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YD/T 2486-2013 英文版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设备技术要求

2023-05-19 13:30 作者:标准翻译网bzfyw  | 我要投稿

YD/T 2486-2013 英文版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设备技术要求

YD/T 2486-2013 英文版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enhanced Multi-Service Transport Node (MSTP)

前    言
   本标准是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包括:
   ——YD/T 1238-200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
   ——YD/T 1276-2003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测试方法
   ——YD/T 1346-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测试方法——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部分
   ——YD/T 1345-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功能部分
   ——YD/T 1474-2006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功能部分
   ——YD/T 1810-2008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测试方法——内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功能部分
   ——YD/T 1961-2009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互联互通部分
   ——YD/T 1992-2009  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测试方法——互联互通部分
   ——YD/T 2486-2013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设备技术要求
   本标准技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设备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的技术要求,包括节点的功能模型、接口要求、QoS、OAM、保护、同步、DCN、网管等。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SDH实现的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483-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
   GB/T 7611-2001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
   GB/T 15941-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
   GB 19286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YD/T 1109-2001  ATM交换机技术规范
   YD/T 1167-2001  STM-64分插复用(ADM)设备技术要求
   YD/T 1238-200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
   YD/T 1443-2006  通用成帧规程(GFP)技术要求
   YD/T 1948.4-2010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 第4部分:以太网运营、管理和维护(OAM)
   YD/T 1948.6-2013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 第6部分:以太网保护
   YD/T 2397-2012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
   YDN 099-1998  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
   ITU-T G.8011.1  以太网专线业务(Ethernet private line service)
   ITU-T G.8011.3  以太网虚拟专用LAN业务(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ITU-T G.8011.4  以太网虚拟专用根基点到多点业务(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rooted multipoint service)
   ITU-T Y.1731  基于以太网网络的OAM功能和机制(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s)
   IEEE 802.1ag IEEE  标准局域网和城域网虚拟桥接局域网 修正5:连通性故障管理(IEEE Standard for Locla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Amendment 5: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IEEE 802.3(2008)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第三部分:CSMA/CD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3: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IEEB 802.3abh(2004)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第三部分: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增补:用户接入网络的媒质接入控制参数、物理层和管理参数(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3: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Amendment: Media Access Control Parameters, Physical Layers,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Subscriber Access Networks)
