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也有苦衷:关羽败亡于临沮,诸葛亮和法正都在成都,谁该为丢失荆州负责?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坐了一回超级过山车:五月,曹操退出汉中;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司马;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被潘璋部将马忠擒斩于临沮,荆州全境失守。
关羽陨落,刘备折了臂膀,他称帝后不设大将军大司马一职,就是认为除了关羽之外,无人堪当此任;荆州陷落,进取中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连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化为泡影。
对刘备和诸葛亮来说,失去关羽和荆州,都是要了半条命的沉重打击,所谓“刘备诸葛亮合谋杀关羽”,那只是毫无依据的猜测——即使关羽真有跋扈之举、不臣之心,刘备和诸葛亮也不会以失去荆州为代价来避免太阿倒持、尾大不掉,处理关羽有千百种方式。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很多人都错怪了诸葛亮:救不救荆州,他这个杂号将军说得不算,而且他在刘备集团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后勤,打谁不打谁,刘备并不需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事实上诸葛亮的地位不但低于关羽张飞,甚至可能低于糜竺:“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
古代以右为尊,我们熟知的廉颇蔺相如之争,也是因为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所以廉颇才大为光火:“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代降职又叫“左迁”,诸葛亮上朝排班坐在糜竺左边,说明即使是在形式上,诸葛亮也不是文官之首。
刘备称帝前,诸葛亮一直是军师将军,再往前,就是和庞统“并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入川,带的是军师中郎将庞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带的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刘备进位汉中王,诸葛亮还是军师将军,法正则成了尚书令、护军将军。
法正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第二年病逝的,而关羽辞世和刘备称王,是同一年的事情,这就是说,襄樊之战开打直到关羽败亡,真正在刘备面前说话好使的,是尚书令法正而不是军师将军诸葛亮——在曹魏集团,夏侯惇也得听尚书令荀彧的。
护军将军的职责是“督护诸将军”,权力比四方将军还大,文武一起开会,法正肯定要坐在翊军将军赵云右边。
刘备集团的分工很明确:关羽镇守荆州,魏延镇守汉中,张飞镇守巴西,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这样看来,只要刘备和法正决定开战,诸葛亮就一定会搞好后勤保障工作,所以关羽败亡临沮,我们不能错怪诸葛亮——荆州是诸葛亮桑梓之地,即使刘备舍得,他也舍不得。
法正对襄樊之战什么态度,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刘备也是一肚子苦水:汉中之战,我已经被曹阿瞒消耗得筋疲力竭,拿什么去支援关羽的襄樊之战?
汉中之战可不是像小说写得那样轻松,诸葛亮搞后勤也是捉襟见肘:“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杨洪,字季休,后代法正为蜀郡太守),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刘备咬牙坚持到曹操退走,旷日持久之战,掏空了蜀中兵源和粮秣,不得不按照刘巴的办法对西川进行敲骨吸髓的搜刮,这时候再抽调力量和资源去驰援襄樊,估计后院会燃起一把大火,连他的汉中王宝座都会被烧掉。

陈寿这样评价刘备的两个主要谋士:“庞统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结合上下文看,我们就知道“仲叔”与“俦俪”对偶,都是类似和差不多的意思,“仲叔”比“伯仲”弱一点,但是把法正比作曹操身边的程昱、郭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庞统已经在雒城攻坚战中阵亡,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最相信的谋士应该是法正,而法正的战略规划并不在荆州而在汉中和雍州、凉州:“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就足以说明,刘备对法正的战略规划是持肯定态度的。

是固守荆州还是西取雍凉,在刘备集团内部肯定有争议,关羽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在襄樊之战乃至荆州之战中,他好像有点越权了。
在建安二十四年,荆州是刘备的老根据地,益州是新占领区,按照常规理解,应该是固守荆州、稳定益州、供给汉中——曹操撤退的时候,把汉中老百姓都裹挟走了,刘备得其地而不得其人,估计也没捞到什么资源。
刘备集团扩张太快,文官和武将都不够用,新归附之人除了法正之外,也就是吴懿吴班兄弟还值得信任,许靖、刘巴、周群、张裕、彭羕等人的忠诚度极低,就连马超,也是脑后生有反骨,有一块地盘就可能割据称王。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集团肯定是求稳不求战,关羽主动或被动发起襄樊战役,肯定得不到西川和汉中的足够支援。

关羽要求刘封孟达出兵襄樊,不是战败后而是战败前:“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刘封和孟达不肯仓促发兵,应该是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上庸、房陵、西城等地刚刚归附,急需镇府,实在抽不出兵力;其二,关羽以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的身份,不应该给刘封孟达直接下命令。
当时上庸三郡很不稳定:“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就能看出刘封跟孟达原本就不对付(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申耽的家属虽然送到成都做人质,但这哥俩一直没有对刘备心服口服,当地百姓也未必拿刘备当自己人。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也是统领孟达、申耽、申仪三太守的“副军将军”,相当于半个“钦差大臣”,刘备给他的任务,就是确保三郡安定,如果主力部队未请示刘备就都抽调去已经占据优势的襄樊前线,后防失守谁来负责?
刘封就是去了荆州,也打不过先期到达的徐晃和后续跟进的张辽,就更别说已经进军摩陂的曹操了。
这样看来,关羽围攻襄樊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而且他有没有向刘备及时汇报战况,正史中也没有记载,但是他抓获的于禁和三万曹军没有押赴成都献俘,那却是有据可查的:“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属于孙权的)湘关米。”
关羽宁可去抢孙权的粮食,也不向刘备开口,是不想给主公添麻烦,还是想自力更生?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给读者诸君留下了这样的难题:关羽败亡于临沮,诸葛亮和法正都在刘备身边,谁该为丢失荆州负责?这事我们不能错怪诸葛亮,刘备似乎也有苦衷,那么关羽围攻襄樊,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