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测试+苏联历史线工业生产(2)
这个版本能拿到协同性的机动学说、优势火力、决战计划都相对加强,人海战术没得任何协同性,等于是削弱,
补给重要性增加,人海能够减少补给使用,加强。但如果不禁用运输机,运输机带来的补给基本肯定能完全满足前线需求,人海的这个减少补给使用又没体现很大好处
后面会特意讲一下其他学说的编制,换成决战计划是什么效果

省流:图省事就42/45宽、
如果情况允许尽量整高协同率、
如果情况允许挂通信连

小宽度硬性要求:支援连的攻击
什么小宽度最好:14宽(但是可容下的营数量比较少)
其他小宽度选择(适应性稍稍差一点的选择,如果玩家需要):11宽、19宽
中宽度:对于这个新机制,小宽度可以靠支援连硬堆属性,大宽度可以吃更多协同性主动性增伤,中宽度两者好处都吃,但是两者都吃不满,并要纠结支援连怎么选。
发挥不稳定,在敌人宽度(和地形)变动的情况下,越是靠近中等宽度(就是30左右),越可能出现差的攻击效果,在不稳定的中宽度里选一个好的,遍历各种地形和常见敌人宽度:22、26(26森林,22平原)
大宽度:平原45
大宽度:森林42
其他大宽度选择:44宽(不过不触发“围攻”战术)
大宽度(协同性X主动性的作用):每+10%近似看成增加10%的总伤害,但会根据单位宽度的攻击和敌人单位宽度的闪避而降低
大宽优点:需要的补给更少、需要的将领更少,好的将领可以同时给更多编制加属性、更方便手操,3个方向的战斗强大、承受同样的伤害时损失HP少,在“单位宽度的攻击”低于敌人“单位宽度的闪避”时表现出色、集火效率高时更容易先把敌人一个师击溃,降低损失+滚雪球
大宽缺点:软性的要求协同性和主动性、总组织度比小宽度少、编制总数少、不擅长守桥攻桥、进一步的测试,意外的发现大宽度在4个方向战斗时对付某些宽度的敌人时表现较差
小宽优点:更多组织度、更多总编制数、更灵活、适应包括平原森林所有地形、适应所有战斗方向数量、擅长守桥攻桥、单个方向的战斗强大、不需要堆协同性和主动性、在“单位宽度的攻击”高于敌人“单位宽度的闪避”时表现出色、擅长同时击溃多个师让敌人没有机会增援
小宽缺点:硬性强烈需要高属性的支援连、要更多的总补给量、需要更多的将领、遭到同等水平敌人打击时损失装备和人员比大宽度稍多、手操微操相对麻烦
中宽有点:大宽和小宽的好处都有一点
中宽缺点:大宽和小宽的坏处都有一点,相对不稳定

协同性X主动性相关:

敌人的编制宽度变小:
更小的宽度的玩家编制,也能享受到协同性X主动性增伤
玩家协同性X主动性的增伤轻微变大

敌人的编制宽度变大:
更小的宽度的玩家编制,不能享受到协同性X主动性增伤
玩家协同性X主动性的增伤轻微变小
AI常见16、18、21、27宽,只有expert AI 之类的MOD会上42宽

苏联历史线工业生产
有些玩家说生产力不足,
一般就是工业数、工业科技、投产时间其中之一出了问题
工业数就是到需要全力生产时,军工比较少
工业科技就是可能没有优先研究工业科技
投产时间就是可能在等更先进的装备,没有马上开始生产,耽误了生产上限增长需要的时间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357373
首先我个人给的国策顺序是追求最大程度的生产上限和生产效率(这个版本苏联比较强的点)
这里为了控制变量,相对极端的,把所有工厂投到产这种近距支援炮的中坦,一辆14.6产能。
即使在合并坦克设计局的-5%费用、1940火箭炮主炮、1941加农炮出来后,也不换产更便宜/先进的坦克

