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
前置:太一生水。
其实这里太一生水的水就是时间,就是本体论的框架,否定主义,道家超脱了宇宙实在论的一个局限——太一生水,而后诞生的都是「成」。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最后,本体论走向了「止」。
于是乎这个结构,在历史上,甚至是第一个非实在论的本体论框架。
是一种超越了在场形而上之外的在场形而上学。
1、太一生水
生——本体性的创生。
太一生水的解释:起源给出了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作为承载,将万物存在的道路厘清。
2、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水作为发生性事件(event),反过来规定了起源,结构出了一个开放的场域。
辅——将太一的运动本身予以承载,也予以限制,此时有了时间性,太一才可以被把握,而反过来说,这个时候被把握的太一,就是“天”。
3、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此时成为一种空间的一个面相,水负责了时间的连续性的可能。
而天水全部辅助至高的太一,这里水理解成“Being”,纯粹的存在之流,天是开放性的空间。
此时,空间的开放性反过来规定了存在,就结构了一个承载性的空间。
开放性的天是没有规定性的,此时地作为承载异质性他者的部分「成」。
太一、水、天分别是「反」、「生」、「成」
也就是原初否定性,同一性,肯定性。
注意,这里三元组是一个东西。
只有地,变成了存在论意义上的场域,一个有限的闭合的空间承载。
4、天地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先秦道家此时认为太一已经退场了。
天地相互结构,两种空间样态再次相互规定。
「是以成神明」,涌现内在的场域。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雷电也。
明, 日月。
在这里,天地相互结构,于是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个放开性的闭合,神明的神,也就是内在意识的灵光一闪,霹雳电光,此时能够窥见,但却只有瞬息。
第二个闭合性的敞开,神明的明,持续的照亮,反而遮蔽了许多。
这两种情况构成神明,内在体验也就出现了
5、神明复相辅也,是成阴阳
云气聚合,云气散远。
神明两种「闭合」定义阴阳,其实就是意识体验里结构出了时态性。
阴阳,也就是未来与过去,在未明子的解释里,阴代表一种生的力量,是未来,而阳是僵,疆(?),此时固着的是过去的的力量。
与亚里士多德的迥异在于,2-2-2否定主义,非在场形而上学。
未来与过去两种力量,在先秦道家这里,不考虑「当下」。
时代局限性不仅在于当时无法用其他语言来表达。
这里神明还不是主体意识,还是大他者的。
所以这个本体论框架还是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