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1.1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0.课程引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将跟大家共同学习中医理论——五行学说。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胃胀,甚至会出现嗳气频频;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越累越睡不着。这个人会描述人已经精疲力竭,但就是睡不着。
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医理论,五行学说中间去寻求答案。

五行学说,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首先是五行的基本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就是研究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特性,归纳方法和生克制化的规律,并用于阐述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说理的工具。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构成的,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5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呢?

2.1五行学说特征
五行的特性,我们用五句话来概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所谓的曲直就是指的树木,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舒展的这种升发的状态,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的范畴。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凡是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属为火的范畴。
稼是指的播种,穑是指的收获,所谓稼穑是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因此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者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的范畴。
从,就是顺从,服从。革是指的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因此,凡是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性能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的范畴。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冷、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的范畴。
从上面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中所说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单指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五类特性的集合
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观指导,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结构,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描述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五行归类表。
这个表以五行为中心,分别归纳人体的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华:爪、面、唇、毛、发;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行还归纳了自然界的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

这个五行归类表,不仅说明了人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而且还说明了,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涉及到五行学说的内容。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1五行的相生相克(正常关系)
五行学说的内容,我们主要从相生和相克,相乘相侮,两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五行的正常关系。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助长和相互促进的作用。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凡是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制约和相互克制。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是所胜和所不胜的关系,凡是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

五行相互滋生,相互助长,这种正常关系我们好理解。但是五行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克制也是属于正常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相克是维持五行之间相互平衡的重要力量。当某一行偏于旺盛,它可以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克制,来恢复平衡。
比如木偏于旺盛的时候,木克制土的力量会增强,土就会虚弱;
虚弱的土克制水的力量不够,水就会相对旺盛;
相对旺盛的水克火的力量会增强,使火相对虚弱;
相对虚弱的火,克制金的力量不够,所以金也会相对旺盛;
相对旺盛的金克制木的力量会增强,从而使相对亢盛木受到抑制,而恢复平衡。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相互克制是维持五行之间相对平衡的重要的力量,它是属于正常的关系。

3.2五行生克制化(正常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维持着事物的平衡和协调,推动了事物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这就是五行生克制化。
制,是指的制约和克制的意思。而化,是生化和变化的意思,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它们是即相反又相承的两面。
其中生中有克,比如,水生木、木生火,水能够克火,这是生中有克。
克中也有生,比如,金克木、木克土,而土却能生金。所以这是克中有生。
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五行之间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和协调的发展。这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它是属于五行之间的正常的关系。

3.3五行的相乘相侮(不正常关系)
五行之间的不正常的关系,又称为病变的关系,我们用相乘和相侮来概括,
3.3.1相乘,
相乘,是指的一行对所胜的一行过于克制的病变关系。
比如说,木本来是克土,但是如果木太过,克制土的力量会增强,从而导致土的虚弱,这就是木旺乘土。
而当土过于虚弱的时候,木虽然并不是很强大,但是因为它本来就克制了土,所以木克土的力量仍然会增强,这就是土虚木乘。
由此我们看出:相乘的方向,其实跟相克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相乘为相克太过。

3.3.2 相侮
相侮,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相侮是指的一行对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克的病变关系。
比如说正常应该是金克木,但是,如果木过于旺盛,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反过来会反侮金,这叫木亢侮金。
而如果金过于虚弱,木,虽然并不强大,但是木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它反过来仍然会反侮金,这叫金虚木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相侮的方向是按照反克的方向来进行的,因此相侮又称为反克太过。

相乘相侮,它们都是反常的克制现象。
这两者之间,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比如说相乘的是指的相克太过,它是按照相克的方向来进行的,而相侮呢?它是按照反克的方向来进行的。
比如说,木太旺,会乘土。同样的,木太旺,还可以反侮金。所以相乘和相侮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它们可以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发生相乘的时候,可以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的时候,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就是相乘和相侮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关系正常,我们称为相生相克。
不正常,我们称为相乘相侮。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内容。

4.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规律。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我相信同学们对五行学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提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胃痛呢?
第二个是:为什么有人越累越睡不着呢?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首先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比如
肝藏血以济心血,这就是肝生心,即木生火;
心阳以助脾阳运化,这就是心生脾,即火生土;
脾的健运可以补益肺气,这就是脾生肺,即土生金;
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这就是肺生肾,即金生水;
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血,这就是肾生肝,即水生木。
就是五脏之间 相生的关系。
而
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脾气不致壅塞,这就是肝制约脾,即木克土;
脾的健运,可以以控制肾水,使肾水不致泛滥,这就是脾制约肾,即土克水;
肾的主水以抑心阳,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这就是肾制约心,即水克火;
心的阳气,可以制约肺肃,使肺金清肃不致太过,这就是心制约肺,即火克金;
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这就是肺制约肝,即金克木。
这就是五脏之间 相克的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传变规律。
首先是按照相生关系进行传变的规律,又称为母子传变。它有两种传变规律:分别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是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又称为顺传。
比如:肝和肾是母子关系,肾水是母脏,肝木是子脏。若母脏肾阴精亏虚不足,就可以导致子脏肝阴血不足,出现肝肾两脏同时阴虚,这就是母病及子。
再比如:脾胃和肺,也是母子关系,脾土为母脏,肺金为子脏。若母脏脾胃虚弱日久,会导致在子脏肺气不足。这也是母病及子的传变,
又比如,肝和心,也是母子关系,肝木为母脏,心火为子脏。当母脏肝火旺,会导致子脏心火也偏旺,最终导致心肝火旺。而心肝火旺的病人,他的表现就是平时肝火旺,很容易情绪急躁,心烦易怒,从而导致失眠。这种心火亢盛的失眠在我们生活中间非常常见。