已经投产了40个工厂

在1939年8月1日,这个时间点,按照专栏里的说明,一旦国策给了2张-100%工业卡,就用在1941年的工业上

1939年11月5日,生产了约2000辆

1940年1月18日,按照国策流程,开始点合并设计厂

1940年3月21日,按照国策流程,工业现代化走完

1940年3月21日,-2年超前的工业卡用在一体化生产线

1940年6月10日,生产9000辆坦克

1940年8月8日,此时生产上限是122.12%

这个时候走完了“发展坦克城”,同时点了西班牙转成半吞并傀儡

接下来的国策比较自由,我走了这个

同时切换重视出口

1940年8月10日,12000辆坦克

1940年10月21日,一体化生产线研究好了,如果前面耽误了,最晚最好别超过1941年的1月

1940年10月21日,生产效率上限是132.13%
这比+5满强化的德国还强,+5满强化在1941年也就是大概110%的生产效率上限而已

生产效率也有加

这时候我选择走国策,使用决议,吞并波罗的海

1940年12月22日,2个月后。明显上面这个150工厂的增长速度很慢,下面这个增长快,
因为生产效率增长是非线性的,在中低段增长很快,通过拉高生产上限最大值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产效率上限很快的达到大概90%-100%这个水平

通过决议,吞了波罗的海,这个是不需要玩家去宣战,非常稳的流程

1941年2月26日,31000辆坦克

1941年4月29日,39900辆坦克

1941年5月25日,44000辆坦克

1941年7月5日,开战前,50700辆坦克


可以看到,每个工厂如果满生产上限,提供12.54的产能,虽然绝大部分工厂是达不到这个满上限,但是到每个厂提供10左右产能是可以的。
同时,有50%的坦克,都是战前这6个月产出来的,这是提前投产的重要性
在最后7月开战前,每天能产170辆坦克,60天后又是超过一万辆坦克
实际上用不到这么多的坦克,只是展示一下,这坦克里的部分产能可以转为其他东西,比如空军
核心就是
工业数、工业科技、投产时间
工业数:按照流程走,正常不会变动很大
工业科技:记得要用科研加速卡,不要太拖后用
投产时间:我在1939年的1月开始造军工,然后比如1940年中我研究好了某个主炮,想给坦克换主炮,这时候没必要(除非对产能调配有信心)全部把工厂换成新坦克。比如可以旧坦克生产线保留个60个厂,剩下的厂才是产新坦克,这样保证旧生产线生产效率战前能到个110+%,提供数量上的保证

来自上上个专栏评论区的建议:
在中型自行反坦克炮上装2个小型炮塔,或者在重型自行反坦克炮上装4个小型炮塔,可以增加自行反坦克炮的杀伤,可以在特定目的下撑高软攻、同时又因为自行反坦克炮每个营需要的装备数少,(轻型:30辆、中型:24辆、重型:20辆),不会增加太大成本,
用自行反坦克营提供软攻,以消耗更多钨、降低突破值、增加对特定主炮的科技需求为代价,相对用坦克营提供软攻,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可以是可以的,不过对能正常运营的玩家(非小国)来说,产能没缺到要这样做(但如果想能省则省也没问题),
自行反坦克营追求性能比较好的1941年主炮(数据上会很好看)会耽误投产时间反而降低了产能,自行反坦克营用1939年的主炮科技时间上比较合适,1936年科技的只适合用重型自行反坦克炮带1936重型加农炮)

编制6A:
机动学说-右右
Tank-T2-1939


装甲率68%,速度10.1km/h
成本9900
对比Mot-1940,是220%的单位宽度成本。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172%的伤害
防守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 是Mot-1940的150%的伤害
没什么问题,需求额外钨、但可以增加大量的硬攻(对于PVE原版AI来说不是很有用)、更低的建造成本,合适的属性

编制6B:
机动学说-右右
Tank-T3-1941

只给中自行反坦克换一个炮和车体,装甲率68%,速度10.1km/h
成本10400(显示有问题)
对比Mot-1940,是231%的单位宽度成本。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237%的伤害
防守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 是Mot-1940的195%的伤害
同上,更多更多的钨、但可以增加大量的硬攻

