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新折叠时代:从超能到全能
两周前我在电台录了一个节目,谈论的是折叠屏手机的话题。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对折叠屏手机抱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位是觉得只要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来了之后,就可以进入她的选购清单,在三星 Galaxy Z Flip 3 和 OPPO Find N 的价格来到了七八千价位的时候,她觉得已经可以达到她的心理价格线了;而另一位用着万元价位的 iPhone 13 Pro Max,是坚定的觉得折叠屏产品“并不实用”的代表,哪怕是价格已经降到比旗舰款的常规形态产品还便宜的地步,也觉得这并不会是他想选择的产品。但有一件事情这两位主持人都承认:前来上节目的嘉宾,手持折叠屏手机的占比是越来越多了。把我这样的3C数码行业的人士刨开,还能有不少企业的领导或业务负责人、房地产行业人士、心理学家甚至是时尚行业从业者换上了折叠屏产品。不管他们是争当潮流前列的弄潮儿还是通过折叠屏手机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它相对于传统形态手机产品的优势价值,折叠屏手机的用户群体,的确是在快速扩大的。典型如在节目提到的企业领导和业务负责人,他们无一例外的提到了用折叠屏手机查看报表的优势是普通手机所无法企及的,这即是折叠屏手机典型的务实价值之一。
坦白的讲,即使不用我提及,大家也能在飞机和高铁这样的商务人士经常出现的地方看到折叠屏手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握持体积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提供了类似于一个小平板的视野面积,是折叠屏最有价值的产品点。而这个产品点在早年的3C数码/IT科技行业看来,是一个充满了“超能想象力”的产品点:将传统的一成不变、固若金汤的屏幕,变成可自由弯曲还不影响显示的灵动个体,听上去就很未来、很超能。和折叠屏手机有关的技术,例如柔性屏幕、柔性玻璃基板、铰链转轴等,在3C数码爱好者的眼里充满了科技感——一支不仅仅融合了电子工业、通信产业,甚至融合了精密的机械设计和材料科学的手机,听上去就让人有拥抱未来的兴奋感。也正是这样的新鲜感,促进了不少“尝鲜派”用户对折叠屏手机的初次接触。

在这些已经尝试折叠屏手机的用户里,有的用户清楚的了解了折叠屏手机可以给他带来的价值,留了下来,并希望折叠屏产品能做得更好。例如我身边一位资深的电视节目导演,它在用上了折叠屏手机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喜欢折叠屏产品带来的大视野和多任务窗口为工作带来的便利。作为 Galaxy Z Fold 2 的用户,在体验过了几部国产品牌的折叠屏之后觉得一些国产手机品牌的 UI 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它希望三星也能加上。而有的用户则是发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使用场景里折叠屏其实和普通手机用起来没啥两样,可能还增加了额外的机身重量和开合操作的负担。所以,我在那期节目里的观点就是:折叠屏手机在度过了大众对它的新鲜感之后,已经开始泾渭分明的让用户了解到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使用折叠屏手机。有如功能机年代有直板手机、翻盖手机和滑盖手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最重要的还是折叠屏手机是否能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为用户赋予足够多的额外利益——这决定了后面折叠屏手机能走多远。

那期节目其实挺早录制的,因为陆陆续续的北京疫情占用了下午4点档的电台节目时间,这期节目上周才正式播出。也非常巧合,就在这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唯一一家还没有推出折叠屏手机的全球 TOP5 安卓手机厂牌 vivo 正式官宣了它的首款折叠屏手机 vivo X Fold,并宣布定档 4 月 11 日正式发布。在改换了产品线、将 NEX 系列的“精神和内涵”注入vivo 最有历史、也是目前最高端的产品系列 X 系列之后,它的首款折叠屏手机 X Fold 能做成什么样子?我是真的很好奇的。
当下的折叠屏手机市场里,并不缺乏身手矫健的高手:已经经历多代产品更迭的华为 Mate X 系列和三星 Galaxy Z Fold / 心系天下 W 系列,已经拥有了稳定的高端商务客群的青睐;折叠屏市场的新军 OPPO Find N 和荣耀Magic V,以相对亲民的售价和在一些细节设计、体验上的独辟蹊径亦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尤其是 Find N 这款在设计上有非常多“自己想法”的产品。那么 vivo X Fold 要走什么路线,就会决定它会争取什么样的用户群,以及会做出一部什么样的产品来。
它的口号是“大·集大成”。

