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ek景观设计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三十八期
Vol.38
lo-tek景观设计案例





项目旨在通过景观改造将这块荒废的场地变身成年轻人的聚会空间和师生们沉思自省的场所。为了使如此开放的场地更具活力,除了通过景观干预外,还需要运用建筑手段为项目增添视觉焦点,因此,一个半开放的食品亭便成为整个空间活力的催化剂,在吸引人流的同时激活了整个广场空间。
项目采用了传统的土方挖填策略,在地面以下及以上3英尺(约0.9米)的范围内进行挖方与填方,从而创建出起伏的景观地形。这种起伏的空间形态基于场地背景,树木配植以及周边建筑形式,在美学与功能方面都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




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可以建立梯田,减缓山坡下来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强度,调节季节性雨水流量 ;它们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据地质、地形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这些梯田状栖息地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减缓了水流,使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所吸收。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与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




休梅克绿地的设计源于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即将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植物、昆虫、鸟类和人类)与人工营造的系统(建筑构件和基础设施)整合成为一个功能性的整体。该设计采取双管齐下的有效方法来管理场地内的雨水。其首要策略就是将雨水径流传送至一个包含经过设计的土壤层和多种原生植物的大型双层雨水花园中,目的是对大量的雨水进行治理、过滤、蓄存,然后最终排出用于灌溉;另一个方法就是从该场地及相邻建筑中收集雨水径流和空调冷凝水,并将其释放到主体绿地下方的土壤层中。这些水源在经过土壤层时被有效过滤,然后渗入到绿地以下几英尺深的大型蓄水台中。




这个已经获得LEED金牌认证的项目,选择了最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采用高效率毛细灌溉系统,运用了100%暴雨保水,地热井,光伏电池阵列和绿色废物回收等等可持续新策略。最后只需损耗20%的配水量,提前5年执行再生水的规范和要求。




多明戈生态社区作为一处新开发的住宅区项目紧邻于新墨西哥州17世纪时期的印第安圣多明戈传统村寨。印第安人有着悠久的沙漠里种植庄稼的传统。多明戈生态社区设计在整体规划阶段为250户家庭,并以32个家庭单位作为最初的示范试验阶段。社区的主要服务人群为美国印第安居民和部分外州人群。多明戈生态社区将为未来的居民提供一种以生产消耗、休闲社区娱乐、生产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相结合的理想生活方式。
设计探索这种生产型的景观设计通过场地设计、生态因素、水文与之交互关系加以不断的完善;意图提供一种在沙漠里创建社区的战略方式,包括环境水处理的方式、农业生产和生产型景观价值并建立和谐的文化与历史传承、发展生产型景观和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最小化的影响场地并最大化的产生效益的自然景观基础设施。占用了最小的空间和路线,并利用技术发展一个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的原生自然环境。建筑碳消耗量被降低到原有的50%,这将是西班牙第一个独特的GBC认证建筑。参数化设计的遮阳系统优化建筑能源。广泛使用木制品,在“高技”与“低技”之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找到最佳平衡。



当地的居民由于先天地形的限制,不得不通过挖掘掉一部分的土地, 填充到自家园内其他区域来得到一片相对平整的土地。而这种做法确实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于连接在每户栅栏的地形进行设计改造,进而运用所产生的空间作为共享区域——新的“栅栏”,让这个社局整体上不在单调,而显得具有生机。与此同时,运用地形所产生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了这个依山而建的社区储藏地下水的最佳储藏室。


“隐秘而伟大”坎儿井本就被建造于地下,隐藏于这个城市的之下。这是隐秘;它孕育了整个吐鲁番大地,因为有了它才由戈壁滩变为绿洲,在地下默默奉献。这是伟大。而坎儿井也象征了生命、智慧和延续这三个词。
为了给这里的人和游客带来更好的环境,有空间去躲避当地气候的恶劣。利用好已经快要被遗忘的坎儿井并对它加以保护。为这里打造地下城市空间,让人们重新重视坎儿井。
根据坎儿井的流向,为其纵向流线加入横向流线,是坎儿井变成一只巨大的网,形成的交叉点就是我要设计的主要空间——地下城市空间,在形成的交叉点中选取距离位置适当的交叉点做成一个城市空间,不断向外蔓延直至布满整个城市这便成为了人们的地下交通系统。
由于当地干旱的气候,地面植物的紧缺,利用坎儿井的水汽来滋润这些植物,弥补地面植物单一紧缺的状况。也能更好的净化地下空间的空气,更适合人在其中活动。




