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球生物灭绝事件】-24 上新世-最新世灭绝事件(2 Mya)
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词条里,加上机器式+人工手动式翻译,如以下内容有错漏请文明指正谢谢!
资料出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Plioce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tanin_impact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160879_The_Pliocene_marine_megafauna_extinction_and_its_impact_on_functional_diversity
以下的Mya, 意思是百万年前(Million Years Ago)
上新世-最新世灭绝事件/Pliocene–Pleistocene extinction event(2 Mya)
超新星灭绝假说
2002年, 纳西索·贝尼特斯/Narciso Benítez等人计算出大约在200万年前, 也就是上新世要结束的时候, 一群距离地球约130光年, 属于天蝎-半人马OB星协的明亮的O和B恒星中的一颗或多颗星的超新星爆炸产生了被称为本地气泡的特征. 如此近距离的爆炸可能破坏了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并造成了一些海洋生物灭绝(在前方时, 一颗超新星的亮度相当于整个星系中2,000亿颗恒星的总光度).
在古代海底沉积物中发现的放射性铁60同位素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假设, 因为地球上没有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自然来源, 因此应该来自于超新星. 此外, 铁60残留物指向260万年前的一个巨大峰值, 但也可以发现超过1000万年的过量残留, 表明可能存在多个超新星.
2019年, 研究人员在南极发现了更多的这些星际铁60同位素, 这些同位素与太阳系所在的本地星际云有关.
该假说PDF论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498042_Evidence_for_Nearby_Supernova_Explosions
伊坦尼陨石撞击影响
描述
1981年, 研究船Eltanin收集的沉积物岩心中的一个铱异常, 首次发现了可能的撞击部位, 然后命名了该部位和撞击器. 后来的研究是由Polarstern船完成的. 该地区五公里9(3英里)深海底部的沉积物富含铱, 这是外星污染的强烈迹象. 小行星可能产生的碎片散布在500平方公里(190平方英里)的区域. 始新世和古新世的沉积物被弄乱, 并再次混乱地沉积. 还混入了熔化和破碎的陨石物质. 自由海山附近面积超过20,000 km2(7,700平方英里)的陨石材料表面密度为10-60 kg / m2(2.0-12.3 lb / sq ft). 其中, 有87%熔化, 只有13%破碎. 该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已知密度最高的陨石材料覆盖区域.
扰动的沉积物有三层. 最下层SU IV是角砾岩形式的破碎沉积物的混乱混合物. 在此之上的是SU III层, 该层由湍流的水沉积而成的分层沙子组成.在此之上的是SU II层, 上面有陨石碎片和分级的淤泥和粘土, 它们沉淀在静止但肮脏的水中.
小行星
粗略估计撞击过地球的伊坦尼小行星的直径估计在1至4公里(0.6至2.5英里)之间, 并且以20 km / s(45,000 mph)的速度行进. 通过扰动沉积物中发现的铱量, 可以计算出小行星的可能大小. 假设小行星中有十亿分之十的铱, 金属的已知分布可以估算出该物体的大小超过一公里(0.6英里). 基于一公里的直径, 估计它会留下约35公里(22英里)的环形山.
陨石的成分将其归类为低金属中铁陨石. 陨石爆炸还会产生直径小于半毫米的微球. 其中一些是玻璃, 另一些是尖晶石和辉石. 丰富的元素包括钙、铝和钛.
海啸
在太平洋的海岸线上, 有侵蚀性迹象表明海啸非常大. 这些包括侵蚀表面和混合的陆地和海洋沉积物的混乱沉积. 像公共汽车一样大的巨石中混有海洋化石和泥浆. 最典型的海啸矿床在智利海岸附近. 从这个时代开始, 在南极洲海岸附近就有泥石流进入深海.
已经计算出可能的海啸规模. 直径为4公里(2英里)的小行星落在5公里(3英里)深的海洋上, 将把海底的水喷出至少60公里(37英里), 并形成高度200米(智利南部和南极半岛高660英尺). 十小时后, 约35米(115 ft)的海浪将到达塔斯马尼亚、斐济和中美洲, 而新西兰东海岸将被60米(200 ft)的高浪冲刷. 如果撞击物体的直径为一公里(0.6英里), 则波高将是原来的五分之一.
冰河时期触发者
在上新世晚期发生撞击时, 地球正在冷却. 但是天气的影响和破坏可能触发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这种影响将使大量的水和盐进入大气层, 扰乱冰层形成、耗尽臭氧层、引起表面酸化, 并增加地球的反照率.
其他灭绝事件原因
在上新世末期可能有几种因素严重影响上新世当时全球洋流系统并导致当时大量海洋生物灭绝: 巴拿马海峡的关闭与其中美洲路桥形成、上新世末期冰河期导致全球气温冷却扩散成全球性等

