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司令”和他的攻坚团队
“据隧道作业工人反映,型钢连接板的孔位最大误差达3-4毫米,不便于安装。大家说一说怎么改进好?”近日,在中铁五局华南公司临康广项目的创新工作室,坐在正中的“马司令”首先发言。
“给型钢冲孔工装加装胎模具就能解决这一个问题。”劳务工人郑彦峰说。
“我觉得根据不同孔距各加工两块定位钢板就可以了。”劳务工人郑伟齐发言。
“照你所说,仅加装两块定位钢板,要么在左右,要么在上下。在钻孔过程中,还是要发生偏移。”郑彦峰习惯性地掏出兜里的石笔,在会议桌上开始画草图,并用手不断地比划。
“这样做没有一两个月,做不成。精准度也不一定就能控制好。”工友徐先国说。
“瞎说。”郑彦峰倏地一下站起来,脸又急红了......“马司令”和他的攻坚班组就是这样一个团队。此刻,他们正在为改进型钢冲孔的精准度展开讨论。像这一种讨论甚至争论几乎每一个星期都会发生,还会持续几天。
马龙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方案
“马司令”即马龙,司令是团队给他的别称。出生1988年,毕业于河南商丘师范学院,2010年,来到了中铁五局,和工人们打起了交道。当他看到一个个构件和装置在他们制作下成型并提高数倍功效的时候,惊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原来,他们是这般了不起的人!而构件加工,设备改进光凭惊讶和敬佩是做不出来的。没有相关知识,他就向技术师傅学习。2013年任工地加工场场长。由于所处施工现场,加工品种的多样性导致所遇问题、难题层出不穷,提高功效和产品质量或安全系数成了当务之急。
“这样下去,不行。我认为,大家该多动动脑筋来改进改进我们的加工设备。”马龙提议。
“干那玩意儿,身上的肉都要掉两斤。”劳务班长蒋建国曾这样说。
“打工不是使蛮力。花点心思,使点巧力,会怎么样?”包括蒋建国在内7、8个工人吃惊地看着马龙,仿佛给混沌的心理凿开了一道口子,眼神里透着向往。
“人活着是不是该论点价值?”他补充。
那天晚上,他路过车间发现蒋建国、郑彦峰、徐先国、郑伟齐等人蹲在地上几个脑袋凑在一块儿。他正欲上前,蒋建国站起来朝他走来,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工件草图......
马龙和工人做锁角铆管切割测试
那一年,蒋建国45岁。他向马龙请教,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并在网上查询资料解决设备改进中的难题。
“焊接大型钢筋笼太费事了,不但要动用吊车,还要几个人帮忙。”焊工徐先国说。
“咱们要做一台能自动翻动的简易工装,让一个人就可以焊接完成。”郑伟齐提议。
“要有轮子,方便人移动的。”郑彦峰说。
“人推动还是费劲。加装一个电机马达,还能控制速度和方向。”蒋建国补充。
“需要多大功率的电机?”马龙问。蒋建国一脸茫然。
第二天,马龙看见蒋建国下班后猫在宿舍里对着电脑记笔记......一年以后,他拿到了电工证。
从焊接钢筋笼滚轮工装、自动轨道运输车、直墙小模板拼装工装、钢构件除锈机到小导管切割工装等,从他们团队里诞生了一大批实用、创新型装置。前不久,他所带领的中铁五局临康广项目钢筋加工场获得业主、参建单位10多家的观摩学习及50万元的经济奖励。
马龙和工人在车间做搅拌机孔距定位工装调试
“凡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费时费力,不利于安全生产的,一定要制作出一种简单便于操作的工装来降低功耗,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安全生产系数,并多次优化,力求完美。”蒋建国信心十足地说。
“以前,觉得‘勇于跨越,追求卓越’高大上,是设计师、工程师才能办的事。现在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做到。”言语间,马龙一脸自豪。
半个月后的一天傍晚,郑彦峰兴冲冲地跑来推开创新工作室的门,手舞足蹈地说:“马总,不,马司令。你去看看,型钢冲孔定位胎模具做出来了。误差可控制在1毫米以内。”
“哦?”马龙放下正在学习中的PLC编程站起来正准备朝外走,一下子又想起来什么别的,即刻把脸拉下来:“给你们说过多少回了,不能喊马司令。”
“知道了。”郑彦峰嬉皮笑脸地朝他眨眨眼,两人一前一后向着车间快步走去。
供稿:中铁五局 何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