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分析论之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

先验感性论之后,紧接着先验分析论。这一分析论是把我们全部先天知识分解为纯粹知性识的诸要素。康德在列举一下几个重点时有意区分了先验和经验、感性和知性等内容:1)这些概念应是纯粹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2)它们不是属于直观和感性,而是属于思维和知性;3)它们应是一些要素概念,而和那些派生出来的或由此复合出来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4)这个概念表应是完备的,并且这些概念应当完全涵盖纯粹知性的整个领域。
纯粹知性不仅把自己和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分开,而且甚至和一切感性完全分开。所以它是一种自为自持的、自我满足的、并且不能通过任何外加的附件而增多的统一体。
首先要澄清的是什么是概念分析论。所谓概念分析论不是指对概念的分析,或者在哲学的研究活动中通常那种处理方式,即把呈现出来的概念按照其内容加以分解和使之明晰,而是还很少被尝试过的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目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究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这些概念必须从知性中作为绝对的统一体而纯粹地和未经混杂地产生出来,因而本身必定是依照一个概念或理念而相互关联的。这样一种关联就提供出一条规则,按照这条规则,每个纯粹的知性概念都能够先天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而它们全体就能先天地确定其完备性,否则这一切都会是依赖于随意性或偶然性了。
1.知性在逻辑上的一般运用
既然我们不依赖于感性就不能够享有任何直观,所以知性就不是直观的能力。但在直观之外就只剩下借助概念的认识方式,所以每个人类的知性知识都是一种借助于概念的知识,它不是直觉性的,而是推论性的。一切直观作为感性的东西都建立在刺激之上,但概念则建立在机能(指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共同体表象之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之上。所以概念是基于思维的自发性,而感性直观则是基于印象的接受性。知性借助这些概念来作判断。由于除了单纯的直观之外,没有任何表象是直接指向对象的,所以一个概念永远也不和一个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关于对象的某个另外的表象(不论这表象是直观还是本身已经是概念)发生关系。所以判断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一切判断都是我们诸表象中的统一性的机能 ,因而被运用于对象的知识的不是一个直接的表象,而是一个更高的、包括这个直接表象和更多表象于自身内的表象,而许多可能的知识由此就被集合在一个知识里面了。但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来说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而概念作为可能判断的谓词,是与关于一个尚未规定的对象的某个表象相关的。所以物体的概念,例如金属,就意指着某种能够通过那个概念来认识的东西。因此它之所以是概念,只是因为在它之下包含了别的那些表象,它借助于那些表象能够与诸对象发生关系。所以它就是一个可能的判断的谓词,如“凡金属都是物体”。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判断中的统一性机能完备地描述出来,知性的机能就可以全部都被找到。这一点可以办到,下面会得到证明。【进入先验分析论后就感到特别混乱,以上一段后半部分理解不能。康德似乎是想说明概念,大概意思是说,概念就是表象(v.)表象(n.)所得到的东西?也因此,知性概念是比感性直观的表象更高的一个表象?】
2.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上一节讲述知性的一般运用,也就是熟悉知性的运作方式,这一节进一步地,具体研究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以此更好地分析知性。
如果抽掉一般判断的一切内容,而只关注其中的知性形式,那么就会发现,思维在判断中的机能可以归入四个项目下,其中每个项目又包含三个契机。即:
(1) 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2) 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3) 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4) 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为了解决这种划分可能引起的无解,康德作了几点辩护:
1) 逻辑学家有理由说,在把判断运用于理性推论时,单称判断可以如同全称判断一样来对待。
2) 在先验逻辑中,同样还必须把无限判断和肯定判断区分开来,虽然在普遍逻辑中前者正当地被鬼如来后者之列,而并不构成划分的一个特殊的环节。
3) 思维在判断中的一切关系是:a)谓词对主词的关系,b)根据对结果的关系,c)被划分的知识和这一划分的全部环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4) 判断的模态是判断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机能,它本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判断的内容毫无贡献。(因为除了量、质、和关系之外再没有什么能构成一个判断的内容了),而只是关涉到系词在与一般思维相关时的值。
