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6后续补充•额外篇(上)

2021-07-02 15:51 作者:星辰诞生之时  | 我要投稿

本2.6后续补充仅为对2.6的资料补充和一些思考,不具备严谨性和准确性,请斟酌观看。


一•2.6剧情里提到的上一世代救世主

本篇2.6在多个历史阶段里存在多个救世主。其中上一任的救世主团队是:救世主トネリコ(白蜡树)、不死身のエクター(埃课托)、排熱大公ライネック(莱内克)、賢人グリム(克里姆里尔)、騎士トトロット(托特罗)


1、白蜡树【Fraxinus】

即古诺斯语里面的Yggdrasill,又被称为宇宙树,在北欧神话和芬兰神话中,这个巨树的枝干构成了整个北欧神话里的世界。此树的树种是白蜡树(Fraxinus),树上衍生有九个王国。世界树音译为尤克特拉希尔。在古诺斯语中的“尤克”意为令人害怕,而“特拉希尔”是指马,二者组合是“令人害怕的马”。传说奥丁曾倒吊在世界树上九天九夜并用长矛刺伤自己,因此发现了卢恩文字的智慧和奥秘。奥丁将他这经历称为“骑马”,因此世界树别称“奥丁之马”


摩根勒菲统治时期或前后,名为白蜡树的救世主可能会和妖精历史的其他预言者一样可能会是妖精时代的救世主。至于为何叫世界树(北欧神话里的梣树),可能因为她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宛如世界树(世界支柱的存在)。而且有趣的是,异闻带摩根和阿尔托莉雅•Caster都有法杖,因此本人也认为妖精史里面的不同时代的预言之子所处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摩根也曾是某个预言之子罢),他们在妖精历史的不同阶段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功能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拯救、牺牲、延续、统治或是终结


因此,救世主其实并不是一定带有“拯救”意味的,这里可能会让大家思维定势。在宗教与神话体系里,救世主分为普渡众生和毁灭世界两类。不同的预言之子(救世主?)可能在一个历史的不同阶段里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例如,印度神话的迦尔基【狂阶阿周那的原型】就是专门毁灭旧世界(破坏劫)的,耶稣也是专门审判旧世界的(大审判)。因此前一个救世主可能拯救了这个世界,但下一个估计就是破而后立型的(即毁灭这个旧的世界,然后以此为基础从而创造了新世界)


额外:橡树【Drus】

Druid的词根是drus, 意为橡树。在凯尔特的德鲁伊教中,与白蜡树(梣树)、革树、榛树、紫杉、枞树以及槲寄生树共同被视为神圣的树种。凯尔特的德鲁伊教将橡树视为神明在世间的沟通物,也有视为凯尔特橡斧、法国的“万森的橡树”【司法起源】。德鲁伊教多少是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将橡树信仰作为原始崇拜。其中,维京人也受到了橡树信仰的影响,于是他们反向地把自己文化里的世界树(白蜡树)与榭寄生也输出了过去,使得德鲁伊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希腊—北欧文化的集大成者


*德鲁伊信仰

他们的信仰跟动物、植物有关,所以仪式充满了牺牲及通灵。老普林尼描述道:“德鲁伊带来两头白牛,牛角被捆了起来。德鲁伊穿着白色长袍爬上槲寄生树,用金色的镰刀切割榭寄生的树枝,其他人则用白色斗篷接住流下的树汁,然后人们在德鲁伊的带领下将白牛献祭给大自然。德鲁伊具有独特的生死观,在建立在彼世的世界观基础之上,他们认为人死是生的开始与结束。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死去,而他会在另一个世界重生,而他在那个世界再度死去后或许还会在这个世界再度诞生。因此,德鲁伊会在一个人死去后将其肢解,并不是为了祭祀神明而是为了让他的灵魂与精神更方便从死去的身体里解脱出来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就是从梣树里创造人类的。橡树和梣树就是欧洲传统中盾和矛的代表,它们也是两种神圣的树木。梣树就是白蜡树,在拉丁文中梣树和长矛就是同义词,北欧神话中的世界之树就是梣树,神王奥丁的永恒之枪材质就来来自于世界树也就是梣树,日耳曼人也同样把它当做神树,法兰克人击败撒拉森人后就推到了他们的神圣梣树,因此维京人和日耳曼的长矛普遍使用了梣树。而橡木在希腊神话中就是宙斯的象征,在德鲁伊们眼中有守护起死回生的魔法,在北欧神话中更是巴德尔、托尔赐予战士穿越大海、保护自身的神木,因此橡木在欧洲成了最广泛的盾牌材料


2、海克托·德·马利斯爵士(Sir Hector de Maris)

是亚瑟王传说中的圆桌骑士。他是班王和来自马利斯的女士之子,兰斯洛特同父异母的弟弟,鲍斯爵士和莱昂内尔爵士是他的表兄弟


海克托爵士曾参与寻找圣杯的任务,当海克托和高文在一间破败的教堂同行,并在那里过夜。当晚他们都做了一个奇异的梦。第二天早,当他们各自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梦境时,他们看见了一截只到肘部的手,被红色锦缎包裹着,在上面绑着一根外观并不华丽的缰绳,它将拳头举在一支燃烧得非常明亮的蜡烛上面,而且根据他们的描述,这只手进入他们所在的堂然后消失了,他们也不知道这手去了哪里


崔斯坦遇到海难回到卡美洛的时候,海克托和莫干诺尔爵士前去迎接他。海克托和崔斯坦进行一场友谊赛性质的骑马长矛比武,但是海克托以一种耻辱的方式被这位来自康瓦尔的骑士打败。他其他时候在这类比武中的表现还是很成功的,比帕拉米迪斯和珀西瓦尔强。而且,他因找回发疯后失踪的湖上爵士并使其返回宫廷而赢得赞同


当兰斯洛特因为和桂妮薇儿的私情被抓住后,海克托站在了他的兄弟的一边并离开了宫廷。他成为兰斯洛特的高级将领之一,参与了救出即将被处死的桂妮薇儿的战斗并加入快乐园的卫队。在被亚瑟的王国驱逐后,他加入兰斯洛特并在剑栏之战后帮助击败由莫德雷德的儿子们所率领的军队。之后他来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修道院里度过了余生


*艾克托爵士(Ector)

有时被称为赫克托尔或埃克托利乌斯,他是凯爵士的父亲和亚瑟王的养父。有时他被描绘成一个地区的国王而不仅仅是贵族,他在乡村和伦敦等地都具有房产


在《永恒之王》中,T·H·怀特说他的土地位于所谓的原始森林。后来的一些亚瑟王传说的作家门也用过这个设定。在早期的威尔士故事中,凯的父亲被命名为Cynyr (Kyner)


在通常版本中,梅林将亚瑟王从他的亲生父母国王乌瑟王和伊格赖因身边带走,并将他带到埃克特的领地。梅林没有透露男孩的真实身份,埃克特接受了他并把他和凯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当凯长大到可以被封为爵士时,埃科托那年轻的受监护者将成为他的侍从


