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下)

2023-06-21 00:42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影响本期文学创作的两个重要因素:

(1)社会、历史的大变动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各阶层社会生活急剧震荡

(2)作家结构的变化

与第一代作家不同

为文学带来全方位的思考

 

2、形成三大派别的对峙和互渗:左翼、京派、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3、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趋向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一)初期海派小说

1、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

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停留在现代都市生活表层,对之尚缺乏深入的体验与认同,更多显现的心灵在文化转型中的迷乱

3、性爱小说与“都市男女”主题的提出

4、重视小说的形式创新:在这一点上,新文学的先锋性开始与鸳蝴传统的商业性通俗写作结合。

 

(二)新感觉派(现代派)小说

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上半期,以《现代》为主要阵地,曾轰动一时,1935年解体。

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他们受横光利一、片冈铁兵、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主义与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它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实践的独立。

 

1、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

成名的小说集是《上元灯》。以纤细的笔触描写少男少女纯真的初恋,充满诗意。

《梅雨之夕》、《春阳》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善女人行品》

 

2、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

(1902-1940)浙江慈溪人。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卡通式的跳跃写法。新感觉的文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  

 

3、刘呐鸥

(1900-1939)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台湾台南人。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内容多为大都市纸醉金迷的病态和糜烂。 

 

△现代都市与现代情绪:刘呐鸥

其小说描写上海大都市的现代景观,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影戏院、赛马场、舞会、酒馆、霓虹灯、火车等,所展示的是有着盲目的欲望本质的、无传统与理性导引的异化了的都市人。

采用重感觉、轻理性的描写手法,用跳跃的主观感觉去切割现实,重新组织各种现实片断,造成摇曳的万花筒般的图像。 

 

4、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作品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30年代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现现代都市的城与人。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

穆时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 

(2)运用弗氏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为创作方法,作品多采用快速、跳跃的节奏和结构,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印象,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境、幻觉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

施蛰存 《梅雨之夕》 。

(3)注重主观感觉的捕捉和刻画,将物象个性化,生命化,同时追求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翻新。

《上海的狐步舞》

 

 

四、“京派”与“新感觉派”的不同

1.“京派”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

 “新感觉派”注重都市风的机械文明。

 

2.“京派小说” 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式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新感觉派”则在“十里洋场”的糜烂罪恶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这种东方“恶之华”的寻踪,使小说艺术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中,发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和重构。

 

3.“京派”将知识者与“乡下人”合为一体,厌恶城市文明和美化乡村文明是他们共同的“文化审视心理”;

“新感觉派”则是“都市之子”,对大都会五光十色生活的厌倦更加深了他们的依恋性。

 

 

第九章   茅盾

 

一、生平介绍

二、现代文学史地位

三、小说成就

 

一、生平介绍

1896-1981,浙江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茅盾革新《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期刊。 茅盾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三、四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是左翼文坛的著名作家。1929年,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完成长篇小说《虹》。1930年入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发表《子夜》,1931——1933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1938年任《抗战文艺》编委。

抗战期间,茅盾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并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虹》、《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

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话剧:《清明前后》

 

二、现代文学史地位

在20世纪的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中,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是极具戏剧性的。

80年代以前,茅盾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巨匠。90年代,却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甚至被排出优秀的小说家的行列。茅盾的文学特色和文学成就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呢?对于茅盾的评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

1、贡献

茅盾的文学个性,善于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即使是短篇小说,其结构也是长篇小说式的。可以说茅盾是20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之一。

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评论都是权威的,关注作家、作品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接受自然主义、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学说,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2、质疑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社会剖析小说,实际是把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常文学的作用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却把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在这里。

 

三、小说成就

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所有作品:20世纪上半段的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1927、1928:《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29:《虹》 时代女性,梅行素(大革命失败后小资知识分子的独特角度)

1931-1932:《子夜》,对所处时代全方位的描绘。(矛盾:买办与民资;资与工;市民与知识分子)

1931-19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鲜明的30年代特征。

抗战不久:《第一阶段的故事》

1941:《腐蚀》(皖南事变)

1942:《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

1943-1944:《走上岗位》(上海八一三事变至陷落)

