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偶然性的知识本源

2023-07-07 23:22 作者:棒棒_boutaro  | 我要投稿

人能像掌握语种一样掌握多重的技能。由于我们心中树立着由社会建构的对“技能”的认识,或许有人从未想过去想我们是如何掌握一切的知识的。一些人们将自己与古时候的人联系起来,但果断地跳过历史的发展,“过去的人没有电用,是怎么生活的啊?”。 知识,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当置于“结晶”来形容时,也是不知不觉将其置为一种客体。人们将科学、时间、艺术等置在话语中的时候运用了同一种方法,“它,乃是...(一种物)”,有时只是在语言上借物来形容罢了,就像“我必须将艺术学置起,以便和不是它的东西定义起差异来形容它”,而有时候,人们在拿一些被经常借物来形容的东西作为被借物去形容了某些东西,即比如,“结晶,听上去让人想到玻璃。”,换成艺术,人们常说“xx,是一门艺术。”,就像“艺术就是爆炸”。但对于艺术、哲学、知识、等等,人们总在试图将它定为一个实体的过程中失败,在这里“艺术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实体)?”的问题就同在主体间性中排斥开来的知识一样,你面前的人或动物,“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一种实体)”。 在此,首先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主观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一种是前者的信息化,这些信息总以实体存在,作为记忆的存在或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在,这些信息载体是客体,而记忆是又回到了主观经验中的知识。主观经验知识我认为有一种源头,它是人类拥有“掌握”的力量的起源,它就像技能一样,就像一种形成能够用于交流的语言,而不是本体作为信息知识的信息化的记忆,就好比当前的时代中掌握者和做题家的区别。做题家和掌握者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是的,这正是由于信息知识和主观经验知识对于人类主体的活动来说的意义导致的,只是当代社会的规训机构将信息知识作为一种等级编码,这也是因为主观经验知识的绝对鸿沟。将人作为由资本采购的生产用具,需要一种作为同理于国家机器的机器来维持交易,人们保护着怀疑他人是否真正有知识的不安,甚至在确认事实之后还要按大规则走。所以学历也是结构性暴力的一部分。 不过,主观经验知识则并不是结构性的压迫,而是垄断。这一垄断恰恰就来源于前面的那个机器,那个将人们生产为做题家的机器,垄断就来源于它建构的秩序。就像弱者通过压迫强者来假装强者,这样的社会是弱者统治的社会,弱者无法分辨真正的强弱者,以为强者地臣服于其他的弱者,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将信息化的知识客体缝合在树状的权威的知识树上,社会建构了很多能够代表主体在这一知识树上的位置的符号,比如学历、职业名称、各种各样的再信息化的描述等。在职业名称这里形成了“xx家”为高等的共同认识,可怜的是人们又专门通过将“做题家”放在有高等印象的职业名称符号上面,来将做题家僭越到其他做题家化的人们之上。人们仍然对判断足以被赋予高评价的人赋予的称谓有着需要,哲学家、艺术家、作家、无限种学家,往往通常被更多的人所能够有直观但粗暴的理解的那些词汇最拥有着能够被产生崇拜效应的潜力,比如说,将哲学刻板印象理解为一种古希腊时期一伙人净扯皮的景象的人群之下,人们并不知道哲学家是什么,同样也对艺术有着试图将其置为一种实体用于理解但无限失败的、哽咽的对词汇反应。然而换做具体的某个学的学家,人们就要哽咽了,因为实在太具体,并且那是超出知识范围的东西。人完全没有必要知晓世界上所有的学科名称、职业名称,这段主要是阐述那些象征知识主体的象征是如何形成树状的。 现在我们回到两种知识上去,一种是主观经验的知识,一种是客体化的信息知识。前者是一种掌握了的,后者是一种放置着的。就好比神经可以传达信号过去的身体部件,它有自由性的运用空间,它是某一种工具;后者是一种放置在神经传导之外的独立存在。 主观经验知识有其偶然性。比如,一个人“偶然”发现一条河,周围一片的土地适合耕种,河流、新的耕地具有被发现的必然性,根植潜在人类寻找耕地的欲望中。但人在从来没有盼望找到耕地时,对河流偶然的发现不会联系到对土地的发现,同时在人未有地可耕的概念时,发现河流的人身上又有发现地可耕的潜在性。人又是如何将河流和地可耕联系在一起的呢?在地可耕被发现后,人类对耕地的欲望才被生产出来,此时的片刻,人们对于耕地的寻找便转变为主动性的了。人将主观经验知识变成信息化的知识,再通过交流中介传递给另一个主体成为主观经验知识。人在使用工具时,人类将使用起工具,人在发现“地可耕”之概念时,人类将去探索“何地可耕?”,艺术的发展也是类似的原因。 主观经验知识就是技能,一种已掌握的能力,随着能力被总结为一种用于理解的过程,它成为信息化的知识;所以信息化的知识不存在偶然性,是人文。虽然信息化的知识脱离主观存在,且能够即使寄生在主体之内也并不成为他的主观知识,相当于工具不被使用、不被理解它有何用,但信息化的知识只要在主体之内,就仍然有潜在的被理解的可能性,又是偶然地对必然的发现。信息随着运动成为人发现新知识的潜在条件,人的意识和客观世界均是偶然性客体因素本身。 偶然性的知识本源就是人第一次发现耕种,同时,人又在这一知识本源的根基之上进行了主动的探索,而主动的探索就变成了创造性的、主导的活动。在这里的主动活动的人恰恰并不是一种文明人,而是从偶然性激发了欲望的原始人。在《2001太空漫游》中,人猿偶然地发现了“工具”,随后这一主观经验被传播开来,使用工具的人猿将未使用的人打退。在事实角度上,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技能掌握的能力,人类则是在形成文明的社会下,也仍然未失去基于原始的偶然而去主动地发现的欲望的生产机制。不过,库布里克暗喻结尾木星相关的星际外的存在进行了刻意的引导,这是非事实意义上的,因为关键的不是第一个发现,而是基于发现进行主动创造的欲望。 到此先告一段落。

如有错误,我没时间

偶然性的知识本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