印度,一个迅速走向当代城市生活的国家。俯视他们千年的传统,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标志,而其中一些传统做法却很好地符合当代世界的要求。这个项目试图在拉贾斯坦邦的沙漠中提取这些被忽视和不为人知的传统之一,称为 "Oran"--一种在森林周围存在并被世代维护的系统。该设计项目围绕着 "发展传统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作为景观 "的想法展开。在其探索方法上是独特的。



南沙区万顷沙镇的圩田居民是南沙区的土著居民,以捕鱼和农耕为生,悠久的居住历史使他们维系起特有的社会和经济关系网。作为低收入人口,通过搬迁来降低沿海灾害带来的侵扰反而破坏了维系他们生存的关系网络,高昂的搬迁成本使他们更加无力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
本设计选取万顷沙镇的三民岛作为沿海居住系统的典型区域,尝试在保留原有居住系统的活动和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整体的居住系统向漂浮居住系统的方向转变,同时将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旱地农业和捕鱼业向漂浮农业和光伏水产养殖的方向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弹性沿海居住社区模式,以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为沿海居住系统的适应性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设计理念基于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为出发点,重新思考在未来的城市公园中将郊野基塘模式与城市现代生活相融合,调节城市高压生活节奏与减压活动空间失衡问题。公园划分丛林休闲区、文化展示区、田间体验区、自然教育区、亲水玩乐区、水塘观光区六个区域。将桑基鱼塘的绿色循环、减压活动体验置入。将亲水玩乐活动与口袋式雨水缓冲地带相结合,实现不同雨量时玩乐活动与雨水调控的功能转变,为城市减压。将基塘的生物链与城市生物链进行编织,形成生物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为生态减压。将郊野减压的活动形式与城市高压的生活节奏相互融合,让都市生活在园内得以放松、沉淀。减压不仅是生态、城市减压同时也是为人减压。创新未来城市公园新模式,让设计为城市、生态、人减轻负压,让城市成为美好的共生之境。




本方案依托苏希贝河,对其上中下游及周边区域进行了整体的规划设计。采用传统坎儿井机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进行改造,将水系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景观元素,结合当地文化遗产,通过保持水土、降温固沙、循环净化等途径,从而不仅达到恢复生态、促进农牧业产出的目的,而且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提升健康和卫生条件。并且通过当代景观塑造的手段,赋予其现代气息,重塑邻里和谐,使之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达成巧妙的平衡,实现“水—绿洲—人”共生链条,最终在这片干旱的沙漠中建成一个宜居的水乡小镇。




项目引入NBS,继而提出了“保留–打破–整合”的设计概念,希望能通过最小干预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场地的生态功能。其中,“保留”是指保留外围有防涝要求且植被较丰富的堤埂,以及作为隔断的部分塘埂;“打破”是为了增加不同水塘之间水体流动,断开塘埂以扩展水体在湿地中的流动线路;“整合”则是指将打破后相互连通的水塘相互整合,在场地中心塑造一处广阔的湖面空间。
此项目没有选择通过大量填方重新塑造新的“自然肌理”,覆盖鱼塘经多年生产留下的历史痕迹,而是期望维护和利用圩田湿地的生态本底与智慧,将湿地净化系统嵌入原有肌理之中,通过建立根孔湿地系统来修复浅滩栖息地。



吐鲁番地区不合理的取水、用水导致大量水分无效流失、土壤盐碱化逐渐加重,历史上依靠坎儿井形成的良性“水-土”生态系统逐渐失调,加速荒漠化的同时对本身缺水的吐鲁番地区造成严重的社会、文化、经济的二次危机。在全球变暖,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短期内会造成径流量增加易产生洪水灾害等突发性事件,从长期上看,固态储水量将会减少,削弱冰川对河流的调节作用,该地区水源主要依靠冰川融雪和季节性降雨,冰川消融虽然会导致 阶段性的水量增加,但长期看来该地区缺水会日益严重。在这种大趋势下如何趋取利避害,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坎儿井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当今依旧可以使用,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次设计以疏通、复兴坎儿井为出发点,打造良性“水-土-人”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对水源进行收集、利用特色冷水资源;另一方面构建植物和土壤的微生物合作关系;并通过整合、改造废弃机电井与坍塌坎儿井的空间状态,赋予其更多的空间价值和生态价值。打造乡村空间的亲和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价值,整合乡村生态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