额外:欧文爵士【Yvain/Owain】—尺阶呆毛相关

亚瑟王传说中的圆桌骑士,他是国王尤利安和女巫摩根勒菲的儿子。欧文是亚瑟王最早也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在十二世纪后期的欧文常被称为狮子骑士,后来的作品中经常伴随着他凶猛的宠物狮子。他几乎在所有他出现过的文学作品中都是尤利安的儿子,而其他以历史人物为基础的亚瑟王传说中的人物通常在浪漫文学中失去了他们最初的家族联系


欧文取自于奥温·麦布·乌里恩,他是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时雷吉德王国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被记录在吟游诗人的传统里,从而在威尔士传说里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姐姐以及个人的事迹在吟游诗人中都广受好评,但他的妻子Penarwan【佩利万】命名的“三个不忠实的英国”的妻子就与她的妹妹伊索尔特(特里斯坦的挚爱)有关联


在蒙茅斯大约1136年的《不列颠历史》的杰弗里中第一次提到过他,他是作为奥尔巴尼(苏格兰北部)国王的叔叔奥古塞勒斯的继承人而被顺便提到的。当布列塔尼的殖民者来到这片大陆时,他们带来了很多与世隔绝的英国文化。在12世纪,布列塔尼的故事和更新版本受到法国观众的欢迎。法国诗人Chrétien de Troyes写了浪漫故事《欧文:狮子骑士》,同时他也在写Lancelot。在这个故事中,欧文为他的堂兄—卡洛格伦特报仇,卡洛格伦特在Brocéliande森林中一个神奇的制造风暴的喷泉旁被另一个世界的骑士击败


欧文击败了骑士埃斯克拉多斯,并爱上了他的遗孀劳丁。在劳丁的仆人吕内特的帮助下,伊文赢得了他的夫人并娶了她,但他的兄弟高文说服他开始骑士冒险。伊文的妻子同意了这个欧文必须参加【骑士冒险】的要求,欧文因悲伤而发狂,赤身裸体地生活在树林里,但最终被治愈,并决定赢回他的爱情。他从一条巨蛇手中救出的一头狮子证明是他忠诚的伙伴和骑士美德的象征,并帮助他完成了任务。最后,劳丁允许他和他的狮子回到她的堡垒


欧文出现在亚瑟王传说所有后期散文叙述中,并因此出现在马洛里的《亚瑟之死》中,以及许多独立的浪漫故事中。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与高文的友谊以及兰斯洛特的圣杯的探索中,他是亚瑟王之前死去的最后一位骑士之一。欧文的母亲通常被认为是亚瑟同父异母的妹妹,因此他是亚瑟的侄子。这关系导致了欧文被驱逐出卡梅洛特宫廷,而他作为尤里安国王与女巫—摩根勒菲的私生子,在一次意外里被高文爵士杀死


3、Cai the Tall【排热大公?】

即凯爵士的原型,他同时也是亚瑟王早期版本—《威尔士传奇》里的亚瑟王手下的战士之一。他可以在水下呼吸,他手里的矛与剑可以制造无法痊愈的伤口,他身体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将雨水变为雾气,他甚至可以随意变为触及森林最顶端的巨人。后来的《亚瑟王传说》里称其为Sir Kay【凯爵士】


凯爵士【Kay】

亚瑟王传说中最早的三位骑士之一【另外两个是贝狄威尔与高文】。在相当早期的亚瑟王传说版本中,凯、贝狄威尔以及特里斯坦是亚瑟王手下武力值最高的三位圆桌骑士之一。埃克托爵士之子,亚瑟王的义兄,最早的圆桌骑士之一,魔盾的操使者,曾经独自击败猫妖—凯西帕鲁格,曾被称为【亚瑟王手下最英俊的骑士】。但在克雷蒂安创作的法语中世纪作品后,凯的定位逐渐从对外征战的骑士转向亚瑟王的宫廷内部,他名字写法之一的【Keu】,在古法语里意为“厨师”


在早期的不列颠作品,即蒙茅斯的杰弗里的《不列颠诸王史》中,凯正式成为了亚瑟王的宫廷总管,他陪伴了亚瑟王征战一生,直到战死沙场。在现存最早的有关《亚瑟王传说》文本—《亚瑟与守门人》、《罗纳比之梦》以及威尔士神话集《马比诺吉昂》里的《库尔威奇与奥尔温》中,凯的事迹就比后面所描述的形象要正面且有力得多


1.凯一个人的酒量可以比得上四名普通的骑士


2.他在战斗中以一当百,能够单独匹敌数百位骑士


3.他曾经杀死过九个女巫


4.他曾经一人单干过整个狮群


5.他登录马恩岛并用魔盾与杀死了众多骑士们的魔猫—凯西•帕鲁格作战,并最后击倒了它


【关于凯的魔盾,似乎记述得并不多。只知道这把魔盾似乎是可以反射或者是映出对方的影子/模样。是吧,就像镜面一样】


6.凯能够连续九日九夜不眠不休、但却依旧干劲十足


7.没人可以能治好被他手中的利剑所割开的伤口


8.他可以将自己的躯体变成巨人,从而可以够到森林中最高大的树木之顶


9.他身上有着巨大的热能,即使在暴雨中,他身体里的热力也足以让他携带之物保持干燥,同样也可以将雨水化为雾气


10.他陪伴亚瑟王征讨了圣米歇尔山的巨人


11.凯在亚瑟王与罗马皇帝—卢修斯•提比略的战斗中英勇战死


12.凯击倒了巨人高纳奇,在骗走了巨人的宝剑后,骑着鲑鱼救出了莫德隆之子—马本


但在较后期的威尔士作品中,克雷蒂安通过《帕西瓦尔》所写成的《佩雷督,埃弗劳克之子》等中,凯逐渐向欧洲大陆文学中毒舌、暴躁、好色、觊觎王位但却本领平平的无能骑士靠拢。尤其在中晚期的法语作品,为了提高兰斯洛特等圆桌骑士的地位,凯甚至被描写成了一个为了达成目的,连手足都可背叛甚至是杀害的阴险骑士


4、《格里姆尼尔之歌》(Grímnismál)

北欧神话的《诗体埃达》的第四篇《格里姆尼尔之歌》。《诗体埃达》(The Poetic Edda)也被叫做老埃达,其内容主要北欧诸神的传说故事,有神话诗、英雄诗共35篇


阿萨神族的主神奥丁和婚姻女神弗丽嘉都坐在至高王座(Hliðskjálf),看养子Agnarr和Geirröðr的生活状况,他们曾假扮成农民夫妇并分别教导这对养子。他们在至高王座上发现Geirröðr(盖尔罗德)继承了已故亲父King Hrauthung的地位而成为国王,但他兄弟Agnarr(伊塔玛尔)却只能与一个女巨人共住在洞穴里。弗丽嘉向奥丁指责了Geirröðr,认为其小气以及对来访的客宾不尊重,但奥丁却不这样认为。于是他们之间开始打赌。如果奥丁以客人的名义前去Geirröðr的王国并且被其招待不好,就算是女神弗丽嘉赢了