特殊
1936年科技
重型自行反坦克炮带1936重型加农炮


1936年科技就能生产
同样的,代价是非常大量的钨、低突破值

决战计划学说
编制7A:
把编制6A换一个学说,其他不变
决战计划学说-左

决战计划在这个版本是被刻意加强的(核心第7个学说,10%的协同率),实质上可用
(决战计划被诟病的各种问题也还在,但我认为在PVE是比人海战术好的选择,人海战术比较战略向,是非对称对抗用的,战术上提供的好处不够大)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194%的伤害
这是没有算上决战计划的计划上限+30%的情况,假设把这+30%计划上限算上,
游戏默认计划上限是30%,默认近似看原来的计划上限是40%(将领一般能+10%左右),估算(/1.4x1.7)满计划值的时候的战力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246%的伤害
提升相当大,虽然这个计划值会随时间下降,每天下降3%的计划值,直接的按照平均算这10天里也有(246+194)/2=220%的伤害

编制8A:
把编制3A换一个学说,其他不变
决战计划学说-左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200%的伤害
假设把+30%计划上限算上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257%的伤害
假设把决战计划的堑壕算到防御战
防守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 是Mot-1940的197%的伤害
也很好

改宽
编制9B:
编制2B的14宽版本

对比Mot-1940,是364%的单位宽度成本。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374%的伤害
更贵伤害更高(可能有点太贵了)

编制9C:
编制2B的11宽版本

对比Mot-1940,是409%的单位宽度成本。
进攻总伤害:(都填满平原方向的情况下,无需担心宽度影响) (在1-2个方向里取平均)是Mot-1940的383%的伤害
更贵伤害更高(可能有点太贵了)

编制9D:
编制2B换优势火力-右右
图不放了
虽然加强了一点支援连,但是加强得太少了,导致总输出是下降的

填线师
填线主要需要平衡 “组织度”、“成本”、“科技”、“防御”、“防御火力”、“装甲厚度”、“进攻火力”
它能做的事情越多,就越不像一个填线也越贵,填线质量和数量越好,越是耽误主力的生产
实际上对付AI高成本主力师在填线上是做得比填线师更好的,
如果想用传统的填线只要换一下宽度就适应了,比如7步1支援炮(14宽)
给出其中一些我临时编的填线师

编制10A
D-1

填线师即使是在防守,相同成本下,也没有主力师做得好,
通常情况是不需要填线师的,或者填线师其实是用主力师生产的同类型装备、库存剩下的装备。
如果实在没办法或者另有想法,才给填线师专门去生产一些东西
12%装甲率,成本770,
对AI的步兵师近似10%的减伤,如果有金盾又再50%减伤(大致刚好对1936-1941的德军的9步3炮有金盾),
主炮是1936年的科技,要求很低
平原或者森林单个方向战斗能有7个师,至少40x7=280组织度
(这里是点满了机动学说右右,完全没有学说状态是40组织度)
2个方向的平原,40x11=440组织度
这只是填线,作用只是撑住,你不太能指望填线用来打赢战争和永远守住一个地方
编制10B
D-2

不变,把步兵换成摩托化步兵,装甲率到46%,而且有一定的增援率(增援率来自速度)
在摩托化装备有剩时换

步兵坦克师(偏防守)
编制11A
如果你只想蹲,然后打一场一战式的低速推进
只能打击溃战,很难造成什么歼灭战,PVE是鼓励玩家去用高速编制的,
设计思路就是往所有设计图里塞一个铲子附件,
然后中型/重型的自行反坦克炮作为主体(便宜),
如果简化生产,追求量大,附件就不放小型炮塔,附件放机枪,
非简化版本就放入小型炮塔,撑高软攻(自行反坦克炮营的成本近似增加一倍),
因为自行反坦克炮营所需的装备数少,所以即使是小型炮塔这种非常贵的东西,也不会造成营造价大幅增加,





1941年科技,如果只有1939年科技,换个炮就行了,
图中只是为了数值上好看,用的1941年的炮

算上元帅的防守大师,39年工兵科技,不算上将领技能“伏击者”和其他东西,堑壕加成有61%
如果是算上决战计划和静态战争


93%的堑壕加成

这个叠堑壕的套路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174835我在刚发售时就说过,
还是能用的,只是没那么好堆上100%防御加成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