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治枪先治弹——我们该选择什么口径的中口径机枪?

2020-05-12 11:19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这两天,军队招标网一份招标公告,似乎是让国内争论已久的“中口径机枪”的事情尘埃落地。

2020年5月9日有关DJP-201型7.62mm机枪弹弹药箱中标信息

中国近年来对中口径机枪弹的招标新闻并不是罕见的事情。但是这一次之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它首次出现了国内的军用代号——DJP201,根据国内命名规则,DJP201意味着“弹——机——普 2020年型”,代表着7.62mm机枪弹在1980年代53式7.62*54R弹停产30余年来,正式回归了解放军的战斗序列。而且根据之前透底的大量消息,鉴于苏式7.62*54R停产已有30余年,国内又为了满足外贸出口大量生产7.62*51NATO子弹,以及最近专为中国生产的覆铜钢外壳的NATO弹的出现,可见我国新式通用机枪基本上可断定为7.62NATO口径的枪械。

2019年出现的我国覆铜钢7.62*51NATO子弹,鉴于我国长期使用覆铜钢子弹壳的历史,可认为这批子弹基本为国内自用(北约NATO绝大多数为黄铜壳)

选择一个好的口径是设计一把枪的开始,一旦子弹基础先天不良,那么枪械设计的再巧妙,也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如同朵英贤院士在2015年接受采访说的那样“治枪先治弹”一样,中口径通用机枪之争,实际上就是对我国该选择什么样的口径的争论。

7.62*54R 传统而不符合现代国情

7.62*54R 是迄今全球仍然大量生产的一种经典中口径全威力子弹,起源于1891年,目前的弹体外形为1908年修改的57-N-323系列弹药。在中国,它随着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一并引进,命名为53式步机枪弹,主要配装于53式步骑枪(苏联莫辛纳甘M1944式卡宾枪)、53式重机枪(苏联SGM中口径机枪)、57式机枪(三脚架的SGM),58式坦克机枪(SG-43坦克机枪,用于59系列坦克)、67式机枪、80式机枪(PKM中国型,但比起原版有差别),以及79/85式狙击步枪(SVD)。由于该子弹原型为M1908式尖头弹,其性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80年代中越战争后即停产,转为生产88式通用机枪及88式机枪弹。

虽然在理论上88式机枪弹的弹道性能比53式步机枪弹好一些,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80岁老人的比拼。如果把88式机枪弹和苏联1988年的ST-M2弹进行比较,则基本上无法比较其800米作战距离(这也是弹链通用机枪应该包括的作战距离)的性能。更何况苏联除了继续保持7.62*54R的机枪弹外,还设计了7N1,7N14等新式狙击枪弹,配装专业狙击枪弹时,SVD狙击步枪可达1.5moa以内的高精度,不亚于M24乃至于一些栓动的7.62mm口径狙击步枪。所以,在当初作出5.8mm通用机枪替代7.62mm通用机枪的决策后,中国的小口径88式通用机枪和坦克机枪(用于99A等现代坦克,步战车)经常被诟病800米作战距离威力不足,以至于88通用机枪这种原定装备在连一级的武器,现实中只能作为班排级的轻机枪使用,因此只生产了不足1000把就停产了。

53式基础为57-N-323S子弹,资料来自于www.7.62x54r.net
现役的ST-M2轻型弹,始于1988年,为现役俄罗斯主力机枪弹

那么,中国重新开启生产线,以俄罗斯最新的ST-M2设计一款7.62*54R口径子弹是可行的吗?

答案是不可行的。7.62*54R虽然是经典的全威力步枪弹,在俄罗斯已经连续服役了三个世纪,但它仍然有不可避免的“遗传疾病”——凸缘弹壳设计。凸缘弹壳原本是19世纪为了解决栓动步枪送弹的一种设计。对弹壳拉伸机要求较低,而且很容易就能挂住抛壳钩,气密良好,在7.7British(李恩菲尔德子弹)和.22LR子弹多有采用,但这种子弹由于底缘很大,在采用弹匣送弹时容易因底缘咬合而卡住,因此除了采用重力送弹的布伦式轻机枪使用了30发弹匣外,苏联的SVT-40,SVD步枪都只能采用10发弹匣,以避免底缘在过大弹力的弹簧下相互咬合,路易斯,DP27轻机枪也必须采用弹盘送弹,而采用该类型的弹链机枪也必须加大子弹间隔,以避免底缘相互咬合。但弹链加大子弹间隔会导致相同容弹量的弹链变长,占用体积增加,而且装弹结构也必须特殊设计。因此SG43(中国53式)不惜采用“打响第一发、上弹第二发,待拨第三法”的三发循环设计,来解决凸缘弹的送弹模式(虽然SG-43是二战重机枪供弹结构最为复杂的,但是故障率也非常低,否定了“复杂意味着故障多”的传统观点),而67式通用机枪,PK通用机枪也被迫采用类似于俄罗斯M1910马克沁机枪的拨弹设计。

