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众妙毕备——何沄伟刘宸《师傅经》观赏有感

2023-08-17 00:03 作者:红油の二楼  | 我要投稿

这个节目第一次正式和观众见面有可能是第八届相声节的专场底活,在估衣街的老谦祥益文苑。何沄伟上台一句废话没有,两三句铺垫一个包袱直接入活,一样的主线和包袱结构。天津的观众也捧场,听见和尚念经也有共鸣,该起尖儿的节骨眼儿起尖儿,甚至贡献了台上台下合唱念经的经典名场面。这一版最早没有全本儿,几年后其他网站上有人上传,后来B站上也有up主贡献了资源。

我认为这一版《师傅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继往开来,甚至传承得比传统版本更加精彩,这是不常见到的结果。本人不敢妄言评价,仅发表一些个人对这个节目的理解和观赏有感,望大家讨论、批评。

1.“经柳儿”的范式

a.闹剧的由来:经过B站网友评论的提点,意识到一个很关键的边界:师傅经实际上很容易演成闹剧。现在流传的版本多数是郭德纲先生创造的范式:念经念三番儿然后愣拧流行歌曲,后面是大串调儿。这个演法儿活泼有余,合理性不足,不堪回味。师傅经是一种相对主流的念经路数,和尚念经由于忘词儿没背词儿没学会真经愣上,改唱流行歌曲,确实是流于表面的热闹包袱,观众笑了,观众也真切地意识到这不是念经,这纯粹是在笑串调,你不提念经直接使串调他也照样儿乐,热闹但不上品,不太具有艺术价值。

b.沄伟的处理:沄伟高明的地方在于把离谱的边界回调了一些,使师傅经大面儿上真的还是师傅经,有经味儿有经词儿,只是后头的一些词句变成了有意思的水词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精彩的改编。而且加入的流行歌曲都是上个世纪的老电视剧,甚至都是和佛教道教相关的,与念经有关系的电视剧插曲,那种歌儿本身就带经味儿,不带的话多少也和“经典”“传说”“神话”紧密相关,让人听了不出戏不跳神,合爻性的基础上很有趣味。

新白娘子传奇和济公加的很好,一唱就让观众有反应,知道这是串调了,但又不离奇,因为听着和谐。

在观众试图反应的时候,加入小趟子,小趟子本身构成包袱,在念经里说各种佛名和去的地名,这事儿本身就很滑稽,合托里还带摇头晃脑,惹人发笑,这是活身儿里的包袱,真精彩,让人笑得忍俊不禁,会心想笑。

2.继承与创新

于宝林是正念三番直接找底,而且底是支出去的法器出音儿,我认为有点儿突兀,不够完美。临近找底,节奏的弥补可以掩盖突兀感,让观众迅速进入另一个情境,但终归是种残缺的美丽。

沄伟这个把法器出音儿放前头,使得不错,熥熥响了,为底做足了铺垫。到最后(与之前演出版本还有别,更新了词句,找底之前加速垫了好几句废话经,摞高了往下再摔,特别好。早期版本直接说窝头,有点儿和前文格格不入。),窝头~熥熥~对仗和谐,让人听了有两方面幽默:一个是熥窝头这件事儿,另一方面是翻瓤子找前文这个包袱结构,外加“熥熥”俩字干艮撅脆,直接就是雷子,俩字蹦出来,观众听着真是享受。

最核心的是,沄伟在正念三番儿的基础上往后延伸,但比郭德纲的版本延伸得更幽默更合理,前面已经做过分析。

3.我还去过罗刹国~紧跟时事,节骨眼儿还好。就是听视频感觉正好到了这一番儿的底观众起尖儿,好像这句话淹浸了半拉,不知道现场观众听没听清楚,希望包袱没事儿~

4.捧哏演员的选择与过桥话

a.捧哏的选择:刘宸本身做派就好,垫话部分的双学驴皮影的精彩表现甚至不必言说。最后念经时的节奏掌握,站起身来的身段,往那一站就像大师傅带小和尚徒弟,画面协调。身段的排列想必也下了功夫。最关键的是双念经是真齐真好真值钱,第一句合托就起尖儿,观众完全被代入了念经的氛围当中,可谓绝妙。

b.过桥话的设计只举一例:这就是生活的精华~生活当中可也有糟粕!一句话就带过来。既然不是马三立那样儿浓重个人风格(指絮叨表现人物+寸包袱)的相声,就要精练语言,没用的话不说。这个过桥充分说明了相声的艺术性,柳儿跟铺垫之间竟然只有两句话,高明。

5.修改与调整

与天津的版本比,念经到后面“走啊走”“说啊说”从两遍改成了一遍,节奏加紧了,但由于本人对之前版本的两遍过于熟悉,更喜欢两遍的处理。而且我认为唱两遍更容易把前面的包袱和后面这两句脆的间隔开,相互不挡,效果会更好。

这一版《师傅经》的内容精练,节奏明快。从台词、过桥话的设计,到演员的挑选与排练,再到念经效果的呈现,无一不是天外飞仙,神来之笔。相信就这一个节目,相声发展史上就必须留下何沄伟刘宸的名号。

众妙毕备——何沄伟刘宸《师傅经》观赏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