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分析方法&经济领域中运用宏观金融分析的重要性
一、宏观金融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宏观金融分析主要评估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通过信贷和金融深化等渠道建立的联系及风险传播路径,并在分析溢出效应时加强对金融因素的分析。[]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基准情景和风险情景两方面。基准情景下,正确理解产出与金融变量(特别是信贷变量)的关系,深入了解宏观经济与金融趋势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有助于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性。风险情景分析中,找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关键金融变量,有助于宏观经济和审慎监管的政策制定,以降低风险。与基准情景测算不同,系统性风险分析是识别和量化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和运作风险的过程。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金融体系受损并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导致金融中断的风险。这些风险造成对基线的严重偏离,极端情况下,甚至是永久性的改变。对于初始冲击,金融业运行容易导致放大初始冲击的负反馈效应的发生,从而造成系统性的影响。这些源于金融与宏观经济紧密联系造成的放大效应,可以作为监管的一部分。宏观金融分析需要一系列量化工具和方法,从IMF专家所公布的研究成果看,目前主要使用的宏观金融分析工具和方法包括:多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动 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银行压力测试、资产负债表方法、指标基础模型、网络分析和流动性 工具和敏感度分析等。目前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内容还不是很完善,概括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与金融周期分析;二是资产负债表及其影响分析;三是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包容性;四是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等。
二、经济领域中运用宏观金融分析的意义重大
(1)宏观金融分析为经济金融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对国内经济金融周期的识别和分析,考察国内周期波动的特征,研究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对政府更好地制定经济金融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效果日益明显,但实体经济波动幅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仅以经济指标为参考,还应参考金融指标。否则,随着金融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仅仅以调控经济波动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很有可能会掩盖较大的金融风险,政府还应更加注重调控金融波动。
(2)宏观金融分析为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新思路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关于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问资本进人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在这一金融改革背景下来研究金融包容、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IMF 的研究成果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首先,影响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根据一国面临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梳理出关键风险源进行金融稳定性分析仍然是可行和有用的,IMF 使用的稳定性分析工具也可以用来服务于中国的金融稳定性分析。其次,金融包容、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间存在潜在冲突但也不三合作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避免冲突的同时寻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在保证金融稳定的根本前提下进一步推动金融发展。最后,创造有利的监管环境,提高监管水平,持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3)可充分利用宏观金融分析框架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熟悉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处于理论和技术的劣势,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方面缺三经验。现阶段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国际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掌握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宏观金融分析水平及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综述》,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调查统计处,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预测分析处,2016.02.005;
[2] 《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