pkm的弹链间隔较大
M60通用机枪的弹链,明显子弹间隔略小一些

另外,凸缘子弹很难改装在原本使用无凸缘子弹的枪械上。早在二战期间,英国在招标了一款捷克的BESA车载机枪,用于瓦伦丁、征服者一类坦克之上,但这种捷克机枪用的是德国的7.92*57mm无凸缘子弹,英国经过论证发现,要把它换成英国的7.7凸缘弹的设计难度堪比设计一把新枪——因为更换抛壳钩和增大弹链间隙对供弹结构的设计影响实在太大,因此英国整个二战中坦克机枪都必须使用德式7.92子弹,而英国并不生产此类弹药,因而只能靠一战和二战缴获的德国子弹作战,成了二战一个奇葩的场景。相对的,由于采用重力供弹,布轮式机枪改7.7凸缘弹倒是没那么麻烦,但现在几乎已经无人采用这种落后的供弹设计了(只有印度、北朝鲜还有采用上置弹匣的布轮式轻机枪的变形枪,巴西甚至还有使用1907年的麦迪逊式轻机枪的警方部队)。

所以,考虑到凸缘子弹在现代自动武器上的多种不便,以及53式旧生产线早已拆除,库存弹药早已过期(2015年朵英贤提及53式库存已全部到期,不能安全使用)的原因,中国自然没有必要恢复使用这种子弹了。

8.6NM 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式轻型中口径机枪(LWMMG)采用.338 Norma Magnum子弹

最近最热门的中口径机枪莫过于美国采用.338 Norma Magnum子弹的"LWMMG"新型轻型中口径机枪了。该枪宣称重量只有10.6千克(略低于M240L和67式通用机枪,但多于PKM的7.5千克),可采用两脚架也可采用三脚架。该子弹采用.338 Norma Magnum,子弹膛压440兆帕,弹头19.44克(比7.62*39子弹全重都大),初速807.7米每秒,动能6341.13焦耳,远比苏联7.62*54R的3700焦耳多出很多,更多于7.62*51NATO M80弹的3300焦耳,所以它的有效射程延伸到了1700米,完全能够压制中东恐怖分子的PKM通用机枪。又因为.338 nm原先为远程狙击步枪子弹,其千米外精度远高于采用12.7穿甲燃烧弹的传统重机枪,被美国誉为新的山地战斗利器。

但是,这款美国人推出的全新机枪,就一定适用于中国国情吗?

这还要从中口径机枪要承担的任务和中美现有装备谈起。

一款中口径机枪,不仅仅是步兵手中的利器,同时还要尽可能具有多用途,多平台性能,如改做直升机机枪、坦克并列机枪、UGV主炮。因此,新式中口径机枪不仅要有多用途,还得具备大量生产,便于维护,成本低廉等诸多特性。最后,由于现代装甲车辆、重型防弹衣的流行度越来越高,现代机枪还必须有足够的破甲能力,能够击穿敌人的防御系统。

在目前装备序列上,中美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在美国XM317轻型12.7机枪无疾而终后,美国目前12.7口径重机枪仍然是百年历史的M2重机枪,该枪由于重量大,不适合步兵分队徒步机动,因此美军现实中步兵和特种兵主要是采用M249 5.56弹链班用机枪和M240L中口径通用机枪的组合,再往上就只剩下8.6狙击步枪和12.7反器材步枪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自然面对中远距离作战时缺乏一款比7.62口径射程更远,破坏力更大的武器,配备LWMMG和8.6口径就不足为奇了。