3.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在先验逻辑的理念部分讲到过,普通逻辑抽掉知识的一切内容,而指望从另外的地方为自己获得表象,以通过分析过程首先把这些表象转化为概念。反之,先验逻辑则面对着由先验感性论呈现给它的先天感性杂多,这种杂多给诸纯粹知性概念提供材料,没有这种材料它们将会没有任何内容,因而就会是空的。空间和时间包含有先天纯直观的杂多,但它们仍然属于我们内心的接受性条件,内心只有在它们之下才能感受到对象的表象,所以这些表象任何时候也必定会刺激起对象的概念。不过我们思维的自发性要求的是先将这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采纳和结合起来,以便从中构成知识。这一行动叫作综合。
综合的最广泛的含义上是指把各种表象相互加在一起并将它们的杂多性在一个认识中加以把握的行动。如果杂多不是经验性地、而是先天地被给予的(如空间和时间中的杂多),这样一种综合就是纯粹的。在对我们的表象进行任何分析之前,这些表象必须先已被给予了,并且任何概念按内容来说都不可能由分析产生。但对一个杂多(不论它是经验性地还是先天被给予的)的综合最先产生出来一种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一开始可能还是粗糙的和混乱的,因而还需要分析。【以上康德想要说明,经验分为后天经验和先天经验(纯粹经验),先天经验需要用先天感性对先天纯直观的杂多进行纯直观,可以说是先天的统觉(?),这部分属于先验感性论;同样,综合分为先天综合和后天综合,后天综合是知性对后天经验杂多直观后进行的知性概念把握,先天综合则是依靠人类知性的四类十二个范畴的纯粹知性结构对先验感性杂多纯直观后的东西进行先天知性把握,以便形成先天知识,这部分属于先验逻辑论。】
一般综合只不过是通过想象力的结果,即灵魂的一种盲目的、尽管是不可缺少的机能的结果,没有它我们就绝对不会有什么知识。不过,把这种综合用概念来表达,这是应归之于知性的一种机能,知性借此才第一次使我们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纯粹的综合,从普遍的方面来看,就提供出纯粹的知性概念。但康德理解的纯粹综合是以先天的综合统一性为基础的综合:所以我们的计数是根据概念的综合,因为它是按照单位的某种共同基础来进行的。所以在这个概念下杂多综合中的统一性就成为必然的了。
各种不同的表象是通过分析被带到一个概念之下的(没有产生新知识,只是在概念下解释)。但先验逻辑教给我们的不是将表象、而是将表象的纯综合带到概念之上(产生新知识)。为了达到一切对象的先天知识,必须首先给予我们的是纯粹直观的杂多;其次是通过想象力对这种杂多加以综合,但这还没有给出知识。给这种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并只是以这种必然的综合统一的表象为内容的那些概念,则为一个出现的对象的知识提供了第三种东西,而且是建立在知性上的。
赋予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表达,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知性在概念中借助于分析的统一完成了一个判断的逻辑形式,它也就借助于一般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而把一种先验的内容带进它的表象之中,因此这些表象称之为纯粹知性概念,它们先天地指向客体,这是普遍逻辑所做不到的。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先天地指向一般直观对象的纯粹知性概念,恰好有如同在前一个表中一切可能判断的逻辑机能那么多:因为知性已经被上述那些机能所穷尽,而知性的能力也借此得到了全面地测算。
见《纯粹理性批判》P71范畴表
此表是知性先天地包含于自身中的一切本源的纯粹综合概念的一览表,知性也只是因为这一点而是一种纯粹的知性;因为它只有通过这些概念才能在直观杂多上理解某物,也就是才能思维直观的客体。这一划分是系统地从一个共同的原则中,亦即从判断的机能(这种机能与思维的机能是同样多的)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漫游式地瞎碰运气。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就是不拥有任何原则,他碰到它们就把它们捡拾起来。
当然,康德这里的翻出作为纯粹知性的真正的主干概念,也有自己的同样纯粹派生概念。把范畴与纯粹感性的样态相结合,或者也使这些范畴相互结合,就会提供出大量先天的派生概念。这样,纯粹知性的谱系就可以完整地描画出来。这项补充康德留给了其他研究。
11.对范畴表的三点说明
此范畴表在一切理性知识的科学形式方面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因为这个表在哲学的理论部分中很有用,甚至是完备地制定一门科学的整体规划(只要这门科学基于先天概念)、并系统地按照确定的原则划分这门科学所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个表完备地包含了知性的一切基本概念,甚至包含了人类知性中这些基本概念的体系形式,所以给计划中的思辨科学的所有契机乃至这些契机的秩序提供了指示。
1) 此表包含四个门类的知性概念,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直观(纯直观以及经验性直观)的对象的,第二个部分则针对这些对象(要么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要么是在与知性的关系中)的实存的。第一个部分称为数学性的范畴,第二个部分称为力学性的范畴。
2) 每一门类的范畴处处都是同一个数目,即三个。通常凭借概念所作的一切先天划分都必须是两分法的。康德的这里的第三个范畴是由该门类的第二个和第一个范畴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但是,并不因此这第三个范畴就是纯粹知性的一个派生概念,而不是主干概念了。因为第一个和第二个范畴为了产生第三个概念而结合起来,这需要知性的一个特殊的行动。这种行动与在第一个和第二个概念那里实行的行动是不同的。一个数目(当它属于全体性范畴)的概念并不是在凡有多数性和单一性概念的地方就总是可能的(例如在无限的表象中)。
3) 唯有一个范畴,即处于第三项之下的协同性范畴,它与逻辑机能表象中与之相应的形式即选言判断的一致性并不像在其他范畴中那么突出。康德为保证这种一致性作了补充说明。
12.康德试图证明,通过单一性、真实性和完备性的概念,先验范畴表根本没有得到什么补充,仿佛它还缺少什么似的,而只是由于把这些概念对客体的关系完全置于不顾,这些概念的运作才被纳入到使知识与自身一致的普遍逻辑规则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