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名家马原讲座:小说的前世今生

2022-12-05 13:18 作者:两个勺  | 我要投稿

马原:小说的前世今生

“小说死了”

小说最初源于人们听故事的天性,从听故事、讲故事的人类习惯慢慢成熟的东西。

1989年小说已经持续辉煌十年,突然被公众冷落了。

写小说是一个作家的生命方式,读者突然不再关注作家的写作,那么作者的热情是否中断。这是因为只考虑到了作者与读者。

小说变成公共艺术由来不久,大概五百左右刚刚诞生,诞生300年内完全是小众艺术,博物馆艺术。大概是文艺复兴之后的500年。

小说是舶来品,明清时期的小说是章回体样式存在,不是现代语意义的小说。

文艺复兴时期地中海沿岸有两个巨匠,波伽丘、塞万提斯。

《十日谈》将小说严格定义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成立今天小说流浪汉小说的鼻祖。

文艺复兴的诞生了小说这个题材。

小说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是因为媒介的障碍,造纸是一个很小的行业,由纸承载的叙事体。小说在成型的300年里,是一个特别小的圈子里、上层的、知识分子把玩的方式存在。

真正成为大众艺术的时候是造纸开始工业化、印刷术得到长足进步后开始普及,大概距今200年的时候开始。

纸质本小说不是从来都在。

上古时期尽管有很多智慧的人,但是那个时代因为受众群体的狭小,很少的有才能的人能狗够进入小说领域。

有了纸质本小说,加上小说能够大范围的传播,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觉得自己的能力想象力、创造了能够得到释放的是小说,变成了一个职业选择,变成了19世纪大作家天才大作家的诞生的宏伟局面。

整个英国小说都是从《弃儿汤姆琼斯》开始的,而这本书是跟随《堂吉诃德》后的流浪汉小说形式

英语小说19世纪极其辉煌,20世纪再度辉煌。

19世纪初在法国有很多伟大作家 ,其中第一回中大仲马定义了当代传奇小说,将近200年里阅读最多。

19世纪中叶雨果和巴尔扎克

19世界与20世纪之交的大作家纪德

除了英法以外,19世纪初特别的一支俄罗斯小说,普希金、果戈里

19世纪中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

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地位要高于俄罗斯大公,小说家地位很高。

高尔基是“苏联文学之父”,是我们少年事情的偶像。用极其震撼的笔法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就像是大海变成了晶体,举起双手对大海说:停住吧。

司汤达《红与黑》,充满心理学对小说带来的冲击与变化。

莫泊桑晚年也抵抗不住心理学对于小说的冲击《如死一般强》,完全是一个心理学的实验范本。

为什么会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作为小说家,羡慕19世纪的黄金时期,现在在20世纪,我更愿意自己还原成19世纪的小说家。到了20世纪突然惶恐起来,遇到巨大屏障,前面有高峰般的文学巨匠,给他们太大心理压力。

无法逾越的屏障。

20世纪虽然有更好的机会,19世纪没有电夜很长,烛光是一种奢侈,太阳落下去就是夜的开始。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

我们说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文化革命、艺术革命。严格来说现代主义运动事实上它是基于困境之下的一个被动选择。现代主义实在突围,困境情况下不得已做出一个由新的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荣格进一步把心理学推进,被大众广泛认可的心理学被大范围引入小说之中。

我们看到了最初的乔伊斯的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

荣格对于意识的进一步探索,我们看到了普鲁斯特小说中大范围的意识流。

精神分析学+意识学说两方面被小说家拿来拯救小说,用于个人写作,让小说变成了一种学问。

小说走到19世纪后不好读了,语言原本会越来越便利,更好用,但是小说领域更难读了。

《周易》到《红楼梦》由难到易

就是说语言变化本身对于叙事的接受几乎是不显的。少年时期20世纪的小说家对于小说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回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说走入了歧途,进入了一个摘胡同里面。乔伊斯、普鲁斯特没有注释是看不懂的,与上古时期读《周易》、《楚辞》一样难读。

正好在这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公众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了更大的时间之中也就是现实战争中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哲思小说,如萨特、加缪的小说。

小说主流开始向相反方向走,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

50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对既往小说提出眼里挑战,认为既往的小说可以休矣的新小说派。代表人物:娜塔莉莎洛特、罗伯格里耶、西蒙、杜拉。小说变成了不动声色的,像是上古结绳记事的一种干枯的记事方法。这种样式的小说类型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拯救了小说的约瑟夫海勒,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上帝知道》《美国美人》,让小说重现升级。经典小说的经典价值意义突然不见了,他是小说上最早的解构主义者。

我国国内的解构主义者王朔,深得海勒的语言精髓。王朔的小说读完之后,你不知道他是在褒还是在贬、不知道它是在正面描写,还是在