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Vladimir Burmeister)版本《天鹅湖》(Swan Lake)
中文名称:天鹅湖
英文名称: Swan Lake
作曲: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
原编导: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列夫·伊万诺夫(Lev Ivanov)
版本: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Vladimir Burmeister)
编导 :帕特里斯·巴尔(Patrice Bart)
布景和服装:毛利臣男(Tomio Mohri)
演 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演 奏:法国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
指 挥:若纳唐·达廷顿
小提琴独奏:埃尔韦·勒·弗洛克
主演:玛丽·克洛德·彼得拉加拉(Marie-Claude Pietragalla)和帕特里克·迪蓬(Patrick Dupond)
录像时间:1992年7月18日
录像地点:巴黎巴士底歌剧院
1).舞蹈结构
第1幕(Act I)
1.场景Scena
2.圆舞曲Waltz
3.场景Scena
4.三人舞Pas de trois
5.祝酒舞Courtiers’ dance
6.齐格弗里德独舞Sigfried’s solo
第2幕(Act II)
7.场景Scena
8.奥杰塔上场Entrance of Odette
9.天鹅们上场Entrance of Swans
10.双人舞Pas de deux
11.大天鹅舞Cynets’ dance
12.小天鹅舞Big Swans’ dance
13.齐格弗里德独舞Sigfried’s solo
14.奥杰塔独舞Odette’s solo
15.结尾部舞Coda
第3幕(Act III)
16.场景Scena
17.客人到来Arrival of guests
18.匈牙利舞(恰尔达什舞)Hungarian dance(Czardas)
19.西班牙舞Spanish dance
20.那不勒斯舞Neapolitan dance
21.玛祖卡舞Mazurka
22.介绍公主Presentation of Princesses
23.场景Scena
24.黑天鹅舞双人舞Black Swan pas de deux
25.齐格弗里德独舞Sigfried’s solo
26.奥吉莉娅独舞Odile’s solo
27.罗特巴特独舞Rothart’s solo
28.结尾部舞Coda
第4幕(Act IV)
29.场景Scena
30.天鹅们上场Entrance of Swans
31.双人舞Pas de deux
32.终场Finale
2).赏析
在五彩斑斓的世界舞蹈史上,巴黎和芭蕾结下的不解之缘已长达400多年之久,五大时期中,“早期”和“浪漫”这两大历史时期都曾在这里发生,而“现代”这个崭新的时期,也曾在这里起步;1581年,“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诞生于此;1661年,“第一座正规的芭蕾舞校”——皇家舞蹈学院崛起于此;1700年,芭蕾手脚延续至今的五个位置、全部的芭蕾动作术语,以及整套的芭蕾审美理想均固定于此;近200年来,芭蕾宝库中“浪漫”和“现代”时期的经典代表作——《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丽娅》、《希尔维娅》、《仙女们》、《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均诞生于此;300年来,贵族气十足的法语依然是典型的贵族艺术——芭蕾的世界语;而巴黎歌剧院作为皇家舞蹈学院以及随后的附属芭蕾舞团的驻扎地,则见证了这一切历史的辉煌。
经过多次搬迁,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最终在1875年落户于这座根据设计家名字命名的、金碧辉煌、贵族气派的艺术圣殿——“加尼叶”宫。100多年来,以它为核心的“歌剧院广场”不仅形成了西方芭蕾的半壁江山,而且成了法国乃至各国芭蕾观众的朝圣之地。
我们今天要为诸位观众奉献的这部巨型版本的《天鹅湖》,是在1990年在巴黎新开张的巴士底歌剧院上演的。这座巴黎文化艺术的又一奇观同古典主义浓重的加尼叶宫这座老歌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气势恢弘的同时,充满了现代的简约精神。说到巴士底这个名字,观众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这里曾经是那座臭名远扬的巴士底监狱,可现在,却成了广大民众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的胜地。
今天您所欣赏的是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现任芭蕾大师帕特里斯·巴尔,根据布尔梅斯特1960年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量身编排的。在这一版里,布尔梅斯特有意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节拍放慢,以便让舞蹈和音乐的交融更显饱和。帕特里斯·巴尔根据巴士底新歌剧院的超大舞台复排,1992年7月18日演出时加以录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最大特色,是首次将第二幕天鹅群的数量,由原版的4×6=24只,居然增加到了4×8=32只,原因至少有二:一来是充分利用巴士底新歌剧院舞台的庞大空间,以便不被它所吞没;二来则是借此机会,充分展示该团庞大而整齐的舞者阵容。因此,非常有趣的是,我们能够看到群鹅出场时,她们的步伐明显地加快了许多,否则便无法在原有的乐句中全部按时登场。即使多年的今天来看,这个法国版本的《天鹅湖》从演员的水平和数量,由日本舞台空间艺术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毛利臣男设计服装的考究以及布景的豪华程度,都可谓是有史以来最震撼的芭蕾演出。
彼得拉加拉在表演这部《天鹅湖》时,年方29岁,对于芭蕾女明星而言,可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全盛佳期;演出中,她充分发挥了自身极其优越的先天条件,使得第二幕中的《白天鹅双人舞》如泣如诉,优雅动人,第三幕中的《黑天鹅》技术强悍、火辣燎人,充分展示出她在感情抒发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巨大可塑性。
迪蓬主演这部《天鹅湖》时恰好33岁,对于一位男明星来说,可谓最佳时段,英俊潇洒、技艺俱佳的同时,经验丰富,台风稳健,尤其是他的大跳像离弦之箭,充满了激情的张力,而他的表演则细腻传情,令人感到角色的心动过速。
