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Y OFFER | 永远不被定义,永远有无限可能的新锐数媒人,拿下ual伦艺等多张offer

2023-02-10 15:13 作者:CoNgYiEdu  | 我要投稿



01 About Self

新锐数字艺术

YUKI

录取院校/专业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

伦敦艺术大学

 MSc Computing and Creative Industry (Modular) (MA)

计算机与创意产业(硕士)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

伦敦艺术大学

MSc Creative Computing

创意计算技术(硕士)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Computational Arts  (MA)

计算机艺术(硕士)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Fine Art Practice (MA)

艺术实践(硕士)


Kingston University

金斯顿大学

Digital Media Art (MA)

数字媒体艺术(硕士)


offer


CY:你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YUKI: Hi,我是Yuki,一个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非正经”树莓人。虽然我很菜但不妨碍很爱折腾,纯文科生半路出家敲代码,最后误打误撞成了一个搞跨领域艺术的“理工女”。我一直在自我的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思考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女性主义者。

CY:怎么想到要申设计类专业,学习新媒体艺术的呢?

YUKI:正如我的介绍中所说,我在高考前是一个从未接触艺术的纯文科生,甚至物理数学都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的本科大学允许拥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所以在高考结束被商学院录取并接触了一些基础课程后,我发现自己对商科并不感冒。

Behnaz Farahi

一个爱折腾的人总想着挑战极限,所以我转专业到信息计算机科学(ICS)学习代码基础。即使我很努力学习,薄弱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也使我在面临大量纯粹的代码时丧失了学习热情。

Behnaz Farahi

并且作为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我又常常在思考过去与现在,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我希望通过除了文字以外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思考。但是在ICS一年的学习中,我在一个LEGO REPORT的Teamwork中第一次接触了交互设计,这让我第一次敲开打开了交互艺术的大门。这让我做了一个影响人生轨迹的决定——转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系统性的学习科技与艺术。


Behnaz Farahi

本科三年的学习,让我开始接触这个新兴的领域,但都只是浅浅了解。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机会,去进行更深度的、更创造性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并且和更多同领域的未来艺术家、设计师交流,所以我选择申请与交互艺术、跨领域艺术的相关专业。

 Behnaz Farahi


02 About Portfolio


CY:准备作品集的时间线可以分享一下吗?

YUKI: 我是从2020年秋天开始了解,但是由于那段时间刚刚转专业不久,学校课程比较紧张,所以就暂时搁置作品集的事情。但是当2021年3月份开始准备时,我感受到了时间的窘迫。P1是我耗费时间最长的项目,P2、P3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但这三个项目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直到9月中旬才彻底完成拍摄。前面三个项目占用了太多时间导致P4创作的过程和结果都略显仓促,直到11月底我才基本完成整个作品集。但是在2021年12月-2022年1月之间,我也在一直根据不同学校专业的需求对作品集进行优化、调整。

YING GAO

CY:能和我们介绍下你斩获OFFER的作品集有什么特点吗?其中对应的主题与灵感来源又是什么呢,可以简单说一下吗?

YUKI: 我感觉我的作品集的特点是思辨、理性与感性的融合、逻辑。我的四个作品都展现了我对社会与自我的思考。《Unchecked·肆意生长》的灵感来源于朋友圈与社交媒体中女性的身材焦虑。《The Strawberry You Wanted》呈现了我对当前物质社会中,人为给其他物品、人赋予标签化价值这一现象的辩证思考。

《The Listener》则是来源于我对自我的情绪的感知,我希望探索一种对当代人来说更有效的缓解消极情绪的方式,在这个作品中声音与影像是情绪的媒介。《Beauty Trading》的灵感来源于我对当前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审丑”现象的批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丑”都成为流量交易的商品,这将使未来人们的审美走向彻底扭曲。

PUMA RS2K

CY:你的作品拥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你觉得你个人优势在于哪里呢?

YUKI: 和专业的艺术生来比较,我只能算一个“初学者”、“半吊子”,但是我的跨专业经历也能成为我在跨领域艺术创作中的优势。

Iga Węglińska

我一直在尝试打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边界,动画、投影、装置、可穿戴、雕塑等等都可以成为我的创作元素,广泛且大胆的探索和不放弃的执着,赋予了我的作品多元化的色彩。除此之外,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观察以及强烈的“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使我产生艺术性思考的灵感来源。

 Iga Węglińska


03 About Project


CY: 你最喜欢其中哪一个项目可以展开谈一下吗?是什么推动了你的设计思路?

YUKI: 我最喜欢的项目是《Grow Unchecked》,是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并且花费时间最长的项目。我观察了及活跃在社交媒体网站的女性群体,她们大部分人都很在意自己的身材甚至已经到达病态的焦虑。


社交媒体上,“右肩”、“A4腰”、“滑稽腿”和“腰围”等热门话题时常被提及并引起讨论。在主流审美和营销的“渲染”下,越来越多的女性群体开始通过健身、塑身衣、节食、减肥药等方式来控制体重。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认为女性的身材不应该被利用、被定义,而是应该在健康的基础上对自我保持自信。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可穿戴的交互装置,使用负泊松比结构来模拟脂肪细胞生长的变化。

瘦的人穿上它时它不会变化,但胖的人穿上时它会运动起来使它看起来很酷。这样的交互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场表演,我希望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拒绝女性所谓的“身体标准”和“外貌标准”,无论胖和瘦,真实的自己是最闪闪发光的。

