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高165厘米,而体重仅有24.8公斤,竟是一种失控的精神性疾病
她身高165厘米,而体重仅有24.8公斤。
在ICU里,15岁女孩小玲(化名)经过20多天的抢救,依然没能唤醒。
今天,这一事件引发关注。
而小玲得的是一种自己完全失控的精神性疾病: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使体重明显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所导致身体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且有着较高的死亡率。
神经性厌食是“谁”惹的祸?
主要原因是由于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和压力,有些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较为关注自己的身材和体重,会觉得自己胖,进而产生控制自己体重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力特别坚定的人”会和自己的体重死磕,但是尽管他们的体重已经减轻很多,他们仍是觉得自己胖,进而继续选择节食和运动的方式控制自己的体重。
还有,在当今的审美语境下,许多人都在竞相争当“纸片人”,把“节食变瘦”“对自己狠”,与“积极向上”和“有毅力”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价值导向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错误地认为,“胖”是“不对”的,是“不自律”的表现,只有“瘦”才是“美”,只有追求更低的体重,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认知错误非常危险,很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就在前几天,#女装越做越小是在制造身材焦虑吗#这一话题还引发讨论。
有网友吐槽,自己买了件XL的上衣,店家推荐给115—130斤的人穿的。但是到货后却大吃一惊:与自己其他同尺码的衣服一比小了近一半,简直就是童装。
还有网友称有些网店女装甚至连L码都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装尺码越做越小,越做越离谱。100斤左右的身材甚至被建议去挑“大码微胖”的衣服。
在畸形审美的要求下,甚至有人因为怎么都穿不上那件衣服,无法成为 BM女孩,而对自己产生极度怀疑,所以,不少人便会选择「宁可饿死,也要瘦死」这样极端的减肥法,直到患上厌食症……
刻意控制体重,要及时识别神经性厌食症
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认识里,体重和体型是自尊的重要甚至唯一来源。
首先从行为上,患者通过刻意的限制进食、过度运动、通过泻药和呕吐来避免体重增加,反复检查身体各部分尺寸,无休止的称体重等。
其次从精神心理上看,这类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存在歪曲的认知,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太胖,这种对体重的病态恐惧,伴随着强烈的焦虑,从而进一步回避进食。
不仅如此,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还存在许多的伴随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情绪不稳、易激惹等精神症状,另外由于极端的限制进食,营养不良,还引发了各个器官的损害,皮肤瘀斑、毛发干枯、缺少光泽,腹部疼痛、胃胀、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女性会有子宫萎缩、闭经、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低血压、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水电解质紊乱、低钾等躯体症状群。
神经性厌食典型表现
1.行为特征:刻意减少饮食摄入量和增加消耗,表现为限制饮食,包括对食物总量和食物种类的限制,常尝试精确计算热量,回避高热量的“发胖”食物;过度运动;催吐;导泻;滥用药物,包括利尿剂、食欲抑制剂、各种减肥药等。
2.心理特征 :“迷恋”低体重,抗拒体重增加,拒绝维持健康体重。很多患者存在体像障碍,对自身体形的感知异常,如明明已经很消瘦了,仍觉得自己很胖。同时可能伴随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 显著的低体重,外表消瘦、虚弱、苍白、毛发稀疏。
预防神经性厌食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失去健康,任何“美”或“不美”都没有意义。
首先要倡导正确的审美观。体型并不是决定个人“美”“丑”的唯一标准,更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爱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与坚持,才能让“美”更闪耀。
同时,我们要营造安全的氛围,不把自己的理想与需求强加给女性,不过度地评价与控制她们,给予她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帮助她们发展出适应生存的责任感与担当。
如果身边有人得了神经性厌食症,请不要给她们做胖或不胖的评价,只肯定她们的价值;请告诉她们,你对她们的关爱与体重无关;同时还请提醒她们寻求专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