1945:《清明前后》(唯一剧作,小说化)

 

2、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鲁迅:抓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来勾勒、白描;从人物精神状态展现性格命运

茅盾:行为、情感、心理、个性各方面展开——“立体化”

文艺观念:人是小说中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子夜中的吴荪甫: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复杂性(各种社会关系)

3、自觉塑造了“人物形象系列”

民族资本家系列:中国现代文学的需要,历史、美学的价值

时代女性系列:更大的成功

   传统东方型:静女士、方太太、张婉卿

   西方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张素素、梅行素、赵惠明


4、对小说结构方式的关注

茅盾是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结构宏大严谨,线索繁复而严密。

△《子夜》的宏大叙事:

史诗式的叙述方式

茅盾《子夜》集中地显示了茅盾长篇小说艺术个性,即宏大叙事,也就是史诗式的叙述方式。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史诗叙述被看作是由茅盾开创的文学传统。有人叫茅盾传统。

“史诗”就是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完美结合 “史诗”是长篇小说的美学特征。只有在长篇小说这种文体上才可以用“史诗性”这个概念。

但是,并不是所以长篇小说具有史诗性的。只有那些结构宏大的长篇小说才可以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史诗的关键就在于结构宏大,而不是文字数量多。

茅盾《子夜》就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宏大结构的史诗追求。茅盾要全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而且要在本质上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作品的背景是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战争。

整个作品以吴荪甫为中心,设计了三条主要线索:

1、吴荪甫与工农运动。    

2、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的冲突。

3、吴荪甫与家庭关系。

    这三条主要线索,交织在一起,串联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说是从工厂到农村,从经济到政治,从家庭到社会等,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有资本家,有买办资本家,有地主,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少妇,交际花,军人,差不多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种人物都写了进去。

*《子夜》对于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

《子夜》是茅盾的最典型作品。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如此的巨大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思想主题。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茅盾在《子夜》中运用阶级的观点,对于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做出了左翼性的分析,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合理性。

《子夜》创作于30年代初期。茅盾的灵感来自于当时思想界的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讨论。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罗斯基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在《子夜》中是怎样具体表现自己的思想呢?

他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物悲剧来反映中国社会的性质。主人公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作品就把他放在当时中国社会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复杂而激烈的冲突中,展开他性格及其悲剧道路。

作品中,吴荪甫是那种铁腕人物。有人说他“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他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企业家。他既有一个企业家的雄心气魄,也有企业家的才华。

他曾经游历过欧美,具有很高现代意识和现代素质。有管理企业的智谋、经验和手段。比如,作品中他和父亲吴老太爷的那种紧张的关系,就体现出他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性格。吴老太爷是地主,吴荪甫与地主父亲之间的对立,表明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割断了与封建主义的联系,突出了他的现代性格和思想。他对管理人员的使用,也体现了他的那种现代性格。屠维岳,在管理工人方面很有才干,对他总是不卑不亢,甚至敢于和他辩论。他就重用他。莫干丞虽然是老资格,但是,他认为这个人只适合到农村去收租子。

在事业上,吴荪甫也的确有过辉煌时期。他凭借着自己的雄厚资本,和气魄、才干,成立了一个益中公司,一下廉价收买了8个小的工厂。在最辉煌的时候,他的雄心进一步膨胀,又参加了买办资本家的赵伯涛的公司,企图在公债市场谋取暴利。但是,最终惨败。

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

    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赵伯韬,实际是现在所说的合资企业。有国外雄厚的资本为后盾。所以可以控制公债市场。

    二是社会动荡混乱。作品中有表现出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的战争。这是作品的一个背景。农村有农民暴动,城市有工人罢工。可以这样说,当时中国社会是完全的无序状态。吴荪甫说,“只要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这些都非常直接的影响了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事业。

可以说,作品通过一个资本家的悲剧,否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否定了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同时肯定了无产阶级,确认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在30年代《子夜》成为左翼文学最著名作品,和后来成为20世纪文学名著,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里。而茅盾及其《子夜》的文学价值被一些人怀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1)茅盾对中国社会道路选择的认识未必都正确

(2)从文学上看,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是文学目的

 