CY:在创作作品集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YUKI: 其实作为一个搞新媒体艺术的树莓人,我遇到最大的阻碍是技术障碍。我需要有强大的编译代码、焊接电路、装置制作等基础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通过新媒体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在遇到技术障碍时,我采取的有效解决方案是:自己思考研究——与朋友讨论——向老师寻求帮助。

比如在《Grow Unchecked》这个项目的交互结构研究的部分,我根据贝贝老师的建议对这个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方向的调研,并且通过制作sample尝试让它“动”起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根据现有的sample给我很多建议并一起进行更详细的优化。

虽然调研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交互的结构对于我来说略显困难,又看似和艺术创作关系不大,很容易失去兴趣和斗志。但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探索了新的领域,获得了自我满足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这个项目被顺利推进并完成。艺术人最切忌的就是做“伸手党”,研究某一个难点的过程同样是创作的一部分。


04 About Artist


CY:谁是你最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对你的设计风格有什么影响?

YUKI: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巴勃罗·毕加索,虽然我没有系统得学习过绘画,并且艺术鉴赏能力有限,但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风格依旧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哭泣的女人》。他擅长在艺术里果断把丑化为美,同时又在现实中使美呈现丑化的趋势。

实际上,这也启发了我的创作风格,尤其表现在我的作品《Beauty Trading》上。这个含有大量立体主义风格视觉元素的交互的雕塑,将社交媒体上“丑”的作品中人的身体解构再重组,来呈现在物质社会和流量经济影响下,当代人病态、扭曲的美学。

Pablo Picasso


05 About Experience


CY:你以往是从哪里获取灵感呢?有什么有趣的网站可以分享一下吗?

YUKI:其实,我是一个不是特别爱看专门的艺术网站的人,很多艺术创作都源于我对整个生存空间的审视与思考。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也使用了很多网站,比如我可以在Pinterest上面获得一些视觉上的灵感,并且也能通过分析一些排版的案例来融入到自己的排版风格中去。

YING GAO

对于树莓人,代码、交互总是绕不开的,我常用的一个网站是CSDN。我可以搜索很多相关的包括Arduino、Processing等交互软件的实用案例进行初步的学习,再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CY:你一般如何整合 RESEARCH 中大量的素材,并从中提取自己想要创作的点呢?

YUKI:  每个项目的创作,我都会进行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艺术作品、采访等很多形式的调研。在筛选素材时,我会首先思考我创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梳理清楚逻辑和脉络后再将素材放到对应的部分。将素材整体看一遍后,我会根据“同义”和“反义”的形式进行比对。在类比与对比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个话题中的矛盾点,而“冲突”往往才会引起我们更深刻思考。

YING GAO

CY:申请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吗,你在作品集准备阶段最难忘的是什么事?

HAIXU: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在作品中并不是想要给出一个结果,而是希望人们在观看这件作品时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辩证性的审视和思考,这才能够发挥艺术创作的价值。并且在整个申请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需要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作品创作上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准备阶段,我最难忘的是坐火车。因为我学校在苏州,但是每周都有两天要坐火车去上海上课。学校到苏州站(地铁1小时),苏州站到上海站(高铁大约40分钟、绿皮火车大约1.5小时),上海站到工作室(地铁40分钟)。

Santa Kupča

每个周末要花在通勤上至少7个小时,但是我认为和老师在线下面对面沟通才是更有效率和价值的,虽然常常为了赶火车在人民广场站狂奔,虽然常常不小心差点坐到南京去……但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坐在绿皮火车上比坐高铁更容易放空自己更深刻思考一些东西,还能接触一些“真正的生活”。但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忘记这段频繁坐火车的经历,也不会忘记这份坚持。

The Fabricant 


06 About Future


CY:未来想要继续在哪些领域进行研究呢?

YUKI: 未来还是会继续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可能会更侧重交互装置、可穿戴等创作方向。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新媒体艺术行业内的前辈和新生代艺术家进行艺术作品上交流!

YING GAO  

CY: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期待或是规划吗?

YUKI:最近正在准备毕设,也在尝试接触游戏、声音交互等新的领域。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创作出更有意思的艺术作品~

 Jann Choy


07 Study in CY


CY:在CY创作学习期间,老师有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吗?

YUKI: 在CY我获得很多帮助,除了我的直接任教老师之外,我还从很多其他的老师那里获得过建议、鼓励和帮助。老师始终鼓励我进行独立思考,再一步一步帮我优化细节,并给我提供很多技术上的启发、建议和帮助。

Jann Choy

我觉得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我在这一年中锻炼了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这将对我未来的艺术创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CY的后期老师们,都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每周排课、课后反馈、信息提醒、场地布置、情绪引导等等……正是这些细节,让我被CY的温度和人情味儿深深打动,也让我在艰难的创作阶段感受到很多快乐。


08 About Suggestions


CY:最后,给以后准备申请的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建议吧!

YUKI :直至现在,我都会十分感激曾经那个勇敢迈出每一步的自己,因为即使总会遇到些挫折,但我真的enjoy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比痛苦更多的是快乐。

新媒体艺术是需要创作者思辨性创作,任何艺术形式、艺术材料都只是创作的工具。所以我们需要打破很多陈旧的边界感,我们需要大胆的尝试和探索。CY的各位小伙伴们,你只缺勇敢开始的那一步和坚持走下去的那九十九步。我们永远不被定义,永远有无数可能性。


CY OFFER | 永远不被定义,永远有无限可能的新锐数媒人,拿下ual伦艺等多张offer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