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直播相关传媒知识
直播类型
内容: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赛事直播、新闻资讯直播、活动直播、泛娱乐直播
直播主体:专业主播直播、名人直播、素人直播、媒体直播、企业直播

直播盈利模式
打赏分成、会员订阅、广告收入、游戏分发

历时性直播
内容生产特征:
一、共同在场:时间扩展、空间扩展、后台扩展
[临时的共同在场、资源调度、串联场景、塑造临场感]
二、重构语言:改变传播生态
[语法更新、语义共筑、语用征演]
[全景式信息输出、再造仪式意义、大众参与]
三、认同塑造
[集体记忆、国家认同]

神经营销与直播带货
一、语言——价格差、倒计时——价值感、愉悦度
商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感知和愉悦度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直播间对商品进行价格判断时会产生锚定现象,秒杀前的原价永远是偏高的,在价格差的冲击和倒计时抢购的刺激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明显提高。
二、环境——实时互动
场景化消费体验:让让消费行为从目标导向转变为引导导向,不再是消费者有目的地搜索,而是通过直播间营造的氛围和商品的优惠价格引导消费者购买。
实时互动:试穿、试吃、试用,随时解答消费者的问题。
直播人气:社会拥挤促使消费者产生正向情感,对消费场景进行美化,增强购买欲。
三、情感联系——信任、品牌
品牌:好感度、满意度
信任:信任关系的建立,播主的专业性
四、潜意识——优惠券、定金、跨期支付
优惠券:通常大家会将工资、优惠券和年终奖、理财收益等分别划归到“劳动账户”“额外账户”“外快账户”中。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消费者在直播间获得优惠券后感到自己拥有了同等面额的金钱,不愿浪费使用机会,从而形成计划外的购买行为。
定金:提前支付定金,分两次付款影响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当拥有该物品时,对它的估值就会大大高于未拥有时,当消费者抢购到预售商品时潜意识会告诉他此商品价值超出预期。
花呗、白条:消费者在下单时主要感受的是得到商品的快乐,而支付的痛苦就被拖到下个月还花呗时,这种“跨期选择”的心理为消费者带来当下购物的满足。

网络直播带货
一、现状
库存积压,直播带货降库存
马内效应,带货差距加大
主流媒体、明星、企业家入局
新趋势:直播扶贫
竞争激烈,流量变现困难
价低难保质量
产品没有细分,品类不全
二、问题
价低诱买,长期以往损品牌形象
缺乏实质性创新
青睐大品牌,中小品牌重金难获客
助农存在盲区
乱象丛生,须规范治理[主播素养、水军、数据造假]
舆论风险加大
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冲突
行业泡沫
低俗化、媚俗化
三、相关理论
促销理论
价值链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沉浸体验理论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顾客购买的总价值减去顾客购买总成本的差额,即顾客购买时所获得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价值的总和减去顾客购买时所付出的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成本的总和后的差额。]
关系纽带
准社会交往:超越身体的共同在场,同样具备认同、联系和参与
四、直播带货思维
受众明确
传播内容有效性
内容定位、专业性
信息容量、质量
情感真实
避免同质化
寻找意见领袖
五、电商直播背景下场景营销模式
5 个阶段: 场景—消费者相互感知、场景搭建—引发消费者兴趣、场景互动—沟通交流、场景 营销—购买行为、社群经济—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