既然喊出了“集大成”的口号,我就很自然的把它的类型往 Mate X2 / Galaxy Z Fold3 这样的机型上靠拢了——尽管这两部机器价格不菲,但还是有很多用户成为了这两款产品的死忠。原因无二,就是它能满足目标用户全方位的需求。用户对当下折叠屏产品的需求和喜好、以及对目前折叠屏产品的不满都有哪些呢?我简单的做了个收集:屏幕最好要平整,折痕要小,而且要避免出现网上时常能搜到的那种一到冬天就会断屏裂屏的现象;续航还有改善的空间,尤其是一些充电的指标普遍不如传统手机产品,为什么折叠屏不能做传统手机的那种速度很快的快充呢?内外两块屏幕最好都有高素质的呈现,有的手机外屏好内屏规格不高,有的手机内屏好外屏没高刷,没有两全的解决方案么?除此之外,还有拍照为什么不能像自家的旗舰影像手机一样规格那么好?机身的比例是否可以兼顾日常使用?为什么还在用侧置指纹?厚度和重量能不能再所有控制?当然,还有重要的软件系统能否再针对不同的内外屏幕做好操作优化和功能适配。以上的种种,你可以在各款已上市的折叠屏手机的讨论中看到。
那么问题来了,vivo X Fold 喊出“集大成”和“折叠屏2.0时代” 口号的底气足不足?上面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多少?
从 vivo X Fold 目前已经公布的产品功能预热信息来看,它还真的挺有这个底气——至少,有颇多折叠屏手机上的“第一”,是由它做到的。记住,这是一家第一次做折叠屏手机的厂商。

内外屏双 3D 超声波指纹——这是折叠屏手机上的首次,不仅是第一次将屏幕指纹应用在了折叠屏手机上,而且还直接上了规格等级更高的超声波指纹。要知道传统手机产品里用上超声波指纹的都不多。50W 的无线充电——这也是折叠屏手机上的最高规格,看齐目前的国内行业标准上限。更多已公布的产品特性,统统是目前你能在折叠屏产品里看到的“顶级规格”:成本超过 1200 元的“航天级浮翼式铰链”设计;更平整和更具耐刮特性的 UTG 柔性玻璃盖板和内外双屏的都是三星 E5 材质的 120Hz AMOLED 屏幕——而且还支持多角度悬停;今年旗舰机型的标配新骁龙8,以及众多新骁龙8机型中首次被提及的 SPU 安全特性。“天圆地方”新后置摄像头设计之下的蔡司认证小蓝标和具备潜望式长焦镜头的真四摄设计在今年旗舰机型长焦匮乏的情境之下就显得更是难能可贵——毕竟之前在折叠屏上搭载高规格潜望式长焦镜头的,似乎也只有 Mate X2。



有如当年 vivo 给 Xplay 系列堆料的场面,vivo 给 X Fold 毫不犹豫的堆上了豪华规格,而且还开创了多个折叠屏手机里的“第一”。在折叠屏产品严重考验内部空间堆叠的情况下能塞进这么多的全新及顶级特性,我是真的非常好奇这机器到底有多厚多重——尽管官方没有预热,但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机器只有 6.28mm 打开后厚度的一些“爆料”。若是属实,那这个堆叠的水准是非常顶级的了。也让我对这机器的“集大成”更多了一份期待。当然,还包括 OriginOS 首次出现在折叠屏产品里的表现,在其它家的系统已经经历了折叠屏产品更为复杂和困难的适配和优化(尤其是内屏大屏操作和界面优化)之后,OriginOS 能否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化体验,还得等 4 月 11 日产品发布之后见分晓。


你说 vivo 谨慎,它的确够谨慎:在折叠屏手机这么热门的门类里它没有做最激进的那个先锋派,用了两年时间准备的 vivo X Fold “姗姗来迟”;你说 vivo 够大胆,它的确大胆:第一次做折叠屏手机就在别家已经基本成熟的形态和配置规格上扔进这么多别家不曾用过额“独家首发”特性。但不管是两年打磨还是大胆启用,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以前被视为前沿技术融于一身的“超能”代表折叠屏手机,正通过用户对使用场景的正向反馈和技术的更迭,走向“全能”的新境界。在大屏小屏融为一体、材料工艺越来越成熟、内部堆叠越来越先进之后,相信会有更多人的开始考虑折叠屏手机作为自己的“日常机”。我还是那个观点:有如当年的直板机/翻盖机/滑盖机一样,折叠屏不会获得所有人的青睐。但在折叠屏手机越来越补齐此前缺憾、解决一些既有问题、扩展自己的应用场景的进程里,更“全能”的折叠屏手机会促使更多人,成为它的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