜不已,因为这些墓志铭就是对古罗马时代居民精神状态的最好描述,是出自居民自己之口的自述,是和跨越千年的人们之间的生动对话,它们的价值可以说是无价的。

这些墓志铭都用古罗马官方语言文字拉丁文书写,很可惜我本人并不会拉丁文,而展馆内也没有对此有详细的翻译和解释。但通过一个专门的拉丁文墓志铭记录网站可以看到部分经典墓志铭的英文翻译,比如如下的这些充满人生哲理又有趣的内容:
1.“死亡使你所有的美德,荣誉,良好的报告和才能,你的荣耀和才华都荡然无存。如果您却被允许长寿享受生活和这些才能,那么超越伟大的祖先的荣耀将是一件轻松的事。而在此,Publius的儿子O Publius Cornelius Scipio认为大地将自己带到她的怀抱中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
2. “这块石头承载记录着伟大的美德和智慧,时间会削弱一个人的生命但不是荣誉。而当他躺在这里,他的荣誉却也在他的美德面前相形见绌。因此,这也让会让你询问,为什么荣誉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即使他曾拥有过荣誉?”
还有很多是充满诙谐和自嘲的口吻表述,充满着面对生活和死亡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古罗马的很多墓葬就是建立在罗马的公共大道路边的,来往的行人都可以驻足观看,比如以下这些:
1. “这里放置着欢乐的老小丑Protogenes,Clulius的奴隶,他的愚弄和表演使人们为之欢欣鼓舞。”
2. “该纪念墓碑是为马库斯·凯西里乌斯(Marcus Caecilius)建造的。亲爱的客人,谢谢您在我住所停留。祝你好运,身体健康。睡眠无忧。”
3. “Marcus的自由人Marcus Statius Chilo躺在这里。啊! 疲惫的徒步旅行者,那些从我身边经过的人,尽管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想走多远就走多远,但终究有一个你需要前往并停下的地方。”
4. “陌生人,这块无声的石头要你停下来,同时向你展示他所遮盖并托付的东西。这里是拍卖师奥卢斯·格兰尼乌斯(Aulus Granius)的骨头,他是一位可信赖且高尚的人。没有更多内容了, 他想只让你知道这一点。再见了。”
5.“Publius Critonius Pollio,Publius的儿子。我的这座墓碑由我的母亲管理,母亲对我有着深深的期望,而我的墓碑在我生前就已经放在这里了。告别,祝您身体健康!”
诸如此类的墓志铭还有很多,每当阅读他们的时候,就似乎能想起一个个鲜活又充满个性的人出现在面前,让人感到快乐又为之唏嘘。而这些墓志铭,也正是对无数普通罗马人,从贵族到自由人到奴隶最佳的再现,也为我们在数千年后去看古罗马打开了一个窗口。
重点展品三:乐高庞贝城 LEGO Pompeii
这个展品应会让很多乐高迷感到兴奋,因为它是所有乐高历史模型中最大的模型之一。乐高庞贝城由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著名乐高艺术家瑞安·麦克诺特(Ryan McNaught)开发,它由200,000块乐高积木组成,并在对庞贝城的复原中结合了事实与虚构的不同元素。例如,在模型中使用了几种流行文化的表现方式,它涵盖斗兽场,囚牢等一系列元素。
该模型于2015年展出,展示了庞贝城的三个历史时期:首先纪念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时刻;其次,它纪念了1700年代再次被发现时期的状态;最后他 展现了庞贝古城今天的风格和表现。



之所以复原庞贝古城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由于公元79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维苏威火山喷发,庞贝古城被火山灰瞬间吞噬掩埋,而整个城市都被完整的掩盖和保存了下来,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在一瞬间被凝固,因此在今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保存最完整和全面的古罗马城市。
不得不说的一些感慨
综合而言,以大四方院和尼尔森博物馆为代表,所反映出依旧是对于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亚中东,埃及文化的推崇,正如上篇文章所说,也是一种对于西方文化正统性,溯源性的追从。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博物馆文物的获取方式,不管是从他国用何途径购买,还是以“考古发掘”的名义转移获取的,都是应当予以批判的。虽然在19世纪的那个风云变幻动荡的年代,这种事情是西方世界的常态和所谓追求文化的风尚,甚至披着保护文物的借口,但仍给那些文物流出国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恢复的损失,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这也是提醒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关注文化和历史,要去亲自推动复兴。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Gopnik哲学文化小论)
参考资料:
1. http://www.attalus.org/docs/cil/epitaph.html
2. https://www.sydney.edu.au/museum/discover-our-collections/nicholson-collec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