显着高于新生代的任何其他时期: 数值比中新世高2.2倍, 比更新世高60%, 是三倍
高于新生代平均水平(n = 11,241个全球事件). 方框显示了中心50%的后可信区间, 误差线指示
95%的可信区间. b, 上新世大型动物的比例灭绝. 与沿海环境有关的物种(严格来说是沿海, 沿海地区, 陆地或沿海-海洋)占大型动物区系的86%. 严格的海洋物种代表了大型动物区系的其余14%.
该图片来自于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160879_The_Pliocene_marine_megafauna_extinction_and_its_impact_on_functional_diversity

a, b, 使用主坐标分析的前四个轴(A1-A4)和经验数据(不考虑样本量的差异)绘制的功能空间。彩色虚线表示凸包,点表示功能实体(FE): 上新世= 49 FE; 最新世= 46 FEs. 实心圆点表示发生变化的FE(已消失或起源的那些), 而空心圆点表示未发生变化的FE(获胜者). 注意, 由于多个属可以占据单个FE, 因此属的丢失或获得并不一定导致FE的丢失或获得. FE代码可在补充表5中找到. 有关分类标准水平之间差异的详细信息, 请参见"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和功能分类单位". a, 上新世空间, 显示了灭绝的FE及其分类学联系. 深蓝色= FE 25, 一属(锐鲨属/Carcharocles, 鼠鲨目/Lamniformes); 浅蓝色= FE 36, 一种物种属(副耳齿鲨属/Parotodus, 鼠鲨目/Lamniformes);红色= FE 27,俩种物种属(鲸兽属/Cetotherium和倭鲸属/Nannocetus, 须鲸小目/Mysticeti); 绿色= FE 49, 一种物种属(黄昏鲸属明日种/Herpetocetus morrow, 须鲸小目/Mysticeti);浅灰色= FE 50, 一种物种属(倭塞壬兽属/Nanosiren, 塞壬目Sirenia); 黄色= FE 52, 一种物种属(海懒属/Thalassocnus, 异关节超目/Xenarthra); 深灰色= FE 46,一种物种属(Psephophorus, 龟鳖目/Testudines). b, 显示新的有限元及其分类学隶属关系的更新世空间。粉色= FE 47, 一种物种属(象海豹属/Mirounga,鳍脚类/Pinnipedia); 绿色= FE 13, 一种物种属(虎鲸/Orcinus orca, 齿鲸小目/Odontoceti); 蓝色= FE 31, 一种物种属(Proterozetes, 鳍脚类/Pinnipedia); 红色= FE 3, 一种物种属(熊属/Ursus, 肉食目/Carnivora). c、d,灭绝事件后生物分类丰富度(属数)的损失. c, 原始属损失(不包括起源于更新世的新属). d, 净属损失(包括起源于更新世的新属). e、f, 功能丰富度(功能空间量32)的损失和转移. 垂直线是由重新采样的数据的1,000个排列产生的误差线(请参见方法). e, 原始功能丰富性. f, 网络功能丰富.
该图片来自于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160879_The_Pliocene_marine_megafauna_extinction_and_its_impact_on_functional_diversity

该图片来自于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160879_The_Pliocene_marine_megafauna_extinction_and_its_impact_on_functional_diversity

体温调节解释属对上新世大型动物灭绝的敏感性. a, 分层分区输出基于通用线性模型, 显示了解释的偏差在可归因于每个特征的灭绝概率中所占的比例. 在完整模型中, 特征集体解释了灭绝概率偏差的20%. b, 温度调节类别中的消光概率. 垂直线表示误差线, 星号表示根据Tukey测试与其他两个类别相比的统计显着性.
该图片来自于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160879_The_Pliocene_marine_megafauna_extinction_and_its_impact_on_functional_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