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说课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 “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并建立一 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 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 感性认知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 识打下基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倡导生活的美,根据《课标》对这一学段教学内容 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本节课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头像和布、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 一理念,教师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的思考、操作,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去大胆解决问题。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的教学思想。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贴灰太狼的耳朵(出示少一只耳朵的灰太狼卡通)。教 师请同学们用布朦上自己的眼睛,去贴灰太狼的另一只耳朵,因为看不见,学生可能会把耳 朵给贴歪了(师举一个歪耳朵的例子)引起同学们开心大笑,学生议论纷纷:它的耳朵贴歪 了很滑稽,它的耳朵左右不对称,看起来很可笑等等。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 用什么办法能使贴上去的耳朵左右对称呢?这样一问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教师又 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观察,看看我们身体有没有具有灰太狼的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到生 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营造出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 渗透了轴对称图形内容,为学习新知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出示这些图片(蜻蜓、树叶、天平、红双喜剪 纸、奖杯、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直观 地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先让学生看一段 剪纸的录像(放录像),接着,教师又让同学们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量轴对称现象 中,找出规律,自由地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出示学生可能创作出的的作品)。因为是学 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的作品,孩子们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当学生独立完成创作 后,教师让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 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把纸对折,画出蝴蝶的一半,剪下来打开就得到这只蝴蝶(贴上);也 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把这张长方形对折、打开,它本身就是轴对称图形,这种做法可能会引 起一些同学的疑惑,但教师要及时肯定这种创作方法是对的;也可能有的同学这样做:先画 出小树的一半,把这一半剪下来再对折,再沿着边沿剪下来,这也是一张轴对称图形了等等! (贴树)。对于学生的每一种创作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杨,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 图形的创作方法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交流归纳出这些图形都要 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 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板书:没着直线对折),两侧完全重合(板 书: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画线,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 这条直线(画蝴蝶的对称轴)就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几何 图形、图片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这时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 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长方形的对称轴,分别沿着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折,你 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于什么是“直径”教师可以作些说明, 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直接学习“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让学 生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