5、细腻的心理刻划

  社会历史的剖析

         社会人的心理剖析

6、不拘一格的特异侧面

人性、温情、伦理等, 挖掘很深

 

*〈子夜〉的风格与成就

小说情节的多线索、结构的立体化、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夏志清认为,它包罗的人物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一本 。

都市生活风貌的展现

缺陷:人物描写的观念化,一些情节的不真实(吴老太爷的突然死亡、吴荪甫破产前夕奸淫王妈、冯云卿让女儿刺探情报等)。自然景物描写象征化。性描写偏于肉欲、放浪的一面。     

△农村三部曲

《春蚕》(1932),《秋收》《残冬》(1933),都以“丰收成灾”的现象为主题。三十年代,表现“丰收成灾”的小说还有《多收了三五斗》、叶紫《丰收》等。

 

第十章   老舍

 

一、生平、作品与文学史地位

二、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三、《骆驼祥子》

四、京味与幽默

五、局限

 

一、

作品

长篇: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牛天赐传》 《猫城记》《小坡的生日》

中篇:《我这一辈子》《月牙儿》

短篇:《柳家大院》《断魂枪》《微神》

话剧:《残雾》 《龙须沟》、《茶馆》

 

现代文学史地位和贡献

1、 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来审视转型期的中国俗文化

2、 第一个把中国“乡土”社会现代性变革中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并获成功

3、 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

真实+世俗品位+表现形式适应、提高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4、 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文体风格方面:

北京味儿

幽默风

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炼、纯净的语言

5、 标志着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追求中已取得重要突破

 

二、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三十年代的主流:对社会进行阶级剖析,老舍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重在描述文化对人性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其笔下的各式人物性格都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虽未得到主流的首肯,但其独创性和独特的反思发人深省。

1、老(旧)派市民

特质: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态度:保守、闭塞

批判方式:通过夸张手法揭示其病态,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进行批判。

如张大哥、老马、猫民、牛老者、祁老人、祁天佑等

老舍最擅长对旧市民文化进行反省和批判。

因循守旧的旧派市民,如,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人,祁瑞宣(《四世同堂》)。

最具有文化深度的也是旧派市民性格。

《离婚》中的张大哥,因循守旧、善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凡事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永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为天下先,陶醉在自以为稳定的世俗秩序中。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保守的人生哲学。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张大哥的守旧中庸性格反映了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和巨大困境。也意味着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和困境。老舍对老派市民性格的反省和批判,也是在寻求民族文化的新出路。

 

2、新派市民

特质:追逐新事物、丧失人格

类型:西崽、胡同纨绔子弟:张天真、小赵、牛天赐、祁瑞丰

描写方式:对其形象进行漫画式描写

老舍对西方文化谨慎、排拒

 

3、理想市民

特质:侠客+实干家,老舍心目中的理想市民性格,以传统观念进行构思,暴露出真诚,也有天真与平庸。

代表人物:赵四、李景纯、李子荣、丁二爷

后期创作渐渐深化:《四世同堂》,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潜在力量中挖掘。

 

4、城市贫民

代表人物:祥子、小福子、《月牙儿》母女、老巡警、剃头匠孙七等

淳朴的天性,悲剧的命运

 

三、《骆驼祥子》(1936)

   老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现代长篇小说的一部杰作。《骆驼祥子》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从语言、环境到风俗人情,更显示了作者日渐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

《骆驼祥子》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小说的主题

1) 社会批判,社会悲剧。 

2)传统文明与落后国民性的批判。 

3)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冲突。 

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落笔谨严。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 

2)饱满的人物形象

3)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 

4)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使老舍成为无可争议的小说家:全书15万字,只用了2000多个单字。   ——“烧出了白话的香味儿”

作品设计了四个关键性情节,决定了祥子的悲剧:

          1、军阀抢劫,

          2、被孙侦探敲诈,

          3、被虎妞强行占有,

          4、小福子死亡。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  

祥子到北平 ,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 ——连遭厄运(主要有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 )——祥子的堕落

 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破产农民——市民化——流氓无产者(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民的腐蚀)

祥子形象

《骆驼祥子》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塑造了成功的人物。

祥子是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城市里的农民。市民的身份、农民式的价值观念,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