但中国不同。中国在退役7.62口径,88式通用机枪又表现不理想后,中国实际上废弃了“通用机枪”这一个武器序列,现实情况下,中国多数部队除了弹鼓供弹的95班用机枪外,就只是剩下连级的12.7重机枪了。由于89式重机枪(2010改进版采用重型枪管和7075航空铝合金、TC4航空钛合金,目前解决了热散和寿命低下问题)使用的12.7*108子弹威力高达18000焦耳,是95式步枪弹的10倍、7.62子弹的5.8倍,8.6子弹的3倍,因此不存在美国M240出现威力不足的问题,但由于12.7子弹重量也是7.62子弹的10倍,因此一个越战时的7人67机枪班可以携带3000发子弹,但换成12.7子弹就只剩下300发,所以中国的问题从“威力和射程不够”变成了“持续火力不足”,因此中国需要解决的并不是美国的增强子弹威力,而是在确保威力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解决持续压制火力的问题。

同时,8.6NM子弹作为一种狙击子弹,制造难度和成本均远高于传统步机枪弹,而且由于它是马格南子弹,采用了高膛压原理,其膛压高达440兆帕,而7.62NATO只有400-410兆帕,7.62*54R是360兆帕,中国的88式5.8机枪弹甚至仅有280兆帕。这意味着习惯了使用低膛压的中国轻武器部门必须重新设计枪械的枪管、膛室和导气结构,以应对膛压的急剧升高,而且中国流行的涂漆钢、覆铜钢和钢制被甲也不适合.338NM的高膛压需求。现实中,中国DBP10式子弹出现热散、挂铜问题就是因为被甲材质和枪管不匹配导致,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问题,中国不采用8.6NM作为广泛配备的中口径机枪弹是完全可以认同的。

7.62*51NATO 中庸但符合现实需求的选择

最后就是我们选择的7.62NATO路线了。虽然中国并不是北约国家,但我国在1980年军工转型后,广泛生产7.62和5.56的北约弹供出口市场,拥有成熟的生产经验,而且生产线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考虑到北约武器在苏联解体后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中国也仿制了FN MAG(M240前身)作为出口武器,同时研发的CS/LR4狙击步枪在国内军警市场也相当受欢迎,可见我国生产7.62*51北约弹不具有任何现实中的阻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

有人说,7,62*51弹现在威力还够吗?能有效对付防弹衣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缠的问题,B站有视频国产的IV级插板在不插在IIIA级背心的情况下就在近距离抵挡住了所有的现存的7.62口径武器,而且就算是美国采用的8.6NM子弹动能提升到了6000焦耳的等级,也很难在300米外击穿穿有NJ IV级装甲的敌人。但不要忘了,中国现实中连一级火力已经包括了强大的89式12.7重机枪,这种18000焦耳的强大武器能够在800米外击毙穿有任何防弹衣的敌人(毕竟12.7穿甲弹能够在100米外击穿40mm钢板,1000米仍然能够击穿15mm以上的钢板(美国M903穿甲弹可以在1500码击穿15mm,国内89式穿甲燃烧弹也差不多),同时巨大的动能能够造成对方身体骨骼和内脏损伤),所以中国要的并不是那种一击致命的武器,而是一种子弹足够多,能够在600-1200米距离上尽情泼洒,让对方无法轻易靠近我方阵地的武器。而这种效果,7.62NATO已经足够了。

更重要的是,就像俄罗斯一直对7,62*54R进行现代化改造一样,美国7.62NATO也没停下改进的过程。在最近几年,美国大胆地开发了半裸露钢芯弹M80A1和M855A1子弹,分别对应7.62NATO和5.56NATO。

中间大的是M80A1,侧面的是M855A1
最左侧是传统全被甲穿甲弹(如M955,88式),最右侧是M855A1

M80A1和M855A1采用了非常前卫的半包裹被甲+铜配重体(为应对“无铅子弹”的环保浪潮)+裸露钢芯的设计,这种子弹在保证不错的制止力的情况下,仍然有着强力的穿甲能力。根据美国报道,该型子弹在面对NJ III级(国标5级,就是武警常用的轻型防弹衣水平,可以防御AK-47)的穿透距离提升到了250米,而最新开发的,单发高达13美元的XM1158穿甲弹(对比M855A1的0.3美元,M993的2.9美元简直是跪了)更是能在M240机枪上取得M993子弹接近一倍的效能,可见此类子弹仍然有潜力可挖,国内《轻兵器》在2019年一篇文章也直言不讳的提出应该以7.62*51NATO做一款强化威力的版本。


如今,中口径机枪,终于走在回归中国赛场的路上。


治枪先治弹——我们该选择什么口径的中口径机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