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考申论副省卷 答案

第一题:
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答案:
1、不文明行为屡现。倡导全民阅读。2、图书馆少,读书人少。增设图书馆,共享大学图书馆。3、文明缺失。加强自身文明修养,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做好表率。4、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现象频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制礼仪教材。5、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开设孝道课程,列入公选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6、文化艺术发展创新不足。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孩子音乐和美术基础知识。

第二题:
“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答案:
这句话批评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过度重视技术改革:违背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学生一味适应社会,忘却了主流价值。2、而教育的灵魂在于:①让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②遵循中庸、可能、适当的原则;③目的在于丰富内心,摆脱现实奴役。为此,教育应走向新常态,摒弃浮躁与功利,回归教育规律与灵魂,促进全面发展。
提示:
阐释型分析题,可以“分层分析”,一是理解“技术层面走太快”,二是理解“教育灵魂”指什么,最后加上“小尾巴”,指出未来的教育应走向新常态。

第三题:
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20分)
要求:(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3)不超过400字。
导言
我馆近期正在举办艺术家黎明先生的作品展,展品包含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巨幅综合材料系列作品、水磨实验作品《捉影》系列等,敬请光临品鉴。
在创作宗旨方面,黎明先生以“中国精神”作为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传递大国意识。
在作品材质方面,黎明先生善用布面、牛皮卡纸、水磨、长城风化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黏剂等不同艺术材质,构成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
在艺术追求方面,一方面追求艺术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共振,以中国精神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另一方面其作品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包孕良知、人性和无尽情怀,肩负起中国文化责任担当,展现东方文化精神。此外,通过对西方文明的质疑、对自身文化立场的反省,以及指正西方存在主义的无端无助,展现天人合一的中国精神内核。
提示:
1、审题
公文题,本质是一道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从“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三个大层面去概括。
2、摒除事例
材料列举了黎明先生的多个作品,以作品为例,来表达观点。当我们把具体的作品看做“事例”,这些事例所展现的“观点”便是我们需要写在答案中的要点了,如此去梳理材料,会非常的快速。
例如,段3中提到《捉影》系列作品,除开对作品的细致描述,发现可抄写的观点就是“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包孕的是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中国文化责任担当”“东方文化精神”。
3、材料逻辑
段1主要告诉我们“创作宗旨”,即“中国精神”“大国意识”。
段2提到“黎明不同于其他……艺术家”,是不是更加有追求?
段3提到“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是不是也是追求?
段4提到批判与自我的反省,并展现中国精神内核,定是更高层面的追求。
因此,整个材料可以分为2个大的层面:创作宗旨、艺术追求。至于“作品材质”,一个小点,从段2中摘取一句话就可以点到了。

第四题:
某区一所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该区文明办的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对象明确,切合题意;(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不超过500字。
答案:
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国民素养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其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先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素质养成,首先要学会道谢。“温柔对待世界,也将被世界温柔以待”。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家人亲友和陌生人,微笑对待他人,时刻记得使用礼貌用语,感恩帮助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践行传统文化精髓,修身养性,以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督促家人亲友做文明表率,传播正能量。
素质养成,还要学会应对致谢。老师在面对孩子的问候与需要时,给予温暖的回应、亲切的目光、如沐春风的微笑都会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互动”。当发现孩子礼貌言行遇冷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明情况,纾解心中的委屈与郁闷,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
注意言行礼貌,不断提升素养,真诚表达感激,不仅可以让别人愉快,也能使自身愉悦,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一定会更加风清气正。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提示:
1、审题
公文题,可以看做是披着公文外衣的对策题,更加细致一些来划分,是“启示类对策题”,从材料的事例中,找到如何引导孩子和老师的正确做法。
2、思维延伸
此题,可以改写为一道“倡议书”,发送到各个学校。

第五题:
“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以规则意识成就“大国范儿”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原指一个人不懂礼数,就无法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同样,从国家层面来看,“不学礼”,亦“无以立”,在国外,中国游客不文明举止引起争议不断;在国内,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大打出手行为时有曝光……这都反映出我国国民素质亟待提升。要想提高国民素质,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唯有心中有规矩,行为方能定方圆,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树立起“大国范儿”。
规则意识可以培育与“大国范儿”相匹配的国民素质。国家形象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是由每一位国民传递出去的,因此,要想在国际社会树立大国形象,就要求每一位国民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公民素质,这是崛起的大国对公民提出的内在要求。而树立规则意识便是提升公民意识自觉和民族素质的必经途径,强烈的规则意识可以让公民更加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大国形象相称,展现大国风采。
规则意识还可以厚植民族复兴大业的底蕴。如今,中国GDP位居全球第二,高铁的发展让日行千里成为现实,载人航天器和载人潜水器的研发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真……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仅仅是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强盛吗?答案是否定的,邓小平同志早年就强调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意为,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民素质是更深远、更长久的保障,因此,唯有从规则意识入手提升国民素质,才能厚植民族复兴的根基。
要提升规则意识,可以宣传教育来沁润心田。柏拉图曾说过:“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这种转向,就是让心灵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通过正向的教育,人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文明素质,将“规则”的种子埋入心中。这种正向的教育,可以集中在课堂上,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国学精华,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还可以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利用黄金时段进行公益宣传,提升国民素质。
要提升规则意识,可用法律法规来划出红线。“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而规则意识的树立,国民素质的提升亦需要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新旅游法的颁布,让旅游者必须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否则,便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这一实际行动,为社会其他领域公民规则意识的树立,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通过深入持久、春风化雨般的宣传教育和扎实有效的法治实践,定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让我们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大国范儿。
提示:
1、审题
语句理解类大作文,回到这句话所在的材料3,特别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看看此句话前后文是如何给我做的解释。
2、材料3
材料对“不学礼,无以立”进行了解释,表层意思是:一个人不懂礼貌、规矩,就难以立身处世。
材料又说了“做更宽泛的理解”:立规矩,还关系到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弘扬和民族复兴。
题干中要求“见解深刻”,显然我们要采纳更深层次的理解——树立规则意识。
3、材料1
做完小题后,还剩余一则材料1,需要用到大作文中。材料1告诉我们:要树立大国意识和大国形象,必须提升国民素质。
将材料1与材料3结合,可确定这篇大作文的立意——以规则意识成就“大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