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悬疑作家陈忱论:多巴胺自律法靠谱吗?

2023-06-19 12:10 作者:陈忱90后作家  | 我要投稿

近日,网上流行起了一股“多巴胺戒断(Dopamine Detox)”风潮。其理论认为,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让人快乐的物质,游戏、短视频都可以刺激分泌,廉价又易得,但若长期如此,大脑就会对这种感觉上瘾、产生依赖,让你觉得别的事情都很没劲,因此,应当对多巴胺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暂时停掉手机、社交媒体、性爱、酒精、刺激性食物、药物、网络游戏等“戒断”多巴胺,“重置”大脑中多巴胺受体的刺激阈值。

上述理论似乎颇有道理,但很多人的“戒断日记”却透露着浓浓的伪科学气质。多巴胺,真的只能提供一种“臭名昭著的低级爽感”吗?人们是否真能通过某些“禁欲”行为远离多巴胺?

90后悬疑作家陈忱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发现,大家选择的多巴胺戒断方法五花八门,大致可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包括调整作息、早睡早起,禁食零食、饮料,保障水果摄入等;中级包括限制每天的娱乐时间,不玩游戏,同时增加阅读量和运动时间;高级践行者则完全取消娱乐时间,甚至不听音乐,每天花一小时在线下爱好上,戒掉烟、酒、性,控制聊天时长,独自外出旅行,禁止摸猫摸狗,控制与孩子见面、与爱人对视的频次。

自律力不足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面对自我价值被剥夺时,人们动力不足的一种自然反应。不管是延迟满足也好、降低刺激也好,还是完全戒断多巴胺也好,都暗含了一个假设,那就是你不应该玩手机,你应该控制自己,你不应该享受现在应该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假设你告诉一个小孩千万不要干东干西,这个小孩可能会呆呆的告诉你,然后十分钟后你回来看到他什么都没干,就是干了你让他不要干的那件事。

90后悬疑作家陈忱

别人规定你不能做的行为,加上你对自我的压抑,加上你想要做一件事的自由意志,等于更大的逆反和不自律。比如说报复性刷手机,就是在必须遵守一个又一个的日程死线和规定后发现只有在刷手机的时候,你才能拥有自我掌控感,你的大脑压根不 care 你有多自责,他只想让你自由。所以任何想要来硬的阶段多巴胺的方式都是不切实际的,你等于是用维持自律的过度努力来降低了自律的能力。

多巴胺是人体每天必然分泌的一种“快乐”物质,会伴随人的一生。抽烟、喝酒、游戏、看短视频等确实可以让人体大量分泌多巴胺,产生快感。不仅如此,大脑还会记住这种快乐,在快感消退后,出现继续寻找同样刺激的渴望。大量多巴胺的频繁分泌,可能导致人体对快乐的感知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上瘾。

“年轻人知道适度调控和管理多巴胺是好现象。”通过对易成瘾游戏、短视频、不健康饮食等的偶尔戒断,可以有效平衡多巴胺分泌,有助于避免成瘾、自律生活。

但自主调控多巴胺不意味着完全禁欲。陶然提醒,长期禁欲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体内多巴胺分泌长期不足,处于被抑制状态,人就会产生抑郁情绪,严重时可导致抑郁症;另一方面,适当分泌的多巴胺又是欲望的一种“调节剂”,当其流经“欲望回路”时,能“点燃”干劲儿,促使我们更积极地追逐某个目标;流经“控制回路”时,又会遏制一部分不可控冲动。“多巴胺戒断法”的推广者、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卡梅伦·赛帕(Cameron Sepah)也曾无数次辟谣:多巴胺戒断不是减少“多巴胺”本身,而是减少“冲动行为”;不是避免所有的刺激和愉悦,而只是针对“有问题的特定行为”。

正常的生理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多巴胺处于平衡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陶然说:“就像古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切忌从一个反面走向另一个反面。”因此,不要压抑自我,也不要过度刺激,顺其自然就好。

悬疑作家陈忱论:多巴胺自律法靠谱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