于是,这位众神之王便伪装成一个叫格里姆尼尔(Grímnir)的流浪男子到国王Geirröðr那里去做客。但成为了国王的盖尔罗德为人残酷,他无礼对待奥丁化作的流浪汉。但是奥丁却受到了国王之子的关照,于是奥丁向国王的儿子讲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神明的生活,并向那位年轻的王子告知了为他和英灵斟酒的十三位瓦尔基里(女武神)的名字,其中就包括斯露德(雷神索尔与女巨人希芙之子)。最后,奥丁亲手杀死了盖尔罗德


*格里姆尼尔

奥丁的化身之一,其中格里姆尼尔意为“戴假面具者”,格里姆意为“假面具”


*至高王座(Hliðskjálf)

音译希利德斯凯拉夫,这是北欧神话里面的神王—奥丁(Odin)的宝座。它位于纯银之厅之中,可以让奥丁以及他的妻子看见九大国度的所有领域


5、哈贝特罗特【Habetrot】

目前暂时不可知那位托特罗是哪位妖精或是骑士,按照剧情其本身可能含有混合中国英灵的灵基。因此,目前按照纺织精灵进行推测,可能就是上一代的某位传承者


英国北部传说里的守护着纺线劳动的精灵,也是关于纺织的天才与精灵。这个故事绝大部分被亨德森(AD1879)先生录在《英格兰北部国家和边境的民间传说笔记》。故事大致:英国赛尔克郡的一位太太有个漂亮的女儿,她爱玩胜过爱工作而且尤其爱在草地和小路上游荡胜过纺车和纺线棒。她的母亲对这种滋味十分恼火,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除非是个勤勤恳恳的处女,否则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好丈夫的。


于是她哄骗,威胁,但都无济于事。那个女孩仍然像她妈妈说的那样,是“懒惰的小可爱”。最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女主人给了她七头棉线,说她不接受任何借口要求她必须在三天内纺成纱线送回。那个女孩儿随即哈贝特罗特求助,因为她纺出了胳膊粗的线,借此和领主结了婚。但因为本身还是不会纺线。因此,在婚后仍然感到困扰的姑娘又来求哈贝特罗特,这次哈贝特罗特亲自去见领主,对他说如果要她过度纺线的话,嘴唇就会变得和他这个精灵一样。领主一听从此再也没有让姑娘纺过线,原本很懒惰的姑娘,从此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Tatari—疑似2.6的灾厄

汉字是祟【恶灵、恶魔作祟】或是报应【做恶的结果】。来源日本的神道教思想,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包含了各种土生妖魔鬼怪),以日本天皇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Tatari就是日本传统里认为的怪事(灾厄与灵异事件)都是有所谓的异物作祟,作祟的异物可能是相应的物件、带有怨气的鬼魂、神奇的精灵、精怪的植物、恐怖的妖魔、日本本土的神器、家族的先祖甚至是本土的神明。


*茨比亚•艾尔特纳姆•奥贝隆

紫苑的养父,作为一名魔术名门贵族的同时也作为阿特拉斯学院的院长,他终其一生都在计算如何回避【人类末日】的方法。但他计算的结果显示人类无论如何都会毁灭,他因此发了疯从而堕落为了死徒


他的能力是仅限一夜的固有结界,让流言蜚语化为现实。人们的恐惧越浓厚,能幻化出的事物就越多、越强大。这些事物可以像真实事物一样行动,攻击人类,就连堕落的真祖都可以幻化出来。他会在世界各地突然现身,并曾在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地区一夜吸干了整个村庄生物的血,从而得到“瓦拉几亚之夜”这个畏称


他在月姬侧【否定人理的世界】里挑战第六法但却获得了失败,像空境的荒耶一样成为了某种自然界的现象,只要条件齐全就会再次出现。据说,瓦勒契亚之夜每次在发生时都会以不同的姿态显现,在过去发生最大的一次瓦勒契亚之夜中有像山一样的巨大兽神纪录。但在fate侧【肯定人理的世界】因为没疯,他依旧是阿特拉斯院长也不需要紫苑当院长候补


而在月姬里,瓦叔是和爱尔特璐琪签下契约并成为了tatari并妄图挑战第六法,fate世界则没有成为tatari且挑战第三法。Tatari另一个特点—能再现死者和不存在之人,和某位能够重组世界与复活死者的权能类似。当然,目前它的表现行为与对象针对的仅仅是所在地区(异闻带)的妖精这一种族


特定周期:异闻带里频繁出现的灾厄


特定区域:不列颠异闻带


智慧(知性)生命:妖精/人类


流言蜚语的扩散与恐怖的具现化:灾厄【The Wonder of u(不是)】的传闻与它实际的存在会引起妖精的大规模恐慌


具现化的灾厄【仅在一夜之间】会毁灭所在地的妖精,条件齐全之后会再次出现:灾厄正毁灭诺里奇,但它被迦勒底一行人阻挡一晚后就消失了


因此,剧情里被遮住的■■■■■■可能是フラキアの夜。将恐惧化为现实,巨大的兽神都对得上目前的灾厄,并且2.6刚好是妖精的国度——也就是【否定人理的世界】。加上二世事件簿设定集提到的和妖精王的联系还有妖精领域这概念,灾厄的奥贝隆(院长)应该是妖精王奥贝隆的暗面或一个侧面,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的仆人或眷属—小妖精帕克。


*Puck(帕克)

英国本土传说中的恶作剧小妖精,也登场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puck意为淘气的、顽皮的。他们通常可以和另一个恶作剧传说生物—小恶魔(hobgoblin)混同,多半喜欢夜晚作怪,善恶不明的偏邪样的精灵。


在莎翁的《仲夏夜之梦》中,其词源可能最早源自pouke【魔鬼,邪恶的灵魂】,源自古英语里的puca或是pucel【地精】,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里的puki【魔鬼,恶魔】同源。



三•神秘的兽型巨神(仅对巨神的外形思考)

伦敦的时计塔现为魔术协会的中枢,亦可说是魔术协会其本身,它以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作为据点。全世界的魔术师聚集于此日夜刻苦钻研魔术,同时也为了拉下其他派系以及竞争权力、获得预算等而鼓足干劲。组织的构造复杂奇怪,决不能称作为一条心,但他们的魔术研究确实是世界最尖端。建筑物地下是以工房和书库为首的魔术师们的研究区域


理所当然,对一般人来说只是“来历正当的博物馆”,但其最深部有着被称为“桥底”的特别区域,幽禁着很多被协会判断为“才能太过突出所以危险”而被“封印指定”的魔术师。还有,伦敦塔的地下似乎幽禁着被当作魔术协会第一灾难的“恶灵”加沙米[ガザミィ]


1、鹿首精(leshy)

斯拉夫传说里面的森林精灵,鹿首人身,它们在《巫师》系列里较为出名。据说,他们可以变形为很小的物体,躲藏在树叶下面。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保持人形,很容易辨认,因为他们的血液是蓝色的,因此皮肤也是蓝色的,而他们的眼睛则是绿色的,鼓出眼袋。更明显的标记是,他们的衣服总是反穿,鞋子也总是左右颠倒


