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让你听见

较主观,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讨论,有过激言论当然也可以理解。
从题材来说,是比较特殊的。但这问题确实是比较常见和客观存在的,在这我想提及一下另外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三月的狮子》。
其中间有一段几集的剧情,描绘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难度,别的就不展开讨论了,感兴趣可以看看
结合这部作品来说,经历过和没经历过的人看完全就是两部作品。(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过激片面,确实没经历过的难以共情)
<建议观看未删减版本,人物塑造的比较全面>)
我们首先从女主的角度出发(这里废话一句,有了解的都清楚,山田老师是很擅长和注重描写女性心理活动和动作体现的 ,特殊分镜,腿部特写等等)
女主给人展示的感觉像是“我虽然是一位受害者,但我不愿意去轻易憎恨每个人”加上善良自卑的性格,容易把问题怪罪于自己。(女主其实没有怪男主,男主的耿直自以为是也伤害了其他人) 但对面不理解和矛盾,我依然会站出来说“不”(删减打架片段)

后面女主跳楼的原因

还是因为自卑,感觉自己会给他人带来不幸,但又因为善良,所以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最后还是得到了救赎,更加乐观,大胆的去透露自己的心声,冰释前嫌。(你说无法接受那也可以理解)
反观男主,我们看到他从一个 加害者 ——变成 受害者——最后完成自我救赎 的一个转变过程。开始来说,男主其实不是特别讨厌女主,但为了合群和害怕孤独,所以成为了施暴方。又因为自己的行为,成为了被施暴方,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排挤等等。从上帝视角来说会觉得罪有应得,但也暴露了一个根本问题——校园暴力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只会从一个被施暴对象转换成另一个被施暴对象,即便后来女主转学了,这种迫害也不会停止(可能会有:都是因为你,别人才走的;开始都是因为你,我们才这和你这样的……等等,这种语言暴力)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看到了男主完成转变(进行道歉,主动去学习手语等等)以及自我救赎

这部作品最根本想表达的主题其实是标题
——“想让你听见”
沟通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男女主打架、男主内疚自责、植野植花这个角色的塑造、母亲之间互相吵架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沟通。
如果往大方面来说,这部作品的普世价值在哪?
“大概是说世界是美好的,即便现实很残酷,也要去勇敢面对拥抱它”

当然有人会说,现实中会这样的校园吗?明确告诉你 !不仅会,而且更加真实和恶劣,结局也更加令人痛心。
我从山田尚子访谈中体会到,她在叙事提到的几个问题:
1.不打算着重描写女主听不见声音的这个事实,描写时注意不是“听声音”,而是“感受声音”2.如何将原作那么长的篇幅结合到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之中(她本人也说这很难也不可能) 如何让电影党的观众满意的同时也让原作党满意
3.配角的转变以及手语
4.传递的观念和普世价值
等等,想了解的(BV1ia4y1t7cS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UP主>
当然,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还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这部优秀的作品。如果实在不喜欢也不要有过激言论,说的不好也多多包涵。第一次写,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还请指出,谢谢!
————————————————————分割线
后记
第一次定稿于2020.6.14,其中因为一些文字与逻辑顺序原因有过轻微修改。
现2020.9.30过去三个半月时间,开始重新审视这篇文章还是发现挺多层次逻辑混乱的问题
不过不会去重新撰写了,毕竟这是留给第一次的纪念品。
最后想说的是:
就像山田尚子所说的那样“不要过多的去注重哨子听不见的事实,而是去感受声音”
也不要去轻易同情和可怜别人。特殊人士其实并不“特殊”,我们能够给到的是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希望看完后大家都能够释怀平淡的谈起这部优秀的作品,而不是义愤填膺打抱不平去抨击一些角色。有兴趣的可以去尝试看一下原作漫画,本人其实也没看过。不过相信人物塑造来说应该更加丰富立体,有血有肉,对边缘化角色有更加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