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当代后音乐评论者宣言(未完成)

2023-07-13 16:22 作者:WDdrink  | 我要投稿

1.前言-时代前进

“我们——我和我的朋友们——彻夜未眠,我们的思想就像头顶上那盏盏清真寺的黄铜贺顶式吊灯一样熠熠闪光,因为我们的心在燃烧,如同灯丝放射出光芒。 我们践踏着祖传的惰性,在华丽的东方地毯上长久地来回踱步,在逻辑的极限内高谈阔论,同时挥笔写下许多愤激的言词。 我们的胸中充满巨大的自豪感,因为我们感到此刻惟有自己头脑清醒,昂首挺立,犹如面对从淡蓝色的营地里向外做敌意窥探的点点繁星而傲然屹立的灯塔和稳步前行的哨兵。” ——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 自二零二零年至今,简中互联网风起云涌、暗流涌动,其中自然也包括音乐话题。但在风口之上,无数的欺世盗名之辈标榜自己为“新时代的乐评人”,他们发表的荒谬言论使得简中互联网的音乐话题蒙灰。于此我愿意抛砖引玉,让那些真正属于新时代的颜峻的接班人们联合起来,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带来变革。 2.什么与为什么-后乐评的形态和定义范围

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后乐评”?我会举例认为:在知乎和豆瓣等网络平台的音乐板块上,有着不少写着与音乐相关联的文章,但不认同自己是“乐评人”的用户,而他们的作品也不能被严格的定义为乐评,具有着一种互联网特有的后现代性。我造出后乐评一词的意味在于要消解乐评的神圣性。后乐评也主张一种不分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

DIY精神

,有时候会扒谱会讲旋律走向会讲节奏变换的人没有不会扒谱不会讲旋律和节奏的人懂音乐。除了之外,后乐评也鼓励

不受思维定式的创作

。符合严格的传统的乐评定义下的“乐评”、单纯描绘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的短文、与乐评在形式上分家的音乐散文/音乐杂文、音乐小说、音乐的博尔赫斯主义作品、与音乐相关的不成篇的断章……它可以只有几行字,可以纯感性,也可以严格的按照乐评的定义来,只要它们都具有“后乐评的精神”,他们都将被一视同仁的视为“后乐评”。而最重要的是,我不希望新时代的乐评人还是在复读前人复读前人的话,我们将只说我们的话。就我个人来说,我不认同“刚出的新专辑与和新专辑同一时间刚出的新乐评”,而觉得从第一次聆听一张专辑到对它的评价稳定下来需要约一年半的时间。当然,我的态度可能过于激进,但这种拒绝复读的态度,从1960年至今,仍然是年轻人最应该具有的态度。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我觉得你这个“后乐评”是在乱搞,没有人会和你一起搞的,没错,我正是要这样!看看前面的“消解神圣性”吧,后乐评正是一个这样

开放性

的、

后现代性

的概念,它不会让人“加入”或者“退出”,它只是一个统称,一个

来自于第三者的统称

,即使是那些不认同自己所作的文章符合这一定义的作者,也无法阻止我不对他们的作品下这一定义。福柯喊自己不认同“后现代”喊了多少年了,现在大家不还都仍然把他当做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样的,后乐评

不是一个向内收束的定义

,正是因为它认为非乐评的音乐文作与乐评具有同一地位,所以它

不会具有一个“典型”的“模样”

,它

以各种形式存在

着,这是一个

阶段性

的存在,你无法否定它不存在。而我也自然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复的提到“后乐评”这一概念,因为后乐评本身就是

松散

的、

去中心化

的,我更不会让我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头作为一整个新时代的音乐文作者的“中心”。换句话说,没有人认同“后乐评”反而是后乐评最好的一种形式。我同样不支持有人会特别看得起自己有一个“后乐评人”的头衔,别忘了后乐评这个词造出来就是为了反对“乐评人”头衔的高高在上。甚至“后乐评”在很多时候带有后现代性,但它也

并不是“后现代的乐评”

,我对这一点的说明也有狙击“后朋等于后现代的朋克”/“后摇等于后现代的摇滚”的傻瓜的意思。 前面我们定义了后乐评的范畴与使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谈谈后乐评的主张。 3.好坏与好恶-后乐评的精神和理论思想

让我们来谈谈音乐的好坏。我会首先对此进行一个论断的发表:

音乐风格不分高低贵贱,但音乐分好坏,这种好坏差距在两首音乐作品之中,风格越是相似,差距就越发明显,划分音乐风格,就是在一个渐变的色谱上划一个范围,并说说“我觉得紫色不算红色”之类的话。

这将是后乐评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不少乐评人和音乐爱好者(甚至不止前文所提到的“欺世盗名之辈”,也包括一些我很欣赏的乐评人),都没能搞清楚这一点,他们