   IEEB 1588-200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IETF RFC3985  端到端的伪线仿真架构(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Architecture) 
   IETF RFC4385  架构在MPLS包交换网络上的端到端伪线仿真控制字(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PWE3) Control Word for Use over a MPLS PSN)
   IETF RFC4448  MPLS传送以太网封装方法(Encaps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port of Ethernet over MPLS Networks)
   IETF RFC4553  分组网络传送结构无关时分复用信号(Structure-Agnostic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over Packet (SAToP)
   IETF RFC4665  二层运营商配置虚拟专线网络业务虚求(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Layer 2 Provider-Provisioned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IETF RFC4717  MPLS网络传送ATM信号封装方式(Encaps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port of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 over MPLS Networks)
   IETF RFC5086  分组交换网络上传送结构相关的时分复用电路仿真业务(Structure-Aware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TDM)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CESoPSN)
   ANSI T1.329-2002  电信.网络设备.抗震能力(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 Equipment-Earthquake Resistance)
   AF-PHY 0086-2003  ATM反向复用规范-版本1.1(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TM(IMA)Specification Version 1.1-2003)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IS    Alarm Indication Signal    告警指示信号
   APS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    自动保护倒换
   ASON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    自动交换光网络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
   CAC    connections admission control    允许接入控制
   CE    Customer Edge    客户边缘设备
   CES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电路仿真业务
   CESoPSN    Structure-aware TDM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分组网交换承载的结构化电路仿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真业务
   CIR    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    承诺信息速率
   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CoS    Class of Service    业务分类
   CR-LDP    Constraint-Based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基于约束的标签分发协议
   DA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目的MAC地址
   DCN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数据通信网络
   DM    Delay Measurement)    时延测量
   DSCP    DiffServ Code Point    区分业务编码点
   EC    Ethernet Connection    以太网连接
   E-LAN    Ethernet Local Area Network(Service)    以太网局域网(业务)
   E-Line    Ethernet-Line (Service)    以太网线型(业务)
   EMS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网元管理系统
   EIR    Excess Information Rate    超出信息速率
   EoS    Ethernet over SDH    SDH承载以太网业务
   ESMC    Ethernet Synchronization Message Channel    以太网同步信息通道
   ETH    Ethernet MAC Layer Networks    以太网MAC层网络
   E-Tree    Ethernet-Tree(Service)    以太网树型(业务)
   GMPLS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GFP    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    通用成帧规程
   ID    Identification    标识符
   IMA    Inverse Multiplexing over ATM    ATM反向复用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
   IVL    Independent VLAN Learning    VLAN独立学习
   LACP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
   LAG    Link Aggregation Group    链路聚合组
   LAPD    Link Access Procedure on the D channel    D通道链路接入规程
   LAPS    Link Access Procedure over SDH    SDH上的链路接入规程
