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某科普的可笑之处,以及稍微聊一些看法

2023-03-06 23:08 作者:ralfone  | 我要投稿

我一直很好奇“频响曲线”这个理论体系被重新炒热是什么原因,因为至少在五六年前这个理论都完全不被这个圈子当回事,那时候这个圈子至少知道声音并不只是大小。

结果不久前,我看到了一篇高赞“科普”: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5842375

评论区惊人的一致好评,可能称得上“完美无缺”了。

然后我仔细一读,笑了。

这篇“科普”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错误逻辑基点下的完美逻辑闭环”,以及什么叫“和稀泥式输出观点”。

我不会用这篇“科普”以外的言论来跟你讲这篇“科普”可笑在哪,因为这篇“科普”本身,不仅基点是错误的,其中矛盾的地方也不少,且致命。


开篇直接展示出了其逻辑基点的错误之处:

各家的标准都不一致,怎么研究呢?

“存在感”是什么?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不知道,毕竟连KOL们都没用过这个词。

这里其实已经对这个实验判死刑了。

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在统计“主观感受”。

对“主观感受”的统计凭什么能叫“客观”?

我甚至都懒得去追问“专业听众”指的是什么人群,什么人群也改变不了这是在统计“主观感受”的事实。

我能直接说这数据造假么?

18Hz?-2到-4?他选了些什么人?

又是一个怪异的逻辑。

你确定“like”和“ideal”一定不挂钩?“like”和“ideal”有没有可能构成因果关系?

而且其实这个实验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下面会说到。


继续统计“主观”,这次是经过所谓“听音训练”。至于“训练”了什么,鬼知道。

我只想知道,这个调整是在听什么的情况下做的调整?这个调整又是如何做到不影响其他频段的?

如果听的是正弦波,那么这个实验就是放屁。如果听的是正常的音乐,抱歉,后面那个问题从技术层面上做不到。

只有对音箱一窍不通的人才会认为是个音箱都能在100Hz以下不失真。

然后,因为上面那点,我可以直接发问:这个统计者用的都是什么音箱可以保证发出不失真的100Hz以下的声音?又如何保证被统计的人真正知道真实的100Hz以下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你确定听觉只来自鼓膜?反正据我所知生物学界是不确定的。

这位似乎不明白声音有结像这回事。

嗯,曲线党神器ER4出现了。然后精彩的来了:

哈曼用统计“主观”告诉你,ER4不是神器。

小四狗们,你们该信谁?

然后注意图中那两点。

相当好,什么结果呢?

不同耳机同样曲线,满意度不一致。

对此我只能说:哇哦,这简直就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啊。

到这里,还用接着分析么?

后面那些话其实我已经懒得去看了。但还有好玩的。

注意,不调整中频。

不调整中频哦。

合着“中频过多”被你完全无视了是吧?

可能有人会说:动高低频不就等于动了中频么?我还是那个问题,这个调整是如何做到不影响其他频段的?

技术层面上,这达不到。


其实到这里就直接可以给出结论了:

这个研究,是一个对“主观感受”的统计,而且是在“预设前提”下的对“主观感受”的统计。

从基点上,这个研究就走到错误的方向上了。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客观”的研究。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

这里已经就反映出这个实验并不是“客观”的了。

但后面的更是重量级:

如果有点逻辑,我觉得看到这里就完全可以pass掉曲线了。

但我知道没多少人有。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个“错误逻辑基点下的完美逻辑闭环”呢?

因为只要你认为这个实验是“客观”的,这个实验在逻辑上就是“完美无缺”的。

但还是那句话:对“主观感受”的统计凭什么能叫“客观”?

更何况还是一个“预设条件”的统计。

其实我觉得,调整出同样曲线的HD518和LCD2,统计出的偏好程度差一分之多,已经证明了这个实验是没有什么参考性的。

后面的那个诡异的入耳曲线,可以说直接否定了这个实验的价值。

但对于那些早就形成逻辑闭环的人来说,估计没任何意义。

然后为什么我会说这是“和稀泥式输出观点”呢?

因为他写的非常“小心翼翼”,但其实,对于不认同其结论的,也说的很清楚了。

不是“盲听”就没用。

我寻思这个实验中的统计也没说是在盲听下做的啊。

直接修改结论可还行。

不多说,说多了会想开骂。


说实话,这种高端的“扣帽子”,我所能做的,也就是竖个中指了。

毕竟,相比扣帽子我更喜欢直接骂,但平台们强迫我们文明,那还是直接扣帽子的好。


对于听音,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

声音是客观的,认知是主观的。

身边遇到的一件事情使我坚定了这个观点:

我父亲将近60岁,去年五月份的时候要去西藏旅游,找我拿一条有线耳塞(我们没住在一起),我随手递给了他一条我不认可但还算高级的耳塞(KXXS,嗯),说“你觉得行就带走”。他插到自己的手机上(老旧的OPPO K3,有极先进的3.5mm耳机口),听了一会说了句:“挺高级”。

当时我很震惊。

一个既没有任何现实中的听音经历,也从未接触过任何高级声音设备,除了电视外没听过任何音箱,除了地摊耳麦外没听过任何耳机的人,居然直接就认为KXXS挺高级,坦白讲,我除了认为他的认知能让他听出区别外,没别的理由。

而我给我母亲一个也还算不错的耳塞(enco free)时,她并没有这种反应。

所以我觉得听音是有门槛的,只不过门槛在门里面。

或者说,听音只有会与不会,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一味的谈曲线,谈测试,我只能认为关于听音,你压根就不会。

就这样。


谈谈某科普的可笑之处,以及稍微聊一些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