2、温迪戈【Wendigo】

传说里面的一种食人怪物,它源自于美国和加拿大—阿尔冈昆语族(Algonquian)印第安人的传说。它们被认为是人类同类相食后变成的怪物,它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阿尔冈昆人传统信仰与禁忌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奥吉布瓦人(Ojibwa)、索尔托人(Saulteaux)、克里人(Cree)、纳斯卡皮人(Naskapi)和因奴人(Innu)中


一般人们都将温迪戈视为一种残酷、恶毒,拥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超自然个体。它们被认为是遭恶灵附身的人变化而成。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会同类相食,因而时常与冬天、北方、寒冷、饥荒、饥饿联系在一起。温迪戈通常被形容为一种骨骼与心脏都由寒冰构成,通体透明的鹿首羊角的食人巨魔。它身高可达二十到三十英尺,它的巨嘴里长满尖锐突出的长牙,呼吸时气息通过参差不齐的齿缝,发出刺耳的嘶嘶声。它的眼睛布满血丝,一码长的脚掌上只有一枚脚趾,其尖爪可轻易在树皮上留下深长的刮痕。它力大无穷,足以推倒阻碍其道路的树木


在阿尔冈昆族的传说里,巨魔温迪戈的胃有如无底洞,而且永远无法饱足,因而被视为【贪婪、欲求不满】的象征。阿尔冈昆人相信,若是一个人过度“贪婪”而且不知节制,或是做出同类相食的行为,也会堕落为温迪戈


3、Eikþyrnir

北欧神话里的位于瓦尔哈拉(英灵殿)的神圣雄鹿(牡鹿:宇宙的象征也是奥丁的坐骑之一),意为“护佑橡树”,“被荆棘包围的橡树”,它通常从Hlæráðr (心灵,灵魂之海)的树枝上吃食。传说它抬起头来可放牧世界树之叶,从它的鹿角和露水滴到春天的Hvergelmir,即北欧神话里的所有河流的源头。


4、四大鹿

北欧神话里围绕世界树的四头神鹿。它们分别被称为:达因(Dain)、特瓦林(Dvalin)、杜涅尔(Duneyr)和杜拉索尔(Durathor)。它们的食料是宇宙之树—伊格德拉修(Yggdrasil)的树叶和嫩芽,它们的角上会滴下蜜露来,据说世界上的一切河水都来源于此。


*北欧传统里,雄鹿/鹿角一直以来就是男性气概的象征,北欧神话里的Freyr(弗雷)神代表阳光、好天气、幸运、男子气和神圣王权,他用鹿角杀死了约顿巨人Beli(贝利)。在北欧,鹿象征着冬天,通常也认为斯卡蒂女神狩猎时骑着驯鹿


凯尔特神话里,鹿是仙境的神奇生物,也是联通两界的生物。因为鹿有灵性,也时常与神明、仙子、妖精以及精灵混同,被视为森林灵性(德鲁伊教信仰)的象征


5、科尔努诺斯(Cernunnos)

也译作塞努诺斯,古罗马—凯尔特神话里的神祇之一,意为“有角者”,掌管狩猎、生育、动物、植物、荒野并具有支配冥界的力量。他的形象一般为“鹿首人身”或是“长着雄鹿角的健壮男性”,即鹿神。他通常一手持环、一手持蛇而且多与蛇、鹿、狼、熊等野兽一起出现


关于他的信仰长期盛行于高卢等历史地区。同时还受到新德鲁伊信仰、威卡教等新多神类异教的崇拜,被敬称为角神(Horned God),是大地母亲的儿子以及配偶他还象征自然、太阳、雄性、生殖力、收获、死亡、重生等。每年的夏末节(Samhain)据说是德鲁伊教徒用来祭拜“科尔努诺斯”的节日


基督教因未能成功地使凯尔特人放弃神灵,因此它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目的。科尔努诺斯的野性不再与动物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与原始的邪恶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传言说基督教的有角魔鬼形象起源于科尔努诺斯


*萨温节(Samhain)

即德鲁伊教的秋收节。在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于11月1日开始。萨温节意为“夏天的结束”,在凯尔特信仰里正是他们的新年。正如最短的白天(冬至)象征新一年的开始,日落亦象征新一天的开始;所以每年收割的节日于10月31日晚上开始


凯尔特人认为转折点(即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萨温节标志着他们一年中最大的转折点——天气的变化,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凯尔特人相信这个神秘时刻打开了生者与亡灵的某种联系。那些灵魂已经跨越最终的转折点,那是生与死的转变。他们认为在萨温节那一天是生死两个世界距离最近的时刻,故人的灵魂会重游人间


因此,不列颠群岛的德鲁伊教徒们会燃点农作物作为祭品,而当他们围着火堆跳舞时,太阳节便会完结而萨温节随即开始。凯尔特人相信他们的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会和冥界的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他们燃点火炬,焚烧动物以作为死亡之神的献礼。还会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死神认不出自己,避过灾难。这就是今天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过了当晚,鬼魂回到阴间,一切回复平静回复 


6、凯西帕鲁格【Cath Palug】

英文意为“帕鲁格之猫”,它是英国—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登场的猫妖【Faerie Cat】。当然,与其并列的爱尔兰三大传奇生物还有黑魔犬和凯尔派【幻化为英俊男子的水妖精】


在亚瑟王的相关传说中,它是由母猪—赫尼文所生,之后据称只身栖身在安格尔西中。传记曾经记载母猪—赫尼文将要生产,按当时的德鲁伊所预言,它所生下的存将在对于英伦三岛之一的马恩岛造成巨大的灾难


曾经作为亚瑟王与凯爵士的劲敌存在,将上岛想要围捕它的众多圆桌骑士全部杀死,最终被凯爵士用魔盾的反光制服。这可能是由于凯西帕鲁格(这不就是猫吗?)不理解自己的影子,凯借助魔盾的力量使其不断地攻打自己的【影子】致使其筋疲力尽,最终败北


暂时,我们可否理解凯西帕鲁格败给凯爵士的镜盾的原因在于它那比较之理,即拥有永远比对手强这一特性,永无止境的计量,爱慕虚荣心。比较乃人类社会的规则,是进化的源头也是破灭的预兆。因此,在和他人比较的时候,它总是可以让自身处于占优的一方,因为它根本不会意识到本体的丑恶与缺陷。但是当镜盾(水镜:在中国意为清水和明镜,此两者能清楚地反映物体)照出它自己的【影像】后,不理解自己的它就会开始比较自己,开始审视自己并对自身产生怀疑,最后厌恶或是否定


*赫尼文(Henwen)

含意是老白”(Old White),英国威尔士传说中的一只母猪,根据威尔士三题诗(Welsh Triads)记载,它生下了“凯茜·帕鲁格”(Cath Palug),《亚瑟王传奇》中被描绘成与凯爵士(Sir Kay)或亚瑟王对抗的可怕之猫