   LBM    Loopback Message    环回消息
   LBR    Loopback reply    环回响应
   LCT    Local Craft Terminal    本地维护终端
   LM    Loss Measurement    丟包率测试
   LMP    Link Management Protocol    链路管理协议
   LSP    Label Switched Path    标签交换路径
   LTR    Link Trace Reply    链路踪迹响应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媒质接入控制
   MBMS    Multimedium boardcast multicast service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MCC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s Channel    管理通信通路
   MC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s Network    管理通信网
   MEF    Metro Ethernet Forum    城域以太网论坛
   MIB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管理信息库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TP    MPLS Transport Profile    MPLS传送子集
   MSTP    multi service tansprot node    多业务传送节点
   NNI    Network Network Interface    网络-网络接口
   OAM    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运营、管理和维护
   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互联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OSPF-TE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Traffic Engineering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流量工程
   P    Provider(Core)    运营商核心(设备)
   PDH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体系
   PDU    Payload Data Unit)    尽荷数据单元
   PE    Provider Edge    运营商边缘(设备)
   PHY    Physical Device    物理层设备
   PHB    Per-Hop Behavior    每跳行为
   PPP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点对点协议
   PPPoE    PPP over Ethernet    以太网点对点协议
   PPS    1 Pulse Per Second    1秒一个脉冲,简称秒脉冲
   PSC    PHB Scheduling Class    PHB的调度类
   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
   PTP    Precision Time Protocol    精确时间协议
   PW    pseudowire    伪线
   PWE3    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端到端伪线仿真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
   RSVP-TE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Traffic Engineering    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
   SAToP    Structure-Agnostic TDM over Packet    非结构化仿真
   SCC    Signal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    信专通信通路
   SCN    Signal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信令通信网络
   SD    Signal Degrade    信号劣化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SF    Signal Fail)    信号失效
   SNC    Sub Network Connection    子网连接
   SNCP    Sub Network Connection Protection    子网连接保护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S    Sub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子网管理系统
   S-PE    PW Switching provider Edge    PW交换的PE设备
   SRL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共享风险链路组
   SSM    Synchronization Status Message    同步状态消息
   STM-N    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 level N    同步传送模块-N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时分复用
   ToD    Time of Day    当前时刻
   T-PE    PW Terminating Provider Edge    PW终结的PE设备
   TPS    Tributary Protection Switching    支路保护倒换
   TSI    Transmission Subsystem Interface    传输子系统接口
   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    用户网络接口
   UNI-N    User Network Interface-Network    用户网络接口—网络
   UPE    User facing-Provider Edge    靠近用户侧的PE设备
   VCC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    虚信道连接
