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鹅浆膜炎什么症状?如何治疗?

2023-08-08 10:43 作者:禽医刘帆  | 我要投稿

我是专注禽病事业的禽医刘帆,有事请 宝淘 或 哆哆拼 或 京东: 禽医刘帆

今天聊点啥…….

鹅浆膜炎什么症状?如何治疗?

鹅浆膜炎是近数年来在我国鹅群广泛流行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又称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患鹅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拉稀、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包膜炎、气囊炎、纤维素性脑膜炎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等为特征。死亡率为10%~80%,甚至可高达90%以上。得过的鹅生长迟缓、增重减慢。由于本病常常导致大批雏鹅、幼鹅发病、死亡以及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难以扑灭,在发病鹅群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雏鹅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养鹅业经济损失严重的疫病之一。

一、 传染来源和途径

鹅浆膜炎的流行发生,一种是由病鹅和带菌鹅传播,另一种由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鸭及带菌鸭传播。常发生于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其它季节也有发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经呼吸道、消化道、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

1、易感宿主

本菌可引起多种禽类发生败血性疾病。自然条件下,最易感的是鹅和鸭,不同品种的雏鹅和雏鸭均有自然感染发病,其次是火鸡,也可引起鹌鹑、野鸭、雉、天鹅、鹧鸪和鸡感染发病。1~7周龄雏鹅和仔鹅具有高度易感性,而种鹅感染后不表现症状。本病常由日龄较小的鹅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鹅群。某个鹅群一日发病,其周围的鹅场或鹅群也会相继发生该病的流行,而且很难从发生过该病的鹅场根除,如果不改善饲养条件和环境卫生,就会引起不同批次的易感日龄的雏鹅、仔鹅感染发病。鸭疫里默氏杆菌对不同禽类的致病性不同。鸭、鹅发生本病时,鹅的死亡率常高于鹏的死亡率。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菌株毒力不同,以及与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并发感染、环境条件的改变等应激因素的不同,本病所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也较大。新疫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老疫区,日龄较小的鹅群发病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日龄较大的鹅群。

2、流行特征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及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卫生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鹅群常表现为散发且多为慢性。气候寒冷,阴雨:饲养密度过高,鹅舍通风不良,垫料潮湿且未及时更换,场地潮湿、肮脏:从育雏室转移到育成舍饲养时,从温度较高的鹅舍转移到温度较低的鹅舍,从舍内转移到舍外饲养或池塘内放养;饲料配比不当,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运输应激:先前发生的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并发感染等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病和流行。本病可能与大肠杆菌病、禽出败、曲霉菌病、变形杆菌病、鸭病毒性肝炎、葡萄球菌病、沙门氏菌病并发。

二、发病机理

易感鹅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等途径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之后,在全身许多器官如心包膜、气囊、肝包膜、脑膜以及其他浆膜大量繁殖,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渗出,其中有异嗜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心肌横纹消失,肌原纤维崩解和心肌细胞严重的颗粒变性。肝组织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核溶解消失。脑膜血管壁及脑组织有白细胞和胶质细胞浸润。慢性病例由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纤维素渗出物。

三症状与病变

1 症状

鹅浆膜炎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潜伏期的长短与菌株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一般为1~3d,有时长达1个星期左右。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很多鹅场发生本病以急性病例占多数,也有部分患鹅则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最急性型病例发现于鹅群刚开始发病时,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多见于2周龄左右的雏鹅,病程一般为1~3d。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不愿走动和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使患鹅表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扩张。部分患鹅缩颈或以嘴扺地,濒死时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角弓反张,尾部摇摆,抽搐而死。也有部分患鹅临死前表现阵发性痉挛。日龄稍大的幼鹅(4~7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可达7d或7d以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伏卧或呈犬坐姿式,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头左右摇摆,难以维持躯体平衡。部分病例头颈歪斜,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圈运动或倒退,有些患鹅跛行、关节肿胀。病程较长的患鹅发病后未死但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平均体重比正常鹅低0.5~1.5kg,甚至不到正常鹅的一半。

2 病理变化

鹅浆膜炎大体病变基本一致。大体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是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渗出,故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可发生于全身的浆膜面,心包膜、气囊、肝脏包膜以及脑膜最为常见。急性病例的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病程稍长的病例,心包液相对减少,纤维素性渗出物凝结,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难以剥离。气囊混浊增厚,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呈絮状或斑块状,颈、胸气囊最为明显。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色或棕红色。胆囊肿大,充盈着浓厚的胆汁。有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也可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些慢性病例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也可发生于胫跖关节,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时可达病鹅的20%~40%。患鹅可见干酪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明显膨大增粗,其中充满大量的干酪样物质。脾脏肿大,脾脏表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但数量往往比肝脏表面少。肠粘膜出血,主要见于十二指肠、空肠或直肠,也有不少病例肠粘膜未见异常。偶见腹腔积液,蓄积的液体清亮、呈橙黄色。鼻窦肿大的病例,将鼻窦刺破并挤压,可见大量恶臭的干酪样物质蓄积。

四、防治措施要求

1 控制传染源

首先,应知道我国鸭群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发生率和带菌率很高。患病鸭和带菌鸭很容易传染给雏鹅,因因此在无鹅浆膜炎流行地区的鹅群在饲养过程中必须与鸭群分离饲养,才可防止被感染:其次,现在雏鹅群发生浆膜炎越来越多,因此,发生鹅浆膜炎地区的鹅群在饲养过程中,雏鹅群之间、雏鹅群与青年鹅群、雏鹅群与成年鹅群之间应隔离分开饲养,可防止雏鹅被感染;其三,雏鹅群放牧或下水塘,应远离鸭群和其他鹅群,未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

2 加强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由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将雏鹅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特别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雏鹅群的影响。平时,应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鹅群的饲养密度不能过高,注意鹅舍的通风及温湿度:对于发生本病的鹅场,待该批鹅群出栏上市后,对鹅舍、场地及各种用具进行彻底、严格的清洗和消毒;老疫区的鹅场,在饲养管理时更应特别注意,如果气候突变或有其它较强烈的应激因素存在,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敏感的抗菌药物:尽量不从发生该病的鹅场引进种蛋和雏鹅。有不少鹅场就是由于从疫区引进种蛋而导致了该病的发生。

3 关于药物防治

由于本菌有不同血清型以及同型的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大,故对该病的有效治疗必须建立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大多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由于鹅舍、场地、池塘以及用具等受到污染,当下一批雏鹅进入易感日龄后,又会出现该病的暴发。

如果每批鹅都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一方面会增加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会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即使药物疗效显著,对于最急性和急性病例,在治疗之前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死亡,对于症状和病变严重的病例,疗效也不理想。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关键在于预防,包括一般性预防措施和疫苗预防。

唐牧瑞浆膜炎A+B套装(克毒康+克宁)

浆膜炎专用药 分两部分组成 针对:浆膜炎大肠杆菌 气囊炎 包心 包肝包肺 久治不愈的浆膜炎 顽固性浆膜炎,用了氟苯尼考,头孢,利福平,抗生素没效,耐药性,顽固性性浆膜炎净重1公斤 A组1斤和B组1斤 A组抗病毒 B组抗菌


鹅浆膜炎什么症状?如何治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