在三题诗《马恩岛三大猪倌》中, 这只母猪由其中的科尔(Coll)与科尔福尔威(Collfrewy)之子—达尔威·达尔班(Dallwyr Dallben)的猪倌所饲养


在《赫杰斯特红皮书》(Red Book of Hergest)和《莱德尔齐白皮书》(Book of Rhydderch)中添加了达尔威以他的名字命名一座峡谷的内容,该峡谷就位于康沃尔郡


传说中,母猪的分娩预示着会给马恩岛(the Isle of Britain)带来灾祸。为此它受到驱逐直到在康沃尔的彭林•阿斯丁(Penrhyn Awstin )坠海。最终,母猪在格温特郡伊斯柯艾德(IScoed)的塔罗吉河口(Aber Tarogi)重现于大地



四•基督教相关

1、基督教十二时刻

基督教体系中,特指其中的天主教,有着一天敲响12次钟的传统。以此对应着耶稣门下的12使徒或者是12个时辰


1.半夜十二时— 第六时(半夜) 


2.半夜二时—第八时(半夜) 


3.半夜四时—第十时(半夜) 


4.天亮六时—第十二时(天亮) 


5.上午八时—第二时(上午) 


6.上午十时—第四时(上午) 


7.中午十二时— 第六时(午正) 


8.下午二时—第八时(下午) 


9.下午四时—第十时(下午)  


10.下午六时—第十二时(日落) 


11.晚上八时—第二时(晚上) 


12.晚上十时—第四时(晚上)


其中,半夜十二时在宗教传统与外国文学中均意为黑暗、不吉利,这里对应着羁绊礼装里提到的第一次钟声—【黑暗】


2、撒旦叶/撒旦耶尔(Satanael/Satanial)

他是十世纪前半于马其顿(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一带)兴起的诺底斯主义—博格米勒(Bogomil)教派所引入的恶魔名号


最初撒旦意为“试验者",是代替造物主(耶和华)严格考验众人以追求和恪守真理的形象。但到了古巴比伦之囚的时期,因为犹太人接触了地中海的其他宗教而创造出各种恶魔,异教神有些被当成天使,有些被当成恶魔,而撒旦叶吸收了众多异教邪神的形象


《以诺书》也提过这个名字,不过是说他是看守天使的一员。撒旦原为敌对者之意,又为一切反叛者、魔鬼的通称,“叶”则与他原来的名字字尾类似,因此所有人都以这个名字称呼他。在演化过程中,撒旦叶受到埃及的黑暗神(阿菲波斯)的影响,变成了犹太教概念的堕天使,后来逐渐向大红龙和黑暗蛇的形象靠拢


博格米勒(Bogomil)教派否定基督教会的绝大部分思想与教条,拥有着类似【拜火教二元论】思想的他们将整个世界分为绝对的善与恶,持有非常禁欲的极端思想。在他们眼中,三位一体是指上帝,圣子及恶魔。其中,父神(耶和华)是一切的支配者,而圣子(耶稣基督)持有天上的支配权,剩下的恶魔(撒旦叶)持有地上的支配权


他们认为撒旦叶和耶稣基督是耶和华的双生子,其中的撒旦叶成为了天使中最崇高的天使,坐于神的右席。但他因为想更进一步取得和神平等的地位而和追随他的三分之一天使一齐被逐出天界。既当不成天界的神,他就想自己创造一个自己的天地来当这个新天地的神,即所谓的巨匠造物主


传说,他被驱逐之后创造了充满罪恶的物质世界、和父神耶和华达成停战承诺并一同造出了亚当和夏娃等等。耶和华允许他支配大地,但在夏娃出生的同时,撒旦叶却化身成蛇和夏娃生下了该隐,之后该隐杀了自己的兄弟,从此世间的一切罪恶都来自撒但叶


在公元16世纪后,撒但叶被基督教当作是七大罪的化身。由于基督教学者对犹太教的改编,不仅扭曲了撒旦【与人为敌】的概念甚至还创造出了路西法【耶和华的敌对者】这个和撒旦极其类似的概念,使得后世基督教各个派系对撒旦的定义模糊不清,后来二者合二为一


3、St. David(圣大卫)

AD520—AD589的基督教圣人,威尔士地区的主保圣人。公元六世纪,在不列颠的威尔士地区传扬基督教的传教士。据说,党撒克逊人入侵威尔士的时候,圣大卫带领威尔士人合力打败了侵略者因此被威尔士人尊称为民族的守护圣人,并且定他去世的日期3月1日为国庆日,即圣大卫日


威尔士之花为黄水仙(爱尔兰之花为三叶草、苏格兰之花为奶蓟草、英格兰之花为玫瑰)根据威尔士传统,人们会在圣大卫日这一天穿戴上黄水仙。此外,韭葱同样也被视为威尔士之花(威尔士的旗帜分别有圣大卫和赤龙图腾,威尔士人经常自称赤龙的后裔,对龙加倍喜爱)


传说,在与撒克逊人交战前夕,圣大卫建议威尔士的士兵在军帽处别上韭葱以此区分敌友。后根据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写道:AD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威尔士士兵穿戴了黄水仙


*圣大卫与赤龙

在威尔士,圣大卫骑马经过一个村庄时,一位老村长走近他,向他寻求帮助。他对圣大卫恳求道,“您看起来像个骑士。你就不能帮帮我们吗?我们的村庄经常被住在森林洞穴里的红色,有鳞的,喷火的龙所恐吓”


圣大卫是个爱好和平的人,他不佩剑,也不习惯杀龙。“我得祈求帮助和指引。”他从马上下来跪在地上说,“上帝会给我指路的。”就在圣大卫祈祷的时候一道明亮的光从天空中照射下来,突然,大卫看到一棵韭菜出现在他的面前。


“韭菜?大卫想,“上帝送这样的礼物实在是太奇怪了。”但是大卫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知道他的神是用神秘的方式行事的,他相信这韭菜一定有什么用途。于是,他拿起韭菜,勇敢地来到了红龙洞。


但他没想到红龙扑上来就是一口—咬下韭葱,吃的津津有味。“原来这龙并不吃荤”—圣大卫恍然大悟。红龙也终于有机会诉苦,说她在洞里育儿,却有村民以为藏了别的宝贝,不断前来骚扰,只能喷火吓唬,搞得疲惫不堪


圣大卫随即回村跟村民解释,并要求每人带一件礼物去给红龙赔罪。时至三月,青黄不接,只有黄水仙开的美好灿烂,圣大卫就建议大家带上水仙花去龙穴。红龙把花转给自己小孩,大家都很开心


很明显这个传说把威尔士本土信仰与圣大卫进行了结合,在维持了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完美融合了威尔士人的赤龙信仰


4、圣帕特里克(Saint Patrick)

AD385-461的爱尔兰主保圣人,天主教圣人。他出生在威尔士,少年时曾经被绑架到爱尔兰成为奴隶后来逃走至法国。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又再次回到爱尔兰地区传播天主教,成为爱尔兰的主教,后被追封为圣人