错误的往大里去估计了音乐的主观成分

。这很明显是一个前现代性的错误。我个人会推荐他们去看看《德国乐迷看乐夏》,并注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被频繁提及的概念:“连接”(Connect)。就连张亚东也说“(忘了,等会儿找)”(他当时是在《草莓星球来的人》第集中批评高嘉丰的音乐“不好”,这一点我不认同,但这句话本身我相当认同。接下来我也会在三方面剖析为什么我不认同他觉得高嘉丰的音乐“不好”),并且,这种好坏的差距不一定只体现在混音制作和编曲演绎上,在我看来,

既然宏观上的音乐风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微观上音乐制作的手法与音乐的组成之间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说,使用乐器实录与使用采样拼贴之间并没有什么雅俗之分

,我大可以把很多人做的事情颠倒过来,把优秀的采样创作作品与差劲的器乐创作作品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一个虚假的结论:采样比器乐好!事实上,只有采样机采的好不好、乐器弹的好不好,这些是音乐的客观成分,是容不得混淆的,而没有什么“电子音乐天生比器乐音乐低贱,因为器乐音乐有无数种可能,而电子音乐只有一种可能”的烂话、鬼话、屁话!作为一个电子音乐的爱好者,我始终认为音色设计和旋律编写在我看来是同等重要的,只要越了解音乐史,你就会越笃定这一点(斯托克豪森正在看着你)。前面提到的不明白感性与理性的中间隔着知性的人们当中,也有贡献很多的音乐爱好者,也有很优秀的乐评人,也有音乐人,这只是一个常见的迷思;但混淆“采的好不好、弹的好不好”与“采样与器乐孰好孰坏”的,我只能说是非蠢即坏! 接下来是一个更加常见的经典的著名的且现在仍然在祸害着简中互联网民间音乐讨论的误谬: “我听不来就是不好!” 这是“往大里估计音乐的主观成分”的变本加厉版本,(等会儿打) 那么,“官方性”的定义了“好”与“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喜欢“不好”的东西了吗?当然不!所以我们不会侮辱一个人的品味。我也会大声的说“艾维奇音乐性差到没边了,但是我就是喜欢他的钢琴!”。下面我们会讲讲互联网的礼貌。 4.误差范围与合理批评-个人化体系,人人有体系

同前面说的一样,我们不会严格的定义后乐评的形态,

这里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觉得张亚东论据论证说的对而不认同他的观点是并不尴尬的了。 在互联网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无意识的内部管理,他们是互联网里有理智与良知的爱好者们自愿的对他们眼中的“假爱好者”们的制裁形成的,有的时候会显得过度且愚蠢到无意义,这就是饭圈和类饭圈的内部管理;有时候,则能成功的集火到自称“爱好者”的蠢货身上,这就是良心的内部管理。只有当一个圈子内大部分人是正常人,且思想分歧较小的时候,自发进行内部管理的人们,才会达成一个异口同声的“集火”的共识。这样,就是良心的内部管理。不管它有没有所谓“后乐评的精神”。这里有内部管理的一个好例子:

(我当然不认为这是在钓鱼了)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我的反应首先是惊讶,其次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再来是被气笑了,最后的最后,是一种莫名的感动。要知道网易云音乐平台里前卫音乐的评论区一直一来都被“宋叫人”这种货色所统治着,而此前我曾经在和 @奇犽犽 讨论时认为“听前摇听的”这个梗能在B站掀起一阵风潮,它将使一切知道前卫摇滚是一种平均时长十八分钟的人们笑出声来。它将消解一切装逼犯的格调,它将把正常的前卫音乐爱好者们带出泥潭,它就是那些“听前摇的”在面对一种“听前摇的都是装逼犯”的窘迫的困境之时的自救啊。他们所在做的,其实和我所做的事情相似,也比我做的要来的更加的有效果,只不过我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旁观的角度罢了。没错,就是这样,就该这样,早就该这样了!让我们对着这世界上所有的装逼犯大声的喊出: 先娱乐吧,不娱乐那可就太娱乐了! 当然,以我个人之见,音乐这种东西,它就不应该“圈地自萌”,在这个外网Tik-Tok梗能够第一时间传进国内并迅速有一大群网络创作者进行跟风的时代,国内外不统一的“小众音乐”是时候该统一了。 而我想达成的,就是大家在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能形成“有意识的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无意义的“小众”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渐渐消弭,也即安全的在理论不被误读的情况下不断的吸引新人。 5.前现代性的靶子-一片阴云

现在,让我再来谈谈我们的那些反面教材。 6.通俗音乐的唯物史观-“摇滚精神”不存在

7.互联网万岁-最伟大的模因原始汤

8.奴役概念-什么概念是不必要的以及如何奴役概念

……总结一下就是,暂时的德勒兹,永远的维特根斯坦。 ……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知乎的乐评人 @郭佳 老师在《2022华语新专辑盘点》里对“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运用。 9.冲破信息蚕房-“华语乐坛已死”是伪命题

10.后话-解放之后

……约翰列侬唱道:“你也许会说我是个梦想家,但我不是独自一人。”…… 王靖恺.2023.7.

中国当代后音乐评论者宣言(未完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