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2022简章公布,新增3所院校,具体又有哪些变化?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陆续启动,39所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报名将在4月集中进行。目前,超30所高校先后发布了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启动报名工作。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盘点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今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聚焦基础学科,不少高校拿出了自己的“王牌”专业。在培养过程上,“强基计划”更加注重个性化、国际化,多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实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考核方式上,依然延续“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体育测试”的模式。除此之外今年又有哪些变化?
招生院校增加3所,部分高校增开新型交叉学科
除以往的36所试点高校外,今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也开启了“强基计划”试点工作。
其中,湖南大学招生专业为化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专业为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动物科学(生物育种),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东北大学也将本校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自动化专业作为首年强基招生的唯一专业。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据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统计数据,截至4月4日公布招生简章的30所院校中,总共有145个专业招生,其中在“3+1+2”的新高考选科模式下,要求必须选考物理的专业总数为116个,占比达到80%;要求必选历史的有24个,占比为16.5%,不限首选科目的有5个,占比为3.5%。可见,选考物理的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上具有优势。
在“再选科目”上,不作要求的专业有81个,占比为55.8%;要求选考化学的专业有45个,占比为31%,要求选考化学或生物的有16个,占比为11%;除此之外,再选科目要求为地理、政治、地理或政治的均有1个专业。
对比前两年“强基计划”招生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的情况,今年部分高校还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和强势学科,突破了单纯基础学科的限制。
比如,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在往年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开办不久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在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化学类之外,首次招收全国排名前列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并在招生简章中强调将“瞄准航空航天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
此外,部分高校招生省市正在逐步扩大,不少高校已开始面向全国进行招生,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新增宁夏招生,西北工业大学新增北京、重庆招生等。值得注意的是,“强基计划”限定每名考生只能报考1所高校。
招生录取标准和模式有所调整
“强基计划”主要面向两类考生,一类是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一类是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2022年,部分高校在第一类考生的入围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校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确定入围名单,高考出分前完成校测,如果校测通过,高考分数达到要求则被录取,整个录取流程与综合评价招生基本一致。此外,部分院校对基础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数学单科成绩加权赋分,厦门大学要求报考数学类专业学生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25分及以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对重点科目的高考成绩加权赋分。
与此同时,高校也提高了校测的门槛,高校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部分高校规定校测不合格将无法进入录取环节,而采用千分制模式的高校也有所增加,如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相较于百分制,千分制模式有效地增加了成绩区分度,平衡了高考成绩与校测成绩的功能。
注重培养环节,实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选拔与培养一体化是“强基计划”的核心与亮点,2022年试点高校突出了培养环节的优势与特色。从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试点高校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制定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小班制、导师制、多元教学、个性化课程、国际交流等搭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平台,试图构建专通结合、理工衔接、文理渗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课程衔接、培养阶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培养,保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连贯性;以科教协同、学科竞赛打造创新育人环境;在培养环节强化质量保证、科学分流和综合考察,增加就业指导,加强人才成长检测和反馈,形成了集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线。
“强基计划”指向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其核心是培养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兴趣、具备创新能力的储备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强基计划”不是学生升学的跳板,更不是名校捷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甚至是“冷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学业负担较重,培养周期较长,一旦录取在大学期间原则上无法转专业,限制性比较明显。
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时,需要审慎思考目标院校和专业是否契合未来职业发展,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建议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之前,尽可能多收集数据,做好自我评估,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特长、个性能力、理想职业和报考动机,多渠道了解目标院校“强基”专业的学科实力、培养方向、招生情况,选择更契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