   VPC    Virtual Path connection    虚通道连接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PLS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
   WRED    Weighted Random Early Detection    加权随机先期检测
   WTR    Wait to Restore)    等待恢复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4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功能模型
4.1  增强型MSTP设备功能模型
   基于SDH的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在满足YD/T 1238-2002中规定的SDH、ATM、以太网业务功能要求外,新增如下功能:
   a)支持增强以太网处理功能,包括OAM、保护(可选)、QoS,具体功能要求见第6章;
   b)可选支持MPLS-TP层处理功能,包括分组交换、电路仿真、OAM、保护、QoS等,具体要求见第7章;
   c)提供基于分组的频率同步(可选)和时间同步(可选)功能,具体要求见第8章。
4.2  增强型MSTP设备功能处理过程
4.2.1  增强以太网功能处理过程
   支路侧物理接口收到以太网业务的物理信号(电信号或光信号),送往以太网业务适配模块对以太信号进行定帧,经过以太网增强功能模块中的QoS模块、OAM模块、同步模块、保护模块处理,再送入SDHNNI。
   QoS模块根据策略进行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拥塞避免、队列调度、流量整形处理。
   OAM模块识别以太网IEEE 802.3ah或ITU-T Y.1731 OAM类型,然后根据具体OAM类型进行相应处理。
   保护模块对以太网业务进行LAG保护,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或以太网环网保护。

STM-N接口
再生段开销处理
复用段开销处理
STM-N接口
PDH接口
开销处理
ATM接口
ATM层处理
再生段开销处理
复用段开销处理
交叉连接
VC映射
以太网接口
增强以太网处理
二层交换
MPLS-TP层处理
STM-N接口
SDH同步处理
分组同步处理
外同步接口
图1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数据平面功能模型
4.2.2  MPLS-TP处理过程(可选)
   a)MPLS-TP处理过程如下:
   对于SDH、PDH或ATM业务,经过电路仿真处理后,送入MPLS-TP处理模块处理后,送入SDH NNI;
   b)对于以太网业务,送入MPLS-TP模块处理后,映射进SDH处理模块;
   c)对于封装在EoS中的以太网业务,先从EoS信号中解出以太网信号,经MPLS-TP模块处理后,映射进SDH处理模块。
5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承载业务要求
5.1  多业务承载要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应支持下列业务类型。
   a)可选支持ATM业务:通过ATM over SDH或PWE3方式支持。
   b)支持以太网业务:支持Ethernet over SDH方式,可选支持Ethernet over MPLS-TP (PWE3)方式。
   c)支持TDM业务:支持传统TDM方式,可选支持电路仿真PWE3方式。
   d)支持PWE3仿真业务,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控制字的使用应符合IETF RFC4385和IETF RFC5586;
   2)应支持IETF RFC3985规范的单段伪线(SS-PW)交换架构和功能,可选支持符合IETF RFC5659规范的多段伪线(MS-PW)交换架构和功能;
   3)应支持以太网业务的仿真和传送,PWE3封装和控制字应符合IETF RFC448的相应规定,控制字必选;
   4)应支持TDM业务仿真和传送;
   5)可选支持ATM业务仿真和传送,PWE3封装和控制字应符合IETF RFC4717。
5.2  以太网业务承载要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支持在SDH上承载以太网业务,具体要求见YD/T 1238-2002。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可选支持通过PWE3仿真来承载以太网业务,应支持以下功能:
   a)提供的以太网二层业务包括ITU-T G.8011.4所定义的以太网线型业务(E-Line)、以太网专网业务(E-LAN)和以太网根基多点业务(E-Tree)三类:
   b)以太网专线业务(E-Line),应符合ITU-T G.8011.1的要求

6.2  OAM
6.2.1  接入链路OAM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应支持如下以太网技入链路0AM功能。
   a)OAM能力发现:通过应用和激活0AM功能,可以执行0AM能力的发现,可发现对端终端设备是否使能OAM功能、OAM配置参数(如最大支持OAM PDU大小)以及支持的0AM功能(如是否支持0AM远端环回)。
   b)远端环回:接入链路0AM机制提供了一种支持数据链路层帧级别的环回机制。
   c)远端故障指示:可以指示对等实体本地终端设备的接收路径上是否出现状态异常,远端故障指示需要物理层设备支持单向操作能力。
   d)链路监测:提供事件通知功能,该功能内含诊断信息。
   e)MIB变量查询机制(可选)。
   f)扩展机制,用于高层的管理应用(可选)。
   具体的以太网接入链路0AM功能OAM PDU格式定义参见YD/T 1948.4-2010。
6.2.2  网络OAM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应支持如下以太网OAM功能。
   a)故障检测:通过发送和接收连续型检测消息来监测链路通断。
   b)故障确认:通过发送单播Loopback消息(LBM),接收对端响应消息(LBR)来确认链路通断。
   c)故障定位:通过发送链路跟踪消息(多播消息),接收下游节点的回送单播LTR消息来找到链路故障点。
   d)故障通告和抑制:使用AIS消息来实现故障通知和告警抑制功能。
   e)网络性能监视0AM功能,包括测量时延DM和丢包率(LM)。
   具体的以太网业务层0AM功能定义参见YD/T 1948.4-2010的第5.3节、第5.4节。
6.2.3  故障穿通
6.2.3.1  故障状态穿通功能描述
   链路故障状态穿通功能为具有链路备份的网络提供故障传递和通告的能力,保证服务网络故障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备份网络。
   如图2所示,路由器R1和路由器R2通过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组成的服务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服务网络基于TDM平面的EoS技术。通过以太网接口与R1和R2连接。R1和R2间提供有备份网络。当接入点链路1、服务网络、接入点链路2之一或多点出现故障时,增强型多业务传送网络均能把故障信息通告给R1和R2,R1和R2根据工作链路的故障状态自动启动备份网络,在备份网络上重新建立通信链路。

