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驿路梨花

2023-06-27 15:50 作者:隐形守护者官芳  | 我要投稿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呵! 起伏的苍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像大海的波涛你推我挤,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迷茫的薄暮中了。   这么陡峭的高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了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看着黄昏阴沉地张开那黑绒似的口袋,把夕阳的金色余晖一点点收起,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若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莽野深山中露宿;何况人已经很疲累了,我只觉得两条腿又酸又木,好像要从身体上断开一样……   我的同伴老余是在边地生活过多年的人,走山路比我有经验,有劲。他在前边走着、走着,高兴地叫了起来:“看,梨花!”   眼前一片白茫茫,白色的梨花像飞扬的雪片一样撒满枝头,好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呵!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把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 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 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呵!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啊?”我们又傻了眼。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有一队解放军护送一队马帮从这里过,只好在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把他们淋得真够受了。他们想,这条路这么长,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刚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大军同志,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大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就利用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嫁到山那边去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呵!我才明白了! 这天早上,我们和这些哈尼小姑娘一起,把修理茅屋的事做得很认真。我们都感到这不仅仅是修葺一座小茅屋,而是在建设一座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厦。   我们望着这不平凡的小茅屋,这群充满了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以及那洁白的梨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一位诗人美丽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华主席领导的今天,毛泽东思想代代相传,就像这驿道上的梨花一样,一茬接一茬,来得多么茂盛,美丽呵! 1977年5月·昆明   (原载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驿路梨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