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的过剩与需求的不足
或许有一个关于现实社会逻辑与未来制度的理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复思考和探索——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差异和其双方的基本逻辑是以怎样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效力的呢?我们是否应该去探索这种尚还只能称之为理想的制度呢?
我个人现阶段的理解尚还处于探索的入口而未进,就像是在脑海中透过渺然的薄雾去窥探一股未知般模糊。而下文也只是我粗浅且不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和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主观看法;我自己的话语就连我自己再重读时也深觉晦涩,但我认为这是最符合我自己所述逻辑的语言组,也仅供各位参考和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

现今的社会依旧没有明确地摆脱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逻辑与思维习惯——即本能地将我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中的属于它们的使用价值(或自然形态)的“公共的量”的属性剔除,而只留下了它们作为价值形态下的“私人占有的量”的属性。由此,我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便只是我们为了交换而进行交换的生产的结果,而不是为了“物尽其用”的生产的结果。后来,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积累“劳动力的积累(或上面所述逻辑的结果的循环的积累)”便同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在价值形态下的“占有”转至进一步的“交换”。
让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譬如一只笔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中,如果其他人未取得我的允许便使用了我所“占有”但没有发挥使用价值(即这支笔并不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笔,那么就会被看作是对我所占有的笔也就是对我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或个人财产)的侵犯,而并非是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这支笔满足了其他社会成员使用它的使用价值的需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需要和继续进行再生产与扩大“劳动力的积累”的目的而生产的;并非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需求而生产的——这一切都以资产阶级保持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为基础。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当然,我们要承认这种需要是不平等的)和继续再生产与扩大生产机关(提升生产力)以便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的目的而生产的,并非是为了满足交换的需求而生产的。
那么这种理论放在现实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再让我们看一看刚才的那支笔吧,在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中,作为劳动产品的笔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为了满足“占有”或“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它不再属于任何人,便也就失去了“私人的”属性,进而成为了“公共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有对于它的使用需要,便都可以使用它——当然,这需要以共产主义(且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有制习惯为基础;在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中,人们的私有制观念已被尽数消灭,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只有我可以使用!”它由私人占有的变成了真正的属于全社会的东西。与此同时,共产主义公有制也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浪费”。什么是占有浪费呢?我们还要再看一看那支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笔在私人占有后便只再属于个人,占有者如果有对于它的使用价值的需要,便使用这支笔,如果不再有对于它的使用价值的需要,那这支笔所剩余的“用来满足需要的量(或剩余的使用价值)”便会因为私人占有而被荒废掉。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其余未占有这支笔的社会成员是无权使用占有者所占有的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这支笔的剩余的用来满足需要的量的。这便论证了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中,劳动产品和生产它的劳动力是怎么样被浪费掉的了。而在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中呢?这支笔用来满足需要的量的使用与否便不再取决于占有而是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它的需要。在一个人使用了这支笔的用来满足需要的量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之后,这支笔的剩余的用来满足需要的量便会交给下一个需要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成员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这支笔的作用便被最大的发挥了,它的用来满足需要的量也被充分的使用了,而劳动力的浪费在这种制度中也被消灭了。以此我们可以预见人类生产力急速飞跃的年代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情况下出现,因为其制度本身对于生产的需求和其底层逻辑就造成了极大的生产力浪费,更何谈人类生产的大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