子病及母,是指病变由子脏最终波及到了母脏。这也称逆传。
子病及母有3种形式。
第一形式是:子脏比较亢盛,从而引发母脏亢盛,最后导致两脏都很亢盛,又称子病犯母。比如心火旺盛,影响到母脏肝木,而引动肝火,导致心肝火旺。这种心火引动肝火,表现为心烦失眠而导致情绪急躁,这就是子病犯母的第一种形式。
子病及母第二种形式,是子脏虚弱导致了母脏虚弱。比如说肺气虚弱不足,会导致他的母脏脾胃也会虚弱不足。又比如心血不足,也会累及他的母脏肝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肝血虚。这是第二种子病及母。
第三种子病及母,它是子脏过于亢盛,损伤母脏,导致子盛母衰,又称子盗母气。比如说肝火旺盛的时候,会导致母脏肾阴亏虚,这就是子盗母气。

按照相生的规律,有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病变的传变规律。
而按照相克的规律也是两种病变传变规律。
第一个就是按照相乘的病变传变规律。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或者是五行不及而被克,而引起的病变。
我们还是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关系为例。
正常情况下,肝木本应制约脾土。
但是,如果肝气过于旺盛,或者是脾胃过于虚弱,都会导致肝木克脾土的力量太过,形成相乘的关系,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这就叫肝气乘脾胃,肝气犯胃,肝气犯脾,我们又称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肝脾不调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呢?
肝气旺盛,会表示出来情绪比较容易紧张,容易烦躁、焦虑,平时的压力比较大。
如果克制胃的力量增强的话,会导致胃胀腹胀嗳气反酸的表现,如果克制脾的力量增强的话呢,会导致腹胀腹泻。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一紧张,一焦虑就会胃胀胃痛;一紧张,一焦虑就会拉肚子的表现。
比如,有一些学生在考试之前很紧张,一紧张,就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因为她胃胀。而有的人一紧张就会拉肚子,这都是肝木和脾胃之间相乘的病变传变规律的体现。

相克病变的传变规律。除了相乘,还有相侮的传变规律。
相侮就是反克为病,他逆着相克的顺序而进行的病理传变。
我们还是以肺金和肝木之间的关系为例。
肺金正常的克制方向,应该是克制肝木。但是,肝木容易旺盛太过或者肺金容易虚弱不足,都可以会导致肝木不仅不被肺金所克制,还会反侮肺金。
肝木反侮肺金,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肝木旺盛,会表现出急躁易怒,情绪暴躁。当他出现情绪激动,比如跟人剧烈争吵,肝旺就可能反侮肺金,而出现剧烈的咳嗽,甚至出现咳血的症状。这种一发脾气,就咳嗽,甚至咳血的症状,就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例子。

(三)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不仅说明五脏的病变规律,而且还可以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相生规律治法
其中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防治原则,可概括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具体治法为以下五个方面: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是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适用于心肝火旺证。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是指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火,虽然对应的是心火,但是中医认为心阳的根本在于肾阳。因此益火补土法就是通过补肾阳,达到温补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之阴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者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以上是按照相生的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相克规律治法
按照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抑强、扶弱。
当一行太强,要抑制它,而当一行太弱,则要扶助它,使五行恢复平衡。
按照相克规律确定的具体的治法有以下四种: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指通过疏肝、平肝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适用于情绪急躁易怒,导致的胃胀、腹胀,嗳气,反酸,大便溏泻的症状。
培土制水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指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导致的水肿胀满的症状。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而导致的急躁易怒,咳嗽咳血的症状。
泻南补北法:又称滋阴降火,泻火补水法。指通过泻心火滋肾水,以治疗肾阴不足,心火偏旺的心肾不交证。适用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腰膝酸软的症状。
总之,恢复平衡,是五行相克规律根本大法。

回答: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胃痛?
学习了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规律,以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那么,现在可以回答,我们刚开始提出来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
这就是肝气犯胃,或称肝胃不和的表现。肝气旺盛,就容易生气。一生气,肝旺克制脾胃太过,就会感到胃胀胃痛,甚至出现拉肚子的表现。
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肝气太旺,所以应该抑强,用疏肝的方法;而脾胃不足,治疗应该扶弱,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疏肝健脾和胃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比如选择用柴胡疏肝散,或者是四逆散,逍遥丸等来进行治疗。

回答:为什么有人越累越睡不着?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越累越睡不着,这种人通常会描述说,人已经累的腰酸背痛,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就是睡不着?
为什么累了,还睡不着呢?
就是因为累、或者疲劳属于肾虚,肾水不足,则心火容易偏旺。肾水越不足,心火越容易旺。也就是越累越睡不着。这是一个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旺,所以治疗要泻心火;肾水不足,所以治疗要补肾水来恢复平衡。这就是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的体现。我们可以选择用天王补心丹,或者是酸枣仁汤来进行治疗。

小 结
最后做一个小结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它是中医理论的又一个说理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解释宇宙是一个整体,也可以解释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
五行的相生相克,维持着人和自然界的平衡协调,
当五行相乘相侮,人与自然界之间就会发生病变,
发生病变的时候,按照相生的规律,我们确定“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
按照相克的规律,我们确定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总而言之,无论是相生的传变规律,还是相克的传变规律,制定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其核心就是恢复平衡。当平衡协调的时候,人不会有病。当平衡协调被打破,人就容易生病。而当人生病之后,我们就要用恢复平衡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治疗,这就是五行学说。
好了!关于五行学说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