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辛弃疾词两首

2023-04-20 09:33 作者:ily193442323093  | 我要投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从课题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课题内容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著名词人的作品,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学习鉴赏词的方法。 本课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重要代表词作,两首词分别是他在35岁和66岁所作。因他回归南宋后以南宋为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一心渴望抗金御敌,北伐抗金,力图收复失地。但是南宋统治者始终对他采取排挤、猜忌、歧视的态度,一直没有重用他,所以两首词虽然是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创作,但是词人那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因报国无门而生的苦闷悲愤之情没有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本堂课着重于分析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共同点,以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相同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苦闷悲愤情感贯穿课堂始终。 二、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大程度的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在大多数的学生的观念中,课内的诗词只要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因而很难进入鉴赏的情景。不过,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的可塑性也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会让他们对诗词有不一样的看法。另外,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凝练含蓄的表述内容表达情感,这一点是这一阶段学生难以把握的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了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词风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与揣摩典故,理解词人因爱国而生的壮志难酬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分析典故,把握用典深意,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 ①“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②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并背诵。因为诵读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幻灯播放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引导学生列举爱国报国英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 蒙人铁骑南下时,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用兵如神,远征大漠,击溃了匈奴”的霍去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 设计意图:用饱含爱国豪情的歌曲以及众多的典型爱国报国英雄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怀,为本课营造氛围,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积累和归纳写作素材。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然学生深入文本情景感受文本的风格及感情基调——豪迈悲愤。 3、知人论世,认识作者。 设计意图:用作者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引领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的苦闷悲愤之情怀。 4、研读课文,把握情感 ①提问:踏在南宋国土上,词人用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形容自己,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首词里 面的哪个词。 明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江南游子 提问:那么你觉得这首词里面的江南游子是抒发羁旅之愁,飘零之苦的游子吗?结合你对 辛弃疾的了解,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是。回归南宋后辛弃疾遭受排挤、不被理解、不受重用,没有归属感,是个落 魄的江南游子,归根结底是抒发爱国而壮志难酬苦闷之情。 提问:词中的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词人此时的心情? 明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总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扁悲断肠的落魄江南游子。此时的辛弃疾回归南宋已经12年之久,正值壮年的他,拥有满腔报国豪情,站在赏心亭上,眺望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土地,急欲挥师北上,怎奈腐朽的统治者一直不给他北伐抗敌的机会。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可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流下了壮志难酬的心酸泪水,这是何等的苦闷与悲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词的情感。 ②提问:那么这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之情在时隔31年后是否依旧呢?我们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补充时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第二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研读第二首词: 提问: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 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 明确:孙仲谋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提问:两首词中都是用到的比较明显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以第一首词的典故为例,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用典。 典故作用:A仰慕古人 B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C借古讽今 如何分析用典:知人物→→辨态度→→明意图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人物 态度 意图 许汜→否定(谋取私利)→想要为国效力 刘备→肯定(雄才大略)→志在为国为民 5、合作探究。 ①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例子,自由讨论,然后分析第二首词中的典故。 a、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请学生简单概括典故内容,并找出共同点。 孙权: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建功立业 刘裕:于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功勋卓著 共同点: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b、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哪些词句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 感情:钦佩,仰慕,赞美 词句:千古,英雄,风流,无觅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主张抗金、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既然渴望建功立业,说明壮志未酬); 第一首词的三个典故 (2)、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借古讽今) ②齐读下阕,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抗金壮心未已,想为国出力,但报国壮志难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总结:从21岁起兵抗金,直至67岁抗金不成抑郁而终,从金人占领区到南宋土地,从建康 赏心亭到京口北固亭,时空在变,不变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摇旗呐喊。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苦闷失意的一生。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他将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使他的词有一种独特的沉郁与悲壮。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深入体会用典的表现手法,领会如何分析用典的表现手法 6、带感情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情感。 五、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由于授课容量大,互动多,有的问题较难,我稍显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没有预期的好。课后我深感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因为课堂互动打破了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多元化解读,使我们教师要面对多个人的多视角的解答。这就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包括如何掌握学生回答的时间。如何更好地把他们偏差的思维调整过来等等。有学生的回答势必就要给予相应,快速的点评,总之要随机应变,把握好课堂节奏,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评语应随学生的发言而各不相同,最好是妙语连珠,发挥评语的作用。来源于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辛弃疾词两首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