祥子的精神历程

一是自立自强阶段:

充满朝气,自信,好强,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奋斗。即使被抢劫,被敲诈,也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他确乎有点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二是焦虑阶段:与虎妞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对他的精神、肉体构成巨大的摧残和伤害,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三是堕落阶段。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小福子的死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成为市井街头的流氓地痞。

——祥子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诬赖。体现了老舍的人性关怀。

 

虎妞形象

双重悲剧:资本扩展的牺牲品,祥子悲剧的催化剂。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v 虎妞是被丑化的女性市民形象。

v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丑化:

™ 相貌丑陋,是个38岁的老姑娘。而且雄性化。虎头虎脑,黑铁塔似的,长着虎牙;

™ 道德上丑化,引诱祥子,威胁逼迫祥子结婚等。特别是用枕头化装成怀孕,更是极端化的笔法。

v 结婚以后的夫妻生活,看作是对祥子的摧残。

 

虎妞固然有缺点,沾染了市井社会的流氓气,但是,有勇敢、可爱,精明强干的一面。

v 首先,她是职业女性,企业管理者。

™ 在工作上,具有管理才能和经营意识。

™ 在和祥子结婚以后,她也并没有丧失企业管理者的想法,她要吃车租,不喜欢祥子卖苦力。

v 其次,她对祥子的爱情,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具有一定的个性解放的意义。虽然手段上卑劣,但是感情上真诚。

v 再次,在家庭生活中,她有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的渴望,也有妇女的勤劳。很多都是市民社会正常的生活追求。

祥子与虎妞的冲突

v 更多的是农民与市民的冲突,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化、人性的含义。

v 在善与恶的两极对立中,把爱都给了祥子,而把恨憎恶,都给了虎妞,虎妞就被漫画式的丑化了。她成为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之一。这就有些简单。

v 老舍的女性观,是非常保守、传统的。最认同的是传统型贤妻良母。

祥子理想的妻子是农村女性。要在有钱的时候,回到农村娶一个妻子,那种朴素、勤劳的乡村妇女。要那种“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

 

刘四爷性格非常生动。体现了市井社会中一类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他是那种江湖气和市井气的结合。有江湖义气,也有狡猾精明,还有善良,同时也有狠毒。

二强子,小福子等都有北京市民气息。这些人物性格,特别是虎妞性格,都非常充分地反映了市井低层社会的深层心理特征。

 

市井风俗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代表性作品,和其他的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北京市井风俗意味。

      在老舍的小说中,市井风俗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风俗和景物。固态的景观。如大杂院,四合院,胡同,街道,茶馆,车厂等。习俗,特定的地方性民俗,它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

    2、精神层面,由风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意蕴,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心理。北京的市井风俗,既是老舍小说的基本背景,也是重要的表现对象。人物、故事、环境都和市井风俗联系在一起。

 

v 现在阅读老舍的作品,非常具有魅力的是这种风俗文化。老舍能够把人物、故事、情节和风俗文化完全结合在一起。作品写得最好的那些,都是风俗文化很浓的部分。形形色色的人力车夫,车厂,刘四过生日,有寿棚酒席。祥子和虎妞住在大杂院,虎妞上街逛集市、庙会,虎妞难产请个神婆,虎妞的朋友小福子是暗娼,小福子被迫到白房子,等等。

 

大俗大雅的语言风格

所谓“俗”,就是通俗,世俗。就是连着市民生活和古典小说、戏曲的味道。老舍语言以北京市民生活口语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北京市民生活气息,同时,也吸收了古典小说语言,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语言风格。

所谓“雅”,就是不仅仅是生活口语的简单照搬,而是经过改造的口语,融入了新文学语言因素。

《骆驼祥子》的语言,在本质上,是生活口语、传统文学语言和新文学语言的融合,有一种很独特的文学表现力。

一般说来,人物语言多为口语,什么人说什么话,很能够体现人物性格:

如:虎妞在勾引祥子时有这样话:

“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地道窝窝头脑袋!你先坐下,咬不着你!”