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版本《天鹅湖》(1953年)
1953年,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据他的母亲说,他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堂兄的孙子)和彼得•安德列耶维奇•古雪夫为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编导。这个版本上有着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这个版本是由该团的编导大师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1904-1971)创作的。布尔梅斯特曾就学于莫斯科卢纳查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师从于著名编导涅米罗维奇•丹钦科(Nemirovich-Danchenko),1930年加盟莫斯科艺术芭蕾舞团,并迅速成为该团名气最大的表演家和编导。该团加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莫斯科音乐学术剧院(Stanislavski and Nemirovich-Danchenko Moscow Academic Music Theater)时,他开始出任其团长和芭蕾大师要职,直到1971年逝世为止。因为有了他,才使得莫斯科这个号称芭蕾之都的城市有了第二个完全按照俄罗斯人的方式跳芭蕾的芭蕾舞团-音乐剧院芭蕾舞团。作为舞者,他最擅长性格强悍的角色,而非王子型的角色;作为编导,他在40年间先后创作了1部交响芭蕾和10部芭蕾舞剧,其中最具世界影响的当数1953年他依据佩蒂帕/伊万诺夫1895年的这个版本进行了重新创作,布景和服装由弗拉基米尔·阿列夫耶夫(Vladimir Arefyev)设计,第二幕彼得•古谢夫根据列夫•伊万诺夫的编舞重新修订,发展了费奥多尔•洛普霍夫的想法。在这个版本中,他不仅采用了柴科夫斯基1877年音乐本来的顺序,他增加了一个序幕(美丽的公主奥杰塔正在湖边的山岗上采摘鲜花,惊动了魔王罗特巴尔特,他现出怪鸟本相,将公主变成了天鹅。同时,强调了故事的心理方面,同时保留佩蒂帕/伊凡诺夫“白色芭蕾”部分,布尔梅斯特的版本则注重营造神幻意境,他用华丽的服装和舞台布景孵化出一只艳冠群鹅的“天鹅王后”。
在第三幕中,编舞家将一系列性格舞解释为是对王子的一系列诱惑,每一个舞蹈都展示了阴险的奥吉莉娅和她的世界的另一面。其中对热烈奔放的西班牙舞蹈元素的使用,对俄罗斯的古典芭蕾至今仍有强烈影响。
布尔梅斯特版本的音乐“复古”也让这版《天鹅湖》拥有很多特殊的地方。包括在其他版本中颇为流行的“黑天鹅大双人舞”中慢舞部分的音乐,布尔梅斯特将其还原为一幕中的“双人舞”;第三幕的“黑天鹅大双人舞”慢舞与男子炫示部舞则采用通常所说的“ 柴科夫斯基双人舞”中慢舞与男子炫示部舞部分的音乐,而“大双人舞”的结尾部舞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此外通常来说一幕王子朋友们的“大三人舞”被改编为“四人舞”。有意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节拍放慢,以便让舞蹈和音乐的交融更显饱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的影响,在布尔梅斯特版里,王子勇敢地和罗特巴尔特搏斗,王子终于战胜了罗特巴尔特,魔法解除,白天鹅恢复原来的人型,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且在王子与白天鹅同魔鬼殊死搏斗的场面中,使用了铺天盖地的蓝色绸缎作为波涛汹涌的湖水,造成罕见的舞台奇观令人难忘,升华了善定胜恶的主题。
尽管在1895年的版本中,只是描绘了这对恋人在最后的高潮中重聚的画面,但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芭蕾大团圆的结局。另一个变化是齐格弗里德的朋友本诺的删除(这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以及在第三幕在罗巴特的魔术表演中穿插神奇的民间舞蹈“娱乐性插舞”,当时的罗特巴尔特是音乐厅艺术家。
此外,这个版本最突出的特点是秉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授并倡导的现实主义的"戏剧真实"原则,更注重艺术技巧编排的合理性,每一动作都不是为了刻意的炫技而与剧情无关,因此,使得整部戏剧结构严谨、情节生动、富有极强的戏剧感染力。布尔梅斯特编排的《天鹅湖》便能让人充分领略到这位色彩大师为人们调制出的绚烂动人的舞蹈画面。也正因如此,1958年该版本在西方巡演,在巴黎首演时曾造成极大轰动,演出的巨大成功竟使得巴黎歌剧院决定排演布尔梅斯特版本的《天鹅湖》,布尔梅斯特并于1960年应邀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复排上演,是当时冷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而引起全世界艺术界乃至政治界的高度关注。后来又成为斯卡拉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在布尔梅斯特版本首演50周年纪念日时,2003年,出版了由塔蒂亚娜•切尔诺布罗夫纳(Tatiana Chernobrovkina)和(德米特里•扎巴布林Dmitry Zababurin)主演并拍成DVD。
1992年7月18日,由帕特里斯•巴尔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根据布尔梅斯特版复排,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上演,由毛利臣男(Tomio Mohri)设计布景和服装;玛丽•克洛德•彼得拉加拉(Marie-Claude Pietragalla)和帕特里克•迪蓬(Patrick Dupond)主演。
与此同时,米兰斯卡拉芭蕾舞团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版《天鹅湖》,直至2017年由其它版本将其替代。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年4月14日,在斯卡拉剧院(Scala Theater)上演由斯维特拉娜•扎哈洛娃(Svetlana Zakharova)饰演奥吉塔/奥吉莉娅,罗伯特•博莱(Roberto Bolle)饰演齐格弗里德,安东尼•苏泰拉(Antonino Sutera)饰演小丑;詹尼•吉斯莱尼(Gianni Ghisleni)饰演罗特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