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地球生物滅絕事件】-07、08、09 志留紀3起小型滅絕事件
以下資料來自Wikipedia詞條裡, 加上機器式+人工手動獅翻譯, 如以下內容有錯漏請文明指正謝謝!
資料出處:
伊雷維肯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eviken_event
槽之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lde_event
勞之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_event
以下的Mya, 意思是百萬年前(Million Years Ago)
伊雷維肯事件/Ireviken event(428 Mya)
伊雷維肯事件是志留紀時期三個相對較小的滅絕事件中的第一個. 這起小型滅絕事件發生在蘭多維列世~文洛克世之間(志留紀中期, 433.4±230萬年前). 記錄最佳的事件發生在哥得蘭島的伊雷維肯地區, 那裡有超過50%的三葉蟲形綱/Trilobitomorpha物種已滅絕. 在這段時間內, 全球的牙形石綱/Conodonta的80%物種也已滅絕.
事件剖析
該事件持續了大約20萬年, 橫跨了文洛克世的根基. 它包括八個滅絕的“基準點", 前四個是定期間隔的, 每30,797年並與米蘭科維奇傾角週期相關聯. 第五和第六可能反映了進動週期的最大值, 週期約為16.5和19 ka. 最後兩個數據之間的距離要遠得多, 因此很難與米蘭科維奇週期的變化聯繫起來
傷亡
造成這一事件的機制起源於深海, 並進入了較淺的陸架海域. 相應地, 淺水礁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而浮游生物,半浮游生物(如筆石亞綱/Graptolithina、牙形石綱/Conodonta和三葉蟲形綱/Trilobitomorpha)受到的打擊最大.
地球化學
在這次滅絕第一波之後, 觀察到了δ13C和δ18O記錄中的偏移. δ13C從+ 1.4‰升至+ 4.5‰, 而δ18O從-5.6‰升至-5.0‰.
槽之事件/Mulde events(424 Mya)
槽之事件是一種缺氧事件, 同時也是志留紀時期三個相對較小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的第二個滅絕事件. 它與全球海平面下降同時發生, 緊隨其後的是地球化學同位素的漂移. 它的發生與哥得蘭島的弗洛爾構造的沉積同步. 然而, 在牙形石綱/Conodonta中感知到的滅絕很可能代表沉積序列沉積環境的變化, 而不是真正的生物滅絕.
勞之事件/Lau events(420 Mya)
在志留紀時期, 勞之事件是三個相對較小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的第三次兼最後一次. 它對牙形石動物區係有重大影響, 但幾乎沒有侵蝕礫石. 它與全球海平面的低點相吻合, 隨後緊隨其後的拉德福德動物區系階段的地球化學同位素漂移和沈積方式的變化.
對生物影響
勞之事件始於大約4.2億年前的盧德福德階晚期開始. 它的地層剛好暴露在哥特蘭和瑞典, 也正是這個名字的由來. 它的根基設在第一個滅絕基準處, 即Eke床, 儘管缺乏數據, 但顯然大多數主要群體在事件中的滅絕速度都有所增加. 全世界在相關的岩石上觀察到了重大變化, 在牙形石綱/Conodonta生物化石和礫石岩中觀察到了“危機”. 更確切地說, 牙形石綱/Conodonta生物在勞之事件中受害, 而石墨石在隨後的同位素偏移中受害. 局部滅絕可能在許多地方都起了作用, 尤其是在日益封閉的威爾士盆地. 該事件的相對較高的嚴重等級6.2並沒有改變許多事件在事件發生後不久便重新建立的事實, 大概是在避難所或未保存在地質記錄中的環境中. 儘管生物在事件發生後仍然存在, 但生態結構卻發生了永久性變化, 許多任何形式的生物種群未能恢復他們在事件發生前所佔據的生態位置.
同位素效應
δ13C的峰值伴隨其他同位素濃度的波動, 通常與物質的滅絕有關. 一些工人試圖用氣候或海平面變化來解釋這一事件, 這可能是由於冰川積聚引起的; 然而,僅憑這些因素似乎不足以解釋這些事件. 另一種假設是, 海洋混合的變化是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需要增加密度以使水井下; 緻密化的原因可能已經從高鹽度(由於冰的形成和蒸發)變為溫度(由於水冷卻). δ13C曲線稍稍落後於牙形石的滅絕, 因此這兩個事件可能並不代表同一件事. 因此, 勞之事件一詞僅用於滅絕, 而不用於隨後的同位素活性, 而是以其發生的時間來命名. Loydell提出了造成同位素偏移的許多原因, 包括埋藏的碳增加, 碳酸鹽增加風化, 大氣和海洋相互作用的變化, 初級生產的變化以及濕度或乾旱的變化. 他利用這些事件與冰川引起的全球海平面變化之間的相關性, 表明碳酸鹽風化是主要因素, 而其他因素的作用則不太重要.
沉積學影響
勞之事件開始時發生了深刻的沉積變化. 這些可能與海平面上升的發生有關, 海平面上升一直持續到整個事件, 在事件發生後, 在伯格斯維克河床沉積時達到最高點. 這些變化似乎顯示出過時了, 其特徵是上升在侵蝕性表面和伊克岩床中的卵石礫石返回. 這進一步證明了當時的生態系統遭受了重大打擊-這種沉積只能在類似於坎布裡亞紀早期的條件下形成, 當時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才剛剛建立. 確實, 在勞事件期間以及偶爾在上覆的伯格斯維克河床中觀察到了層積岩, 這種層積岩很少以豐富的高生命形式存在; 羅斯佩澤氏菌/Rothpletzell和韋瑟德氏菌/Wetheredella的微生物菌落變得豐富. 這一系列特徵是較大的奧陶維斯紀末期和彼爾姆紀末期滅絕所共有的.

該圖片資料來自於Wikipedia

該圖片資料來自於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Silurian-Period

該圖片資料來自於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