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自用)
一些复习遗漏的时间
清政府(1840-1911)→南京临时政府(1912)→
北洋军阀(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1883中法战争

正文
第一部分


太平天国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思想组织准备: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拜上帝教,并形成领导集团。
二、兴起过程
(二)政权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土地分配
(2)产品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产品分配
(3)建立以乡官制度为中心的地方基层政权。 组织制度
2.评价
(1)性质: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反对地主剥削的强烈求和获得土地的热切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争斗的思想结晶 。
(3)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体现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4)落后性:固守小农经济,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三、衰败过程
(一)转折: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元气大伤,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
1.原因:领导集团享乐腐败、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尖锐。
2.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二)后期斗争
军事: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 、李秀成指挥军事,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士气重新高涨;
内政: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的改革:
政治上:实行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社会上:开设新式学堂,兴办医院,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
外交上: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等。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超越中国当时的国情,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三)失败:1863年在英、法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进步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3.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地方督抚权力膨胀)。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5.《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局限1.农民阶级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2.造成严重的战争灾难。


洋务运动
(一)原因∶19 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二)措施
1.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性质均属官办,产品由政府直接分配给军队使用,企业内部的管理采用衙门管理的形式,与旧式的官府工作十分相似。
2.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产品投放市场,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5.外交走向近代化:创建总理衙门总揽一切对外事务。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第二部分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世界形势: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
2.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
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避战求和,助长日本野心;
5.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三)结果
中方核心代表:李鸿章
日方核心代表:伊藤博文
割让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 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 日本在华设厂(新阶段
经济侵略方式转变: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四)影响
1.对日本: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本政府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而作准备。改变远东的国际形势的格局。
2.对列强:日本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西方列强,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合德国、法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3.对中国:
(1)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中国的狂潮。
(2)财政危机:加剧了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 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3)经济危机: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华民族的惊醒:
挽救危亡(1)清政府:军事改革自救
(2)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实业救国
(3)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2.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统治腐败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顽、洋)的论战
1.论战的根源:阶级意识、利益的冲突
2.论战的主要内容:三个(变法、民权、西学)要不要
3.论战的核心:民权(君主立宪)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也反映了中学与西学之争,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
4.论战的影响
①传播了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政治思想大启蒙);
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维新思潮的影响
1.直接推动、指导了戊戌变法的开展,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
2.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把民族救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了近代第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促使人们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局限性:不主张正面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有从正面反对整个封建制度;结局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义和团运动



六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一、背景
社会根源:(1)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卖国求荣,《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经济基础:(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基础:(4)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思想基础:(5)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传播,为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6)清末新政“皇族内阁”暴露了其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希望破灭。
(7)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组织基础:(8)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军事基础:(9)多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27日 地点:广州 结果:失败
革命偶然性:(10)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二、过程
(一)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4.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国都:南京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思想原因:国人思想不够解放,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
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北洋军阀





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民初的民主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在民初还不充分具备培育民主政治的土壤。
内忧外患的中国为何要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中国参加一战有何影响?
①国际: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②国内:宣战使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会,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是外交
政策从消极回避转向主动参与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


民族资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


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③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兴办实业的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社会生活新象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进步
社会生活受革命思潮影响,具有政治色彩。


新文化运动
直接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根本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性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地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积极】1.冲击封建守旧势力,推动文化平民化、思想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提出,使其内容比辛亥革命更广泛、深刻。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消极】1.对传统文化存在片面性认识;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倾向。
2.未能发动广普通群众。(主要限于知识分子阶层)


阶段总结

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和中国近代发展的艰难性与长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