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坑-KR】维克多·金塞普

维克多·爱德华·金塞普(Viktor Eduard Kingissepp)
出生日期:1888.3.24
派系:布尔什维克联邦派&波罗的海联合工团(UBS)
当布尔什维克归乡时
维克多·金塞普出生于富裕的爱沙尼亚家庭,却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暗中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1906年,金塞普前往圣彼得堡,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当他返回塔林后,他的身边很快聚集起了大批爱沙尼亚和立陶宛革命者,直到十月革命之后,波罗的海也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
然而,德意志帝国毁灭性的军事打击甚至让苏维埃俄国也败退远东。金塞普长期在苏俄的契卡部门工作,而他的初衷是希望故乡得到解放。早在1918年,金塞普提议在爱沙尼亚建立广泛的地下组织,因当时的主客观原因而告吹。到了1921年,他再次向中央局提出要返回爱沙尼亚组织革命运动。深陷所谓民族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冲突的布尔什维克决定让金塞普离开,希望能够在德国于东欧扶持的各傀儡国中埋下隐患,伺机推翻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爱沙尼亚人民公社
1922年4月,维克多·金塞普辗转返回爱沙尼亚,此时他的祖国已被并入波罗的海联合公国。金塞普立即组织工人运动,在5月1日于全国范围内发起声势浩大的罢工和游行示威,抗议公爵当局的日耳曼化政策和对波罗的海本地居民的迫害。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人放下彼此成见,站在了反抗德意志殖民统治的统一战线上。5月3日,在纳尔瓦建立了由波罗的海民族独立运动和布尔什维克组织联合的爱沙尼亚工人公社,金塞普当选委员会主席,但他不巧被德军逮捕,无法前来参会。有着随身携带左轮手枪习惯的金塞普在半路上杀死押送他的军警,成功逃脱。
1922年的劳动节大罢工让波罗的海联合公国声明此后禁止一切工会活动,布尔什维克和工团活动全面转入地下。金塞普总结罢工中的教训,认为需要建立足够强大的地下组织,他以自己在契卡的经验进行排查,成功揪出了出卖他的叛徒约翰尼斯·林克霍斯特。尽管金塞普本人对组织建设有着很多心得,当局的残酷统治和波罗的海恶劣的现状让布尔什维克和他的工团运动都进展缓慢。此外,老调重弹的“民族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矛盾”似乎也给波罗的海的前程蒙上了阴影。
1927年以后,布尔什维克的方针发生重大转变。尤里·纳尔莫诺夫在会议上强调,对波罗的海的革命运动而言,当前的实际是革命力量的弱小和敌对势力的强大,布尔什维克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德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得到中央局的支持后,金塞普在次年的全会上再次指出,波罗的海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是反对德国人的斗争,反对日耳曼化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而非反对同样受容克集团压榨的德国百姓。

为谁独立?
1932年,金塞普的“大联合”方案获得重大进展。波罗的海社会党的领袖、拉脱维亚著名生物学家奥古斯特·基尔兴施泰因斯(Augusts Kirhenšteins)原本寄希望于改造公国为多元化的国家,但因当局日耳曼化政策和迫害而遭遇惨败,于是一怒之下转而寻求和工团联手。波罗的海社会党比工团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相关渠道,金塞普借此机会开始筹备武装起义,从外国购进机枪和炸药,准备以武力方式推翻阿道夫公爵。
但是,随着准备工作的继续进行,新的问题浮出水面。1934年,爱沙尼亚代表在巴黎的工团国际会议上指控金塞普“把工团主义革命出卖给了社会党叛徒”,一时间引起哗然。金塞普在巴黎声称他并未和社会党妥协,相反,他试图让社会党和其软弱的部分决裂,然而这又引来了积蓄已久的工团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矛盾的爆发。一旦布尔什维克和社会党的矛盾演变成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矛盾,即便公国被推翻,波罗的海的前景也依旧显得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