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凤: 谁懂 难道错就是爱得太深了吗?
一、但凡认真看一下历史 就会发现李承乾是妥妥的幸运儿
最近视频评论区经常能看到说二凤偏袒李泰 为李承乾抱屈的


二、细析史料 父皇对他是真爱

爱子情深 生病追福的记载
1、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2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 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3、又《西安通览》:相传唐贞观年间,射得一鹿,治愈太子之病,筑庙祀神鹿,该地被命名为神鹿坊,故以此遗址命名为神鹿立交。
母亲去世后 渐渐走上不归路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这里特别要注明 :其实凰后去世以后 李世民是把父爱母爱都给了他 听好了 是宠坏了 孩子必须恩威并施配合 心理学现在都研究母亲单一方管孩子都会内分泌失调 更何况日理万机的二凤〼
是承乾自己毁了自己 可怜天下父母心
紧接着: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质问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但对承乾却一再容忍!
同年十二月,驾幸洛阳,太子监国,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摄太子少师。庚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东宫。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太宗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承乾上表推辞,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九月丁巳,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太子与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
四、太宗对承乾 是史书独一份的偏爱
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包括同年谋反的阴妃之子李佑 太宗不也是按律处死了。(再想想 其他如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那样的冤屈 ) 但是轮到承乾时,太宗却沉默了。他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没一个大臣敢回答。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在重新立储之际,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四、最后离别的痛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一说贞观十七年去世 ),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内心十分悲痛。李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写下了一首
《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六、结语
纵观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太宗虽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自己的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承乾不足6岁时,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承乾12岁时,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不遂的滔天大罪,太宗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自己的这三个爱子做打算。
可不是什么对他不好 没错 疼爱青雀是真的 可是谁懂 嫡出的宝贝他都当做心肝宝贝 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 为什么李世民就不能呢?
凰后的早逝 可能让他更害怕失去啊 所以他舍不得青雀去封地 因为这样引起了承乾的嫉妒 ……话说回来,这一切都是他的错吗? 错就是爱的太深了吗 为什么现在人就喜欢对无私真爱又付出最多的人苛求呢 呜呜
二凤:你们都说我偏心 我太难了……
(最后 看到看到这里 我真的很想问 还会有人说二凤偏心吗?)
有什么意见 欢迎━(*`∀´*)ノ亻!评论区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