圣帕特里克本人在古代凯尔特—盖尔语中被称为【NaomhPádraig】,他被认为是爱尔兰的守护神,将基督教带到翡翠岛,并消除它上面的所有毒蛇(即所谓的德鲁伊教)


他从威克洛上岸后,当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圣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酢浆草,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据说,在基督教僧侣所收录的《大入侵神话》中,他的到来使得爱尔兰地区的神秘(德鲁伊教传承)完全消失,异教徒和百姓全部在他的指引下归顺了天主教。他积极活动,建立教会,设置教区,使爱尔兰各地接受了基督教。在圣帕特里克死后,爱尔兰教会已发展成一套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体制。各地普遍建立的修道院既是教牧中心,也是学术教育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博识热情的传教士,散布到苏格兰、英格兰以及欧洲大陆,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


五、布丽姬【Bright/Brigid】

别称为布丽基德,在古爱尔兰语里意为【崇拜、尊贵、伟大】,在基督教通过传教士传入爱尔兰之前,布丽姬一直是普遍被爱尔兰人所信仰的爱尔兰神祇,属于三相女神体系


她在古代凯尔特神话里属于地位尊贵的太阳【光明】女神,拥有多种权能包括了锻造、生育、死亡、农牧、火、光辉、春季、医术及诗歌,也被认为是黎明女神—欧诺拉【古罗马神话的黎明女神】。基督教传入爱尔兰后,修女圣布丽姬与此位女神的形象逐渐混合,因此圣烛节也成为了圣布丽姬的纪念节日。古印欧宗教都信仰火,因此欧洲人普遍认为基督徒女牧师必须是贞洁的。他们认为【圣火】是灵性和纯洁的表现特征,例如罗马女神维斯塔和古希腊壁炉女神赫斯提亚


凯尔特神话体系的神大多都会转生,传说布丽姬就是母神达奴的转世,因此不列颠人普遍认为布丽姬的身份十分尊贵。 爱尔兰之书中提到布丽姬是达南神族大神—达格达和诗人的女儿,达格达有三个女儿都取名为布丽姬,三位通常被混淆成一位女神,符合了布丽姬的三相女神面相


布丽姬在凯尔特族的信仰里十分广泛,在基督教传入爱尔兰时基督教士将圣布丽姬混合。在基督教教堂摆放五芒星的异教象征,布丽姬同时是古老的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信仰融合。据说,基督传教士因为无法彻底根除凯尔特人的信仰,于是将同名基督徒给圣人化,渐渐的圣布丽姬与布丽姬的形象合而唯一


圣烛节在凯尔特语的原意为【孕育中】或称布丽姬日。据说凯尔特人在每年的2.1或2.2(旧历为2.12)举办该节日,对爱尔兰居民来说这是女神布丽姬的纪念日,象征春天的开始。圣烛节前,居民会在整理一年的蜡烛并整理打扫房子,晚上会点蜡烛让其燃烧一个晚上象征净化与整洁一整年,也会在今天用稻草或小麦杆来编织布丽姬十字挂在家中以求净化心灵与丰收。后来,天主教与基督教徒也将此同化成圣母玛丽雅的节日


*圣布丽姬(Naomh Bríd)

活跃于AD451—525的爱尔兰圣人,别称为爱尔兰的布丽姬。她是天主教的修女,因为神迹不断而被封为圣徒。她死后被认为是幼儿、工匠与铁匠、鸡农、私生子(贵族和国王也算)等的主保圣人。


在中世纪,爱尔兰民间信仰的布丽姬女神与同名的圣布丽姬融合。圣布丽姬生前曾经十九个修女一起组成修会,每天都要有一名修女值夜,在火堆中添柴。但在她死后,即使轮到了她的值夜日子,不需要添柴火也绝不熄灭,因此被称为“圣布丽姬之火”


六、温彻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也称作温彻斯特座堂,是英格兰最大的教堂之一,位于汉普郡(Hampshire)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也是全欧洲拥有最长中殿的教堂,长约一百六十米


这座教堂内供奉著圣三一、圣彼得、圣保罗及圣斯威辛,而它亦是温彻斯特的主教座堂及温彻斯特主教辖区的中心。这座大教堂的原址为一座在642年时建立,名为“奥尔特敏斯特”(Old Minster)的教堂


公元971年时,这儿成为了修道士们的安身之所。而公元九世纪的温彻斯特主教—圣斯威辛(Saint Swithun)就是葬在附近。诺曼人统治英格兰以后,他的坟墓就被搬至新的诺曼教堂


这座大教堂曾举行过很多重大的活动

1.亨利二世之子幼王亨利曾在此地加冕


2.狮心王理查亦在此地进行加冕典礼


3.亨利四世与其妻的婚礼在此举行


4.理查德的葬礼在此举行


5.玛丽女王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婚礼也是在此举行


*圣斯威莘【St. Swithun】

蔷薇的一种,来源地是英国。它是由英国人—大卫•奥斯汀所培育的月季品种之一,是一种非常好的藤本月季。


传说,圣斯威莘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位主教,因为生前经常做慈善,修建修道院而受人尊重。他死前立下遗愿要后人将其埋在教堂门外可以淋到雨水,吸收天地灵气的地方。他死后,人们一直这么做的如其所愿。后来在每年的7月15日被定为圣斯威莘节(Saint Swithun's Day)。据说,在圣斯威辛的节日当天下雨意味着雨会持续40天。关于天气预报的第一个证据似乎是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手稿中的一个关于公元13或14世纪的条目



五•凯尔特神话与传说相关

1.大入侵(Leabhar Fahala)

凯尔特神话故事集(Mythological)的中心,这套故事在公元十二世纪由基督教的僧侣们编撰而成,主要讲述了诸神和爱尔兰远古时期的五次入侵


传说最早开始于《圣经》“创世纪”后那场灭世洪水。第一批入侵者的头领是比斯,他是诺亚儿子之一但没能登上父亲的方舟。于是比斯和女儿听从神的指示建造另一艘方舟。他们驾船在海上漂泊了七年后到达爱尔兰。之后到来的大洪水卷走了除了费坦外的所有人,独自活下来的费坦开始在爱尔兰各地生活和游荡。他化身多种动物继续活了五千多年并掌握了无人能及的知识


第二批入侵者是帕苏朗和他带领的部族,他们从东方来到了荒凉的爱尔兰。他们登陆后开垦荒山,种植农作物,搭建房屋生儿育女。帕苏朗把爱尔兰划为五区:北部阿尔斯特,西部康诺特,东部伦斯特,南部芒斯特以及中部米斯


第三批入侵者是诺亚的后裔内米德,传说他比帕苏朗等人晚到爱尔兰三十年。最开始他的船队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他和幸存的同伴漂流到了爱尔兰并建立部族,他的族人最后达到八千多人。内米德曾三次打败深海弗莫尔人,但在他死后弗莫尔再次骚扰报复了爱尔兰,他的部族进行了抵抗并杀死了弗莫尔人的一个首领。这次胜利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幸存的三十人离开了爱尔兰去寻找新的家园