 

这样的一种描写语言: 

“御河的水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托着那紫金城的城墙。城内一点声响也没有,那玲珑的角楼,金碧的牌坊,丹朱的城门,景山上的亭阁,都静悄悄的好似听着一些很难再听到的声音。小风吹过,似一种悲叹,轻轻地在楼台殿阁之间穿过,象要道出一点历史的消息。”

 

四、京味与幽默

京味:欣赏北京文化高雅、含蓄、舒展、精致的美;又为这种美的丧失、毁灭生出感伤、悲哀、惆怅。

取材的特色:表现老北京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作品的风格氛围:揭示了北京作为皇都的文化心理结构

市民趣味:幽默感;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世事变迁

语言风格:把俗白浅易的北京口语引入文学创作。

总体上看,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茅盾是认知型作家,他的特色在于用阶级理论认识中国社会现实。巴金是激情型作家,把时代精神熔铸在爱与恨的感情之中,向旧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老舍却是风俗文化型作家,他的特色在于对北京市井风俗的文化表现。老舍为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新市民生活审美领域。老舍是20世纪“京味小说”的开创者。对于后来北京作家产生极大的影响,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甚至王朔等都是新时期的京味小说家,他们都从老舍哪里受到启迪。

老舍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幽默:“含泪的笑”,以笑代愤,自我解嘲,超越了耍贫嘴,深厚、节制,融悲剧与喜剧、讽刺与抒情于一体。

语言艺术:成功结合了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 ;名副其实的大师

 

但是,总的来说,老舍只是以文化风俗取胜,而不是思想深度和人性深度取胜。

    我们读老舍作品,会被那些北京特有的世态人情所包围、吸引。如大杂院,小胡同,各色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谈吐,还有老舍的那种北京式的幽默。但是,除了这种北京味,就没有更丰富、深刻的内涵了。也就是没有那种能够令人感到心灵和情感受到巨大震动的东西,没有给我们更广阔的感情和思想的空间。老舍写北京市井风俗,只写出了文化味道,在思想和人性深度却比较欠缺。

这和老舍温柔敦厚的性格有关,老舍本身比较平易、朴实,和蔼可亲,是绝对的好人,也是大哥味很足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中正平和。这种性格往往不容易思想深刻。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是这样的性格,都缺乏深刻性。

和老舍非激情创作状态有关。老舍理性胜于感情。虽然也存在着抒情性作品,但是总的来说,老舍不是情感型的,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非情感状态。鲁迅是激情与理性混一,郭沫若是激情型,巴金同样激情,可以说是青春艺术。有人说老舍是“中年的艺术”。他往往和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多观察外部,少返归内心。不容易进入内心,就不容易把人性内在的东西写出来。

和老舍思想也有关系。老舍思想本身也不太深刻。在现代作家中,老舍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几乎没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是,老舍却没有在思想上参与,甚至对五四运动也是旁观的态度。新思想没有吸引老舍。这养成了老舍封闭自足的心态。到英国教书6年,老舍也没有接受多少西方的思想。在20、30年代,他基本上与时代主流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第十一章   巴金

 

一、生平介绍

二、创作

三、总结

 

一、生平介绍

 

巴金早期思想: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晚清至民初影响最大的一种激进思潮,主张社会平等,人人劳动,提倡人道主义和民主,强调摧毁一切束缚人性自由的组织和制度。

巴金主要师从其中的克鲁泡特金一派,强调“互助、合作、自我牺牲”。

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都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

  

中新网10月17日电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五四”一代的最后告别 

   巴金的一生,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巴金病逝不仅意味着一个文学大师的离世,也代表着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师群体的集体谢幕,排名第四的巴金成了“鲁郭茅巴老曹”中最后一个告别者。

   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尊为大师级的现代作家,统称为“鲁郭茅巴老曹”成了“现代中国经典作家”的同义语。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以强烈的激情描写、讴歌青春,抒发青年的时代苦闷,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并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一生创作有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部短篇,和大量的散文随笔。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那有着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与茅盾、老舍客观、写实的中长篇作品构成第二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艺术高峰,其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文学创作中具特别吸引力的一部分,扩大了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创作

巴金创作的分期:

青春激情期:

1、二、三十年代,以《革命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为代表;

2. 现实沉思期:

 四十年代以《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为代表;

