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写公众号啊
家庭教育之亲子沟通技巧篇(一)
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相反,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每位父母都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用尽我所能去保护他/她,爱他/她,让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可问题是,尽管父母都怀有这般好的意图,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充满了各种小麻烦、冲突乃至突如其来的危机。
每一次麻烦或冲突的出现,父母的应对方式要么成为亲子关系的粘合剂,要么成为伤害孩子并拉远彼此距离的利器。每位父母都希望做到前者,而现实多是后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性力量。言语中的那些谴责、羞辱、嘲笑、威胁、收买、评价等,都让父母离对待孩子的初衷愈发遥远。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你是否有意识到这点,你是否也曾对你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没看到我正在忙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考这么差,你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就是这么对我的?
你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为什么就不能像隔壁家的孩子一样,学习好、懂礼貌还不要父母操心....
生活中类似的言语有很多,也许身为父母的你就说过。甚至在生气时,比这更严厉残忍的语言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父母的本意明明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自信、努力学习、懂礼貌、富有责任心的人,而这些指责、评价性的语言却让父母离自己的目标愈来愈远。
你看,在沟通中发生的这种不幸,不是因为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以及相应的技巧与知识。
对此,小编就结合专业所学以给父母一些关于沟通上的指导或建议。父母在遇到与孩子相处中遇到的矛盾及冲突时,期望结合这些建议帮助父母做出更为可取的解决方法。
说教和批评除了产生距离和怨恨别无他用
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因为他们讨厌说教、喋喋不休和批评,并且经常拒绝和父母对话,就像日常中最经典的对话那样。当父母看到孩子出门时,问
——你要去哪儿?
——出去
——出去干什么?
——不干什么
——不干什么你出去?
——你管那么多
随后就是孩子摔门而去的声音,然后父母对此感到生气、失望以及各种不解。
当父母注意到孩子越来越拒绝和父母沟通时,平时在家里和父母讲话越来越精简时,可能父母需要反省日常对孩子的说教和批评是不是过多了。毕竟多说多错,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唠叨,要么隐瞒实情,要么拒绝沟通。
小编把这段对话写下来时,父母都知道这是一段无效对话,但却常常发生在我们日常的对话中。怎样才能和孩子进行一段有意义的交流,减少父母的失望,我们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2.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案例1,有一天,9岁的可可放学回到家,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到学校了。”面对这一情形,父母最自然的反应是想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了。但请记住,在此之前,父母需要先表达对孩子感受及情绪的理解。让我们看看案例中的母亲是怎么做的。
——看得出来你现在感觉很烦,而且很生气(表达父母接收到了孩子目前的感受及情绪),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可可继续说,“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特别多,而且都是大量重复的抄写,又累又没有意义。”
——你觉得这些大量的抄写让又累又没意义,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表达对孩子情绪产生的理解)。
案例中可可的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如果她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先要理解她的感受和情绪。
当人处于强烈的情感状态中时,他们听不见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请记住,当孩子的行为不当时,往往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
因此,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而处理的方式也在案例中说到了,那就是表达对孩子当下感受及情绪的理解和尊重,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孩子内心的不安情绪会得到极大的缓解,接下来解决导致孩子生气/愤怒/不安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就相对简单了。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孩子往往通过生气/愤怒/攻击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担心、失望、无助和不安,而父母往往只看到了愤怒了外表,并被孩子不当的行为激怒,结果是双方都陷入激烈的情绪中,而这对解决真正的问题毫无裨益。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感受!感受!还是感受!
父母需要敏锐的接收到孩子的言语及行为背后所传达的感受并针对他/她的感受予以回应。
我们再来看看案例2中的父亲是如何回应孩子的。
案例2,凡凡,12岁,回到家拿着一张不好的成绩单灰心丧气地对爸爸说
——我好笨。
——你真的这么觉得么?你不觉得你很聪明?
——不觉得
——那么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对孩子觉得自己笨的内心感受做出回应)
——嗯
——我想在学校里,你一定非常担心,担心不及格,担心分数低(对感受的理解与回应)。当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时,你感觉很慌乱,担心回答错了老师批评你,同学会笑话你。
当孩子发现父母是如此理解自己的感受时,自然会更愿意敞开心扉,聊得更多。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地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回应,并适当的表达对孩子的认可。
不要期望一次谈话就能改变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但这并不代表这次谈话就是无用的,在这段谈话中产生的亲密远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还想了解更多有关与孩子沟通的小技巧吗?欢迎订阅本公众号,我们将定期更新关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亮下方的大拇指和爱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