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初一3、4班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
各位家长;
晚上好!我是数学老师。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数学学习的的内容和方法都跟小学完全不同了,内容上难度增大,方法也要相应变化。有一个比方:初中一节课的内容相当于小学一周的容量,因此,初中数学的学习绝对不能像小学一样上课听一听,做一做作业就万事大吉了!需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第一,积极做好课前预习。由于初中数学难度变大,容量增加,单靠课堂听讲已经不足以保证完整掌握相关内容和方法,因此做好课前预习就极为必要,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况且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才是后续学习的关键。预习,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的途径之一,让孩子在听课之前先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印象,孩子们能自己学会的,就不需要老师去教,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教会的,是学会的,诚如斯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要总想着去教。预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们在上课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问,为保证课堂听讲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数学预习应做到:先粗读,粗略浏览教材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关于课前预习,不用你做太多的工作,主要是看数学课本,这需要我们既要动脑筋思考,还要动手练习。数学预习可以按“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方法来进行。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将定义、规律、归纳、定理、方法等内容画出来;
“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空白的地方;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习不能理解掌握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学习。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第二,课堂听讲。有了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基础,在课堂上不是老师的每一句讲解都必须专心听,而是有所侧重,重点听自己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专心注意听老师讲解关键之处,如对概念的来龙去脉的解释,对重要定理及公式的理解,还有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方法,同时做好课堂笔记,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与解答,并且如果老师并没有讲到你的疑问之处,要及时向老师提出来。虽说课堂上不是老师的每句话都要听到耳朵里,但一定要紧跟老师的节奏,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考、理解,配合老师的课堂要求,对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课堂对你来说才是有效的,有用的。
第三、课后复习。不要以为预习过了,课堂上也专心听讲了,觉得自己都理解和掌握了,就忽视课后复习这个环节。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复习是避免出现知识缺漏的关键环节,许多同学课堂上一听就懂,但作业一做就错,考试更是连连出错,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课后没有做到及时复习,没有把课堂上听到耳朵里的思路和方法变成自己的动手能力。课后复习的作用就是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和方法,充分理解概念与公式、定理等关键知识,进而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避免在接下来的作业中出现诸多低级错误。
第四、规范作业。对于书面作业的要求就是,规范书写,及时完成。这是向老师反馈你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能否规范书写,反映了你课堂学习的结果如何,如果遇到问题,说明你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待提高,说明前面的环节肯定还有缺漏,这就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了。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作业,除了你因为知识和方法的欠缺之外,还可能与你的时间安排有关,就更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了。
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2.习惯养成胜于聪明;
3.细节决定成败;
4.坚持到底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最后,有几个观点与各位家长共勉:
1.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2.我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可爱;
3.与孩子一起成长,陪伴,引领。
希望我们老师与各位家长一起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