第四批是达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即女神达努(Danu)的子孙。由银手的努阿达领导,这是统治爱尔兰的最后一个神族。传说他们来自天空,而且他们从四个神秘城市带来了4件宝物,即:命运石、努阿达神剑、布里欧纳克(Brionac)及达格达魔法锅。他们同费伯格人在马格特瑞德进行一场大战并击败后者,后又进行两场与弗莫尔深海族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达格达(达努之子:智慧之神)之子米迪尔(Midir)在达格达死后与新任的达努神族领袖—鲁格不和,他们的矛盾使达努神族力量被大幅消弱,最终被来自南方的梅利西安人(Milesius)推翻,余部沉入海底生活


后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岛,在驱逐了岛上的毒蛇、异教徒(德鲁伊教或其他)后建立了众多的修道院以此终结了凯尔特神话所世代传承的神秘时代


2、康沃尔【Cornwall】

英国英格兰最西南端的郡,位于德文郡以西,西北邻近大西洋,南临英吉利海峡。地理上,康沃尔郡南北两边有明显差异。北面海岸以悬崖峭壁为主,而南面则有较多海滩。


这里是英国的最西南之地,也被当地人称为【天涯海角】,意思是世界的尽头(因为过去就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海)。康沃尔也是英国本土传说最多最密集的地方,包括了康沃尔巨人等传说。其中Tintagel(廷塔杰尔)城堡,位于Tintagel Head上的一座废墟,原本为罗马殖民地。现存的部分建成于13世纪。这里是传说中亚瑟王的出生地,据说是尤瑟•潘达拉贡与康沃尔公爵夫人—伊格赖因的住处


康沃尔在罗马占领不列颠时期受到的影响相对很小,但是在此遗址出土的钱币和陶器碎片证明这里在公元三或四世纪时受到过入侵。附近有两座罗马里程碑指示通向据地的路。据说当罗马人离开不列颠之后,凯尔特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堡垒


3、奥克尼【Orkney】

即奥克尼群岛,它位于苏格兰北方沿海三十二公里,由梅恩兰,霍伊,南、北罗纳德赛和巴雷等七十多个岛屿组成。其中的奥克尼人即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奥凯德人。岛上保存许多史前遗迹。梅恩兰岛西岸的地下村社斯卡拉布雷,是欧洲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皮克特人所留下的晚期遗址


挪威人曾于公元8世纪末侵入该群岛,12世纪建造柯克沃尔大教堂。AD1468年,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将女儿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詹姆斯三世,由于无法拿出嫁妆,被迫将该群岛作为担保抵押给詹姆斯三世。之后,该笔嫁妆一直未能得到偿付,1472年2月20日,该群岛被正式割让予苏格兰


4、洛特王【King Lot】

奥克尼国王,根据蒙默思的杰弗里的说法,洛特是马里国—王尤里安和奥尔巴尼(苏格兰)国王奥古斯都的兄弟。洛特是洛锡安国王,他最后娶了乌瑟王和伊格瑞茵的女儿、亚瑟王的姐姐—摩根勒菲。在后期的亚瑟王传说中,他和摩根勒菲育有几子,即高文、加雷斯、加荷里斯、阿格规文和莫德雷德。据说当乌瑟王重病之后,洛特王亲自带领着不列颠组织起军事力量抗击撒克逊人


洛特王后来交还了洛锡安的王座。当亚瑟王征服挪威后,他将挪威交给了洛特,作为对他的忠诚的回报。晚期传说则表示洛特王娶了莫高斯或是摩根勒菲等三姐妹,他的王国也被移到了不列颠更北边的地方,即奥克尼群岛,而不再是洛锡安。在《亚瑟王之死》中,洛特王是曾起兵反对亚瑟的十一个国王之一。后来兰马洛克和珀西瓦尔的父亲—圆桌总督佩里诺尔王,在激烈的战斗中杀死了洛特王


5、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The Heart of Neolithic Orkney】

奥克尼群岛的遗产是由奥克尼群岛的主岛上四个新石器时代遗迹组成:一个宠大的墓穴(麦豪石室)、两个举行仪式的石圈(斯特尼斯石圈和布罗德加古石圈)、一个过去的居住区(史卡拉布雷)和许多未被挖掘出来的墓葬、仪式场所和定居点


奥克尼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被明显的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呈现了早期的星状分散与晚期的点状集中。区分的原则是那些原始材料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其中包括建筑风格和制陶艺术的不同。新石器时代早期被确认为有三部分构成:有凹陷进去的石堆、有小规模的定居点,包括在帕帕斯特雷岛上的纳普人以及那些使用独特的圆底陶器的人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是:巨大的纪念物,内部是石圈,墓地通道,还有村落,比如斯卡拉布


6、洞穴巨人(Troll)

或又被称为岩洞巨怪、山中巨怪,是一个北欧—凯尔特体系神话中一种智力低下的食人巨人。后来他们演变成为类似生性欺诈的野蛮人(外来的蛮族),他们通常居于山底、洞穴或土墩里,保卫着地下的财宝,但遇见阳光即会变成石头在北欧神话体系,巨怪原与巨人相同,但巨怪体型较小。此相异处后来由残暴的巨人。英国传说里的的巨魔有时也被称作“巨怪”。在丹麦的法罗群岛、英国的奥克尼群岛与昔德兰群岛的传说里又被称为“Trow”,似乎是源自维京人时代的诺尔斯语


7、巨魔(Ogres)

又被称为食人魔,据说是一种源自欧洲传说中的怪物,也是各类奇幻文学中的怪物。他们大多是邪恶庞大的怪物,故翻译为巨魔,常常与洞穴巨人混为一谈。他们常和矮人是死敌,时常与矮人争夺地下洞穴和山岭作为自己的地盘。他们有时也和北欧神话的巨怪混同。传说此怪物身材高大肥胖,手臂粗壮力大无穷,头脑简单,喜欢吃任何肉类,尤其是新鲜的家畜和家畜的主人


8、魔精(Imp)

又译英普,也有人称之为跳魔。魔精来源于英国传说,英语里有“顽童”的意思。人们对于它的长相有很多种描述,而且都不相同。它们居于英格兰的沼泽地区,在陆地上它会骑着一匹和它同等丑陋的马,四处奔跑


9、Ainsel(安赛尔)

居住在英格兰北部诺森伯兰郡,拥有尖耳朵的少女妖精的一种。据说这个名字在方言中是“自己”的意思。其中的《我自己》,是约瑟夫·雅各布斯收集的诺森伯兰童话故事。这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出现在露丝·曼宁-桑德斯的《苏格兰民间故事》(Scottish Folk Tales)中。这是aanne - thompson的1137型《我做到了》,类似于奥德修斯和波吕斐摩斯的遭遇。故事讲了有个妖精找小孩子玩,然后被煤烫了,妖精的母亲就来问是谁烫伤了我孩子,妖精说是“Just my own self too”(妖精自称叫My own self,小孩子就骗她说自己叫Just my own self too!)