备份网络
接入点链路1
增强型MSTP A
服务网络
增强型MSTP A
图2  链路故状态穿通功能
   在故障传递功能中,首先要具备检测接入链路和服务网络故障的机制,检测到故障,需要通过故障传递机制告知路由器故障。
6.2.3.2  故障检测机制
   通过IEEE 802.3ah或IEEE 802.1ag/Y.1731检测接入链路故障。
   通过IEEE 802.1ag/Y.1731或SDH检测服务网络故降。
6.2.3.3  接入链路故障传递机制
   如果增强型MSTP设备以太网业务是走GFP→VC映射路径,当发生客户信号故障时,可通过GFP的客户管理帧在MSTP网络中传递以太网业务的故障,具体参考G.7041。
   如果增强型MSTP设备通过ITU-T Y.1731来检测故障,则可以通过以太网ETH-CSF来在MSTP网络中传递以太网业务故障,具体见ITU-T Y.1731。
   MSTP设备将接入链路故障向其他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通告故障,待研究。
6.2.3.4  服务网络故障传递
   增强型MSTP将MSTP网络故障通告给其他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待研究。
6.3  以太网保护
6.3.1  LAG保护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的EoS板卡应支持LAG来实现以太网接入链路保护,具体要求见IEEE 802.3-2008的第43章。
   LAG的工作方式应支持手工聚合和静态骤合两种模式。
   a)手工聚合:不使能LACP协议,被聚合的设备间无需交互协议报文;
   b)静态聚合:需要使能LACP协议,但不允许系统自动向聚合组中添加端口。在静态LACP聚合方式下,设备要通过LACP协议交互,来确定被人工聚合的端口是否能配置成功。
   LAG支持配置为主备或负荷分担模式。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应支持板卡内各端口间的LAG保护,如图3所示。LAG保护支持负荷分担和1:1主备保护两种模式。

增强型MSTP设备
客户侧设备
端口1
以太网链路
端口1
EoS 板卡
端口2
LAG保护组
端口2
ETH板卡
端口n
端口n
图3  板卡内的LAG保炉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应支持板卡间不同端口的LAG保护,如图4所示。LAG保护支持1:1主备保护模式。

增强型MSTP设备
客户侧设备
端口1
以太网链路
端口1
EoS 板卡
端口2
LAG保护组
端口2
ETH板卡
端口n
端口n
端口1
以太网链路
端口1
EoS 板卡
端口2
端口2
ETH板卡
端口n
端口n
图4  板卡间的LAG保护
6.3.2  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可选)
   以太网业务在SDH网络中传输时,支持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
   本部分定义的以太网线性保护倒换机制包括线性1+1和线性1:1保护倒换架构。
   线性1+1保护倒换可是单向或者双向操作,线性1:1保护倒换是双向操作。在线性1+1保护倒换架构中,保护传输实体专用于一个工作传输实体,并与其在保护域的源端永久桥接,业务流在源端双发到工作传输实体和保护传输实体,并在保护域的宿端基于某些预定的标准(如服务层的故障指示)在工作传输实体和保护传输实体之间进行选收。在线性1+1保护倒换架构中。业务流的选收只在保护域的宿端执行,但是双向线性1+1保护倒换需要APS协议来协同确保两个方向选择同一个传输实体,而单向线性1+1保护倒换则不需要APS协同协议。
   在线性1:1保护倒换架构中,保护传输实体专用于工作传输实体,与线性1+1保护倒换不同,在保护域的源端,正常的业务流通过一个选择器桥接到工作传输实体或者保护传输实体,在保护域的宿端,选择器来选择传输正常业务流的实体。由于源端和宿端需要协同来确保两端的选择器选择同一个实体,因此APS协同协议也是必要的。
   具体的以太网业务线性保护倒换机制参见YD/T 1948.6-2012《传送网承载以太网 (EoT)技术要求第6部分:以太网保护》第6章。
6.3.3  以太网环网保护倒换(可选)
   以太网业务在SDH网络中传输时,支持以太网环形保护倒换。
   本文件规范的环网保护架构中,所有环网节点都参与保护倒换,均应知道保护状态。环网的保护倒换架构依赖于APS协议来协同以太网环网的环网保护倒换动作。
   以太网环网保护的网络目标如下:
   a)以太网环网保护机制应防止任何情况下(网络开始工作时、故障状况下和保护倒换时)闭环的形成。
   b)应对环网链路的ETH层的连接进行周期性监视,且把SF和/或SD的状况通知给以太网环网保
   a)护机制(如链路带宽劣化或过量丢包)。
   c)以太网环网保护应和服务层的保护能力相独立,保护机制不应冲突,可通过设置保护倒换触发前的拖延时间来实施。
   d)服务层网络的SF或SD状况应通知给以太网环网保护机制。
   e)在单个环网链路发生故障时,以太网环网应支持多点连接的保护或恢复。
   f)在单个环网节点失效时,环网应支持多点连接的保护或恢复(失效节点配置的业务除外)。
   g)在多点故障(如多个环网链路或多个环网节点失效)时,在被分割的多个环状段内应支持全连接。
   h)以太网环网保护应在不同网络负载情况下正常工作。
   i)以太网环网保护应支持多环/梯形拓扑网络下的保护倒换:保护倒换机制应适用于单点或双点互连的以太网环网,应能保护经互连节点传送的业务。在双点互连的以太网环网中,保护机制应防止在互连节点之间链路发生故障时形成大的闭环。
   j)以太网环网保护控制的通信应采用标准的以太网消息(IEEE 802.3/802.1)进行。以太网环网保护机制的控制消息应使用ITU-T Y.1731定义的0AM消息格式,这些消息格式可被扩展来支持保护控制消息。
   k)保护机制所占用的带宽应为总的可用带宽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和网络支持的总流量相独立。
   l)保护机制不应对以太网中继和过滤功能施加任何限制或要求。
   m)保护机制不应对组成以太网环网的节点数目进行限制,基于可操作的观点,以太网环网节点的最大数目范围应为16~255个。
   n)网络管理者应可通过命令来触发保护倒换,倒换时间不应超过50ms。
   o)保护机制应支持返回模式和非返回模式,在返回模式下应支持WTR时间的设置。
   p)在单点(环网链路或节点)失效时,环网保护机制应支持不超过50ms的保护倒换时间。
   互连以太网环网采用的解决方案,应支持把一个以太网环网转换为连接到另外一个以太网环网的子环的操作,并且该环网原有的业务不能中断。但该操作引起的保护倒换动作造成业务暂时的损伤是可接受的,另外在该操作过程中如果产生新的链路故障造成保护倒换失效也是可接受的。
   具体的以太网业务环网保护倒换机制参见YD/T 1948.6-2012《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技术要求第6部分:以太网保护》第7章。