3. 忏悔反思期: 

80年代初《随想录》,95年后的《再思录》为代表。

 

早期小说

家庭、青春、激情构成了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集中于描写青年反抗者、革命者

《家》

《革命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反抗、追求、苦闷

 

《激流三部曲》:《家》(1931)《春》(1938)《秋》(1940)

 倾吐“积愤”之作

控诉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宣告其崩溃的必然结局,展示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憎恨的并不是个人,却是制度。流露出封建伦理下的脉脉温情。

《家》:反映了封建家族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家族必然灭亡的命运。既是为被迫害者的呐喊,又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控诉。

雄厚的生活基础;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以爱情故事为情节主干

觉慧            觉新                   觉民

 鸣凤           梅芬、瑞珏               琴

——不同的遭遇和生活道路

比一般的自由恋爱反旧礼教要深刻,集中指向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在三、四十年代产生积极的巨大影响。

《家》中的人物

守墓者: (高老太爷、觉新)、墓中人(第二代)

掘墓人(觉慧)

殉葬品(三位女性)。

高老太爷:

专横、衰老、腐朽

中国封建家长的典型,家中主宰,通过自身权威制造悲剧。

道貌岸然的卫道者,又是伪君子;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中国道德的实用主义色彩——高居权力顶端的人,可以享有道德和法律的豁免权。

 

高觉新式的长子形象:最见艺术功力

觉新——以伟大的支付造成了自己渺小的人生。

五四新思想的接受者;“长房长孙”的家族地位;封建家长制的牺牲者(爱情、婚姻)

清醒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封建家庭与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家”是精神炼狱,也是神圣的血缘关系和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

软弱、屈从、忍让、“愚忠、愚孝”,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瑞珏的惨死使他转变认识,支持觉慧

 

    觉慧:“家”的第一个掘墓人

通过觉慧的形象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

觉慧的叛逆、热情、倔强,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反抗性格和斗争精神。

在文本中的作用:揭示主题,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他是作者理想的象征,青年一代叛逆的代表。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信念。

其形象也有明显弱点:有反叛,也有犹豫、彷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普遍缺乏的应对现实的能力。他既与封建政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无法遏止的反叛冲动,由此形成了内心的冲突。

——勇于反叛家庭、却怯于拯救爱情。

 

△通过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三类悲剧女性形象:

鸣凤、婉儿代表的丫环

梅、瑞珏代表的小姐、少奶奶

周氏、沈氏等代表的太太、姨太太老一辈女性。

 

鸣凤:聪明美丽、纯洁善良,外柔内刚,是封建礼教牺牲品。

艺术风格:

借鉴《红楼梦》写法,以爱情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展示出高公馆衰亡过程 

注重人物内心刻画

“青春型”创作,虽少锤炼却有冲击力

《春》与《秋》

仍表现旧家庭的衰落与新一代的反抗,但冲突少、琐事多

展示新旧转换的艰难,愤恨、不安、联系

情节迂缓、结构散乱,新生力量形象模糊,妨碍《家》已展开矛盾的深化。

 

后期小说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又一个创作高峰

题材:一是继续揭示旧家庭的罪恶和没落。如《憩园》;二是表现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如《寒夜》、《第四病室》。

风格:人生世相的思考,深沉的叙写。

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

从家庭悲剧走向社会悲剧

从浪漫的理想的英雄革命,到平淡琐屑的凡人小事

从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到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揭示

从单纯直接地倾吐,到抒情写意的客观化。

——由青春的浪漫走向中年的沉稳,标志着巴金小说艺术的成熟 

《憩园》

封建大家庭崩溃后纨绔子弟的结局

集中揭示了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堕落及人性扭曲的过程(新旧主人共同悲剧命运)

巴金意识到人性与人事变迁的复杂性,在现实批判的同时,又夹带了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 

总叙述者“我”是局外人,有感情间隔以警醒读者

悲凉的挽歌,追怀旧梦:强化时空体验,有沧桑之感

 抒情的气氛,象征的意味,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风格深蕴细腻。 

 

40年代,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一个自由恋爱的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重压下破裂的悲剧。

揭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

 