10、Spriggan【守宝妖精】

即斯普里根,英国康沃尔郡(Cronwall)民间传说中的妖精。它们被描述成极其丑恶,喜欢出没在各类古遗迹或是古坟堆附近保卫那里埋藏的财宝,并能变得巨大化吓退盗宝者。它们同时也会偷换人类出生六个月只内的小孩,被它们偷换的小孩会变得又老又丑,即调换儿(changeling)


11、欧洛拉(Aurora)

古罗马神话里的黎明女神,古希腊神话里称之为厄俄斯(Έως)。莎士比亚在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提到过她的名字。而在俄里翁(猎户座)的故事里,她曾经指引了眼盲的俄里翁踏上了寻找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道路,帮助其找到了光明


欧洛拉被称为黎明女神,意为黑夜转为白天的那第一道光芒,也指极光。根据奥维德的说法,欧洛拉是帕拉斯或是珀里翁的女儿。她有两个兄弟姐妹,其中的一个弟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而另一个妹妹则是月女神塞勒涅


厄俄斯爱上了美少年提托诺斯,但苦于他是凡人而她却作为女神是不死的。她恳求宙斯要他让提托诺斯也不死,而宙斯终于答应了她以后提托诺斯不会死。但厄俄斯却忘了只要求宙斯让提托诺斯不死而非不老。强壮的青年慢慢老去,万年过后他最终竟缩成一只蟋蟀,而厄俄斯无可奈何,唯有含泪把他关在一个蝉笼子里面,提托诺斯早就失去了说人话的能力,只会用蝉的鸣声陪伴她


12、伍德沃斯(Woodwose)

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神话传说生物,他们也被称为"皮洛苏斯"或"森林中的野人"。他经常体现在欧洲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刻品和纹章当中。因此,木管上经常画着一根棍棒,意味它象征着人类野蛮的一面,并常伴有长满绿色植物的人形生物形象


它最初被认为来自于苏美尔神话里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里面的野人恩奇都,他们被认为其起源来源于当时的人们对于原始生物/文明的假想,带有不理解或是蔑视的倾向。同时,伍德沃斯的神话传说深受希伯来圣经的《但以理书》中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影响。在故事中巴比伦国王因疯狂而变得"狂野"后被放逐出王国。而在其他的故事中,也有与木管有关的疯狂与狂野之间的联系


例如9世纪的爱尔兰故事Buile Shuibhne(斯威尼的疯狂),它描述了一个异教徒国王是如何被疯狂的诅咒,并听天由命地在森林里进行着所谓的裸行。而在关于梅林的起源人物—先知米尔丁的传说中,他也是因为一场事故(收到了战争的心理影响),发了疯从而变成了不知人世的疯子或是野人


13、波格札特(Boggart)

英格兰传说中的善良精灵,通常与某个地方绑定。波加特常穿着一身破烂肮脏的衣服,头发茅草般凌乱,不但喜欢恶作剧,同时还喜欢制造灾祸,而且一旦落户就没有办法把它彻底赶走。即便搬家,它也会藏在家具里一同被带到新房子里


14、慕里安【Muryan】

英国康沃尔地区一种被诅咒的妖精,形状类似蚂蚁,他们很小并且不会死。随着年龄增长体型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康沃尔郡,人们相信妖精每次变形时,它们的生命力(Prana:印度梵文,意为生命之气、生命的能量)都会减少。因此那些年纪古老的妖精以及那些肆意使用魔力的妖精最终将以蚂蚁般的生物出现,即慕利安


15、海人马(nuckelavee)

奥克尼人神话传说中融马和人类特征于一身的马状恶魔。海人马的英语“nuckelavee”源自奥克尼方言“knoggelvi”。据19世纪民俗学家沃尔特A•特雷尔·丹尼森所述,这个词意为“海洋恶魔”


设德兰把海人马称作“mukkelevi”,是脾气恶劣的海中恶魔。19世纪古文物研究学者塞缪尔·希伯特-韦尔认为“nuckelavee”开头的“nuck”与“Old Nick”(“老尼克”)中的“Nick”同源,老尼克在基督教信仰中有时用于称呼魔鬼,同时“nuck”还可能源自拉丁语“necare”,意为杀戮


海人马源自北欧神话,英国民俗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认为它是苏格兰北方群岛所有传说中“最令人厌恶”的恶魔。据称海人马的呼吸能导致农作物枯萎以及牲畜生病,虽然主要在海中活动但它却会在陆地上引发旱情和瘟疫


奥克尼群岛有关于遭遇海人马后逃脱,并详细叙述怪物的传说,但不同来源对海人马外貌的描述大相径庭。但与其他许多海怪一样,海人马也不能忍受淡水,所以遭其追杀的人需跑过河流才能脱身。仅有奥克尼神话的神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人马,但也只是在夏季禁止它出现


海人马无法跨越流动的淡水,所以遭到其追杀的人如果能及时跑过河流便能逃脱。因此人在逃跑时踩到旁边的湖水可暂时引开怪物注意,借机逃跑。很明显,奥克尼群岛的民俗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民俗的显著影响,海人马有可能是凯尔特神话中水马和诺斯人传说中另一种生物的混合体


16、精灵皇后

凯尔特—北欧日耳曼神话体系的精灵之主,她的名字和身份有许多不同说法。英语圈中,受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和《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影响,她被称作提泰妮娅(Titania)或麦布女王(Queen Mab)。在爱尔兰传说中,是道阴山丘(Daoine Sidhe)之王芬瓦拉(Finvarra)皇后乌娜(Uonaidh)。在北英格兰和苏格兰低地区的民谣中,她则被称作艾尔藩之后(Quene of Elphame:精灵后)


在《柴尔德民谣》中,谭林(Tam Lin)和诗人汤玛斯(Thomas the Rhymer)这两篇民谣将精灵皇后的形象描写得既美丽又可怕,既魅惑又致命。据说精灵皇后每七年必须向地狱献供一次,供品通常是从她的凡人爱人中挑选。


17、缇坦妮雅(Titania)

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中登场的妖精王后(Fairy Queen)。她是妖精王奥伯隆之妻,有着美丽的外表、魔法能力以及与凡人无异的情感。在后世的奇幻创作中,缇坦妮雅亦以妖精王后的身份登场


Titania最初出现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中,作为月之女神戴安娜的别称,意为泰坦之女。而在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鬼神学:Daemonologie》和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中,登场的妖精女王都是戴安娜。詹姆斯一世将“Diana”作为“妖精”的代名词,而《仙后》中的妖精女王则影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中世纪欧洲民间传说里,月神及妖精女王是有关连的


18、诺克纳瑞尔山(Knocknarea)

Knocknarea位于爱尔兰斯莱戈郡,是由石灰石所组成的山脉,可追溯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它也是爱尔兰境内一座山丘的名字,山丘上有着女王梅芙的坟冢。具体地点位于斯莱戈以西8公里处的海边,海拔327米,曾出现在叶芝的诗歌《凯尔特的薄暮》中


2.6后续补充•额外篇(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