6.4  QoS功能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的QoS(服务质量)功能是指针对网络中各种业务应用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如丢包率、延迟、抖动和带宽等,以实现同时承载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综合传送。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应支持的QoS功能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Policing)、流量整形(Shaping)、拥塞管理、队列调度、连接允许功能等。接口的QoS功能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队列调度、拥塞管理、流量整形、连接允许功能等。
   a)流分类和流标记功能:流分类功能是按照一定规则,对业务流进行分类,流标记是对流分类后的报文设置网络内的服务等级和优先级标记,以实现不同业务的Qos区分。
   b)流量监管功能:流量监管是流分类后采取的动作,对业务流进行速率限制,以实现对每个业务流的带宽控制。
   c)流量整形功能:对分组的流量进行限制,并对超出流量约定的分组进行缓冲,并在合适的时候将缓冲的分组发送出去,从而起到流量整形的目的,使报文流能以均匀的速率发送。对每个业务流进行流量整形,有助于降低下游网元突发流量导致的业务丢包率。
   d)CAC功能:对业务配置的CIR、EIR等带宽参数进行合法性检查,确保不同业务流配置的带宽参数不会超过出口带宽,或超过上一级通道的带宽配置,无法满足的业务带宽参数请求将被拒绝。
   e)拥塞管理功能:通过尾丢穿(Tail Drop)或WRED,实现对拥塞时的报文丢弃,以缓解网络拥塞。
   f)队列调度功能:当报文到达网络设备接口的速度大于接口的发送能力时,将产生拥塞,需要采用队列调度机制来调度数据转发。
7  MPLS-TP功能(可选)
7.1  传送平面功能要求
7.1.1  分组转发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基于MPLS-TP标签进行分组转发。
   分组转发功能技术要求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 (PTN) 设备技术要求》第7章。
7.1.2  电路仿真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应支持TDM E1、IMA E1、通道化STM-1、E3(可选)CES功能。E1 CES应支持SAToP仿真模式,CESoPSN模式可选,具体技术要求和处理流程见YD/T 2397- 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6.1.2.1节。
7.1.3  OAM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包括网络内、业务和接入链路三个层次的OAM功能,OAM总体功能和架构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9.1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网络内OAM支持LSP层和PW层0AM,技术要求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9.2节。
7.1.4  链路故障穿通
   功能描述和机制参见本标准第6.2.3节。
   故障状态信息由以太网CSF OAM承载,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9.2.3.7节。
7.1.5  网络保护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网络的保护包括线性保护倒换和环网保护倒换。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网络的分组线性保护包括PW、LSP的线性保护(1+1/1:1),具体保护倒换要求和原理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0.2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网络的分组环网保护包括Wrapping和Steering两种模式,具体保护倒换要求和原理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0.3节。
7.1.6  Qos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支持的QoS功能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拥塞管理、队列调度、流量整形,连接允许功能等。QoS功能处理要求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8章。
7.2  网络管理平面要求
   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1章。
7.3  控制平面要求
   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2章。
7.4  DCN要求
   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3章。
7.5  互通要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能够与MSTP/PTN设备共同组网,二者有互通需求,需要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组建的网络与MSTP/PIN能实现互联互道,具体参见附录A。
8  同步要求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设备应支持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功能,包括:
   a)支持SDH频率同步,见YD/T 1238-2002;
   b)支持同步以太网,并从以太网线路码流中提取时钟信息,恢复出同步时钟,送给系统时钟模块作为参考时钟源,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1章;
   c)支持CES业务时钟恢复,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1.2节;
   d)可选支持基于以太网IEEE 1588-2008的时间同步(以太网作为UNI),见YD/T 2397-2012《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第11章;
   e)可选支持基于SDH的IEEE 1588-2008时间同步,功能需求参见附录B,具体技术实现待研究。
9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接口要求
9.1  物理层接口技术要求
9.1.1  PDH接口技术要求


YD/T 2486-2013 英文版 增强型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设备技术要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