善良人的悲剧

汪文宣:曾是崇尚个性解放、教育救国的新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生活中消了锐气,胆小软弱、卑琐平庸,无奈地面对妻子和母亲,怨愤死去。

曾树生:年轻、美丽、开放、有活力,面对道德和肉体的矛盾,苦闷、恐惧,人性被扭曲变形,呈现出生命张扬的病态美。随年轻富有健壮的陈主任而去。

汪母: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

 

《寒夜》的悲剧及其成因分析

      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哀”。

社会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

文化的悲剧: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树生的新派思想。

《寒夜》的艺术特色

作品注意发掘人物内心冲突和潜意识,意境凄凉。

细腻的笔法揭示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象征手法和氛围烘托,呈现出明显的抒情性。

总  结

巴金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创作是个人情思所寄,亦为事业

战士的姿态,敢于喊出真实声音

紧扣时代脉搏,以情动人

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但以整体审美氛围抓住读者,自成一家

充满感情的词汇、动感强烈的句式、富于抑扬和力度的语调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一、凤凰之子

二、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三、艺术特征

四、文学理想的遭遇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人生轨迹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原名沈岳焕。

小学毕业入伍,当过卫兵、班长、司书、书记等,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

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学习写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结婚。

解放以后,停止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研究文物和古代服饰。1988年逝世。

 

2、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短篇小说集:《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等;

散文有《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烛虚》。

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之一。

创作分期情况

1.创作前期(1924-1927):主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

2.创作中期(1928—1931):形成个性,确立明确的文学立场,以乡村和都市两种题材为主。《柏子》《萧萧》《丈夫》《绅士的太太》《媚金、豹子、与那羊》等。

3.成熟期(1931—1947):关注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对现代文明进行置疑。《边城》《长河》等代表作。

2、“乡下人”与“城里人”

沈从文骨子里总带着几分乡下人的自负,而这自负又因在都市中的各种压抑而越来越加强。。

“乡下”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自我身份的认同,更是他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的表征。

夸大湘西农村的那种非现代的野蛮的、粗暴的东西,通过这样一种血腥来冲击、刺激,甚至于摧毁城里人建筑起来的脆弱的审美文化。这样的一种审美趣味背后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如《神巫之爱》《龙朱》。 

《边城》有了改变:表现出一个城市人非但能够接受,而且非常喜欢、向往的一个湘西。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都市人需要有这么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地方。

 

沈从文在对“乡下”认同的同时,对都市却抱着嘲讽的态度。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沈从文的田园小说蕴涵着独特人性理想和文化追求。那就是“回归自然”。

沈从文明确宣布自己的创作是以人性为中心的。他追求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他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作家。五四以来的作家在追求人性解放时候,是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沈从文却是以自然文化为价值尺度。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批判都市文明。

 

二、 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1、对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展现了两种人生形式:

1).现实的人生形式。

《柏子》《萧萧》《丈夫》《会明》等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柏子》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尽的辛酸。

但是,作家所感受的是另一面: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丈夫》

 《丈夫》中的那个丈夫,由于生活所迫,让妻子去卖身,但是在看到妻子被蹂躏以后,人性尊严觉醒,把妻子从妓船上领回了家。

 

2).理想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小说中,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都是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和批判。

在沈从文笔下,都市环境是肮脏的,嘈杂的,拥挤的。都市底层人为沉重的生活扭曲了灵魂,上流社会生活堕落、腐败,知识分子则卑琐、虚伪。总之,都市社会既缺乏道德感,也缺乏生命力量。

2、对都市丑陋人性的描绘:都市题材小说

  《绅士的太太》(两性关系)、《大小阮》(义利取舍)、《八骏图》(自然生命活力)着意于表现都市上流社会的病态,反映都市上流社会人生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和生命衰颓。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暴露绅士淑女在华贵的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都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博,吃饭,喝酒,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太太与少爷私通,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在骨子里却仍然是喜新厌旧。为一个女人而神魂颠倒,放假也不回到恋人那里去。在沈从文眼里,知识分子,不是虚伪,就卑琐、怯懦。

 

3、《边城》分析

《边城》分析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理想的人性,以此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

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边城世界

 

《边城》,写于1934年,长篇小说代表作

故事梗概:

地点: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

人物:山城小溪旁一户人家,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县城码头掌管顺顺及其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

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恋爱故事。

(1)边城人性美的理想:翠翠

翠翠,是全书之魂,大自然的女儿。她天真纯洁,毫无心机,追求毫无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

此类形象还包括《三三》中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

 

翠翠是一个自然之子。代表着天地自然之精华,没有一点杂质、邪念。

翠翠的形象不仅提供给读者一种典型的湘西生活样式,更是作者一向所崇尚的那种美丽得让人忧愁的境界的营造。

同时,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2)唤起民族的血性:《边城》中的男性美

以天保、傩送为代表。

男性身上要体现作者赋予人物的湘西精神,雄强进取,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表现了原始的蛮力。

(3)《边城》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边城》为我们所描绘的湘西世界,被视为黑暗中的一方净土。这是一个以湘西为背景的童话,里面充满了天籁之音,所有人都生活在与现实隔绝的世界中,是城市人心中的桃源仙境。

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湘西风俗画。作者善于描写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原始风俗习惯,如赛龙舟、捉水鸭、唱情歌等,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摆渡为生等。

边城人的人情美 

所以沈从文说:“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中人还更可信任”。

现代抒情小说的典范

古朴、优美,具有诱惑力文笔。吸取了湘西民间的特点,融合了民间的口语,明白晓畅,常采用古文的形式,充满新鲜活泼的民间清新气息。将散文笔法与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不重情节与结构的经营而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

结构疏放而非谨严;色味清淡而非浓烈;

意境超逸而非切实;气象精巧而非博大。

呈现阴柔、悠远之象,笔意淡远。

沈从文是3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卓越典范,并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抒情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艺术特征

1.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2.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

3.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融纪实、象征与抒情为一体。

 

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学理想的遭遇

创作主题:

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历史之“变”不同,沈从文却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他在创作中正是高扬着这种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沈从文是一位有独立性的作家

他的小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题材空间里,通过人性世界(包括¡°神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了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生形式,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伦理道德角度去表现人生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钱钟书

一、钱钟书及其文学风格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1947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长篇小说《围城》。《围城》奠定了钱钟书在现代文学上的地位。

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两部学术著作《谈艺录》(1948)《管锥篇》,显示了他渊博学识。有人说,钱钟书是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不仅精通古典学术,而且对欧洲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非常精通,甚至令西方学者相形见绌。所以,现在有“钱学” 的说法。 

二、《围城》

(一)《围城》的结构

借鉴近代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形态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纪游文学的某些手法。采用空间跨越形式,频繁移动,一线到底,顺时推进。   

第1——4章:从写法国渡轮到上海家中一段时间,方鸿渐的生活。

第5章:写从上海到内地(湖南三闾大学)途中的冒险经历。

第6——7章:写三闾大学期间的生活。

第8——9章:写方鸿渐从结婚到婚姻生活的解体。

主要内容: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下留学生及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命运的刻划。着重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几类形象。 

(二)人生与人性的双重嘲讽

《围城》以抗战为背景,却与抗战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系。作品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以方鸿渐中心,在方鸿渐生活与追求中,串联起众多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不是以往的小知识分子,而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留过学的教授、专家,西装革履,满口外语。在现代文学中,很少有人这样描写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围城》是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所以,有人称《围城》是新《儒林外史》。把《围城》看作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弱点的批判、嘲讽。

实际上,《围城》不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而是对人生和人性进行思考和嘲讽的作品。知识分子只是表现对象,作品要通过知识分子道德状态和人生状态叙述,来嘲讽人生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在本质上,《围城》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小说,而不是社会批判小说。

人生嘲讽与人性嘲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人生嘲讽

张爱玲把人生看作是“苍凉” ,社会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个人总悲剧的,无法圆满的。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的悲剧。而钱钟书也同样具有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但是,他和张爱玲的不同是,他把人生理解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不断追求,又不断的落空,最后总是一无所有,无法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世界好象总是与人开玩笑,人在世界的无形的巨手的拨弄下,总是变得可笑。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对话,就是这样的人生悲剧的象征。

    褚慎明这样说:关于 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说:法国也有这末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