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防湿,究竟有多重要?《黄帝内经》有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如果秋天
秋天防湿,究竟有多重要?《黄帝内经》有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如果秋天受到湿邪的侵袭,到了冬天就会发生咳嗽。这其实就是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一种体现。
秋伤于湿,且在燥气的烘烤下聚湿生痰,成为潜藏体内的隐患,在秋天肺气较旺的情况下,一些轻微的阴湿之邪不见得马上就会发出来。
等到深秋入冬,加上冬季是“水”气当令,湿上加湿,潜伏的阴湿之邪便会暴露出来,从而出现肺气上逆,以痰多为特点的咳嗽等现象。
也有体质比较弱的人,秋天就受到湿气的困扰,诱发秋乏、腹泻、风湿关节炎等。
而且,初秋不祛湿,如果冬天再一进补,滋补的津液容易被湿气同化,不仅达不到补养身体的作用,反而还会助长湿气。
但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认为秋天干燥,会让体内的湿气减少,不仅不去调理,而且还不注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
一看舌苔:舌苔又白又厚,甚至发黄,舌体上容易有牙齿的痕迹,说明湿气重。
二看排便:大便稀溏、不成形,黏在便池上不容易被冲洗掉,说明湿气重。
三看胃口:食量减少,胃口不好,食欲不振,很可能是体内有湿气。
四看精神:精神状态差,容易困倦、无力;尤其早上起床困难,睡不够,无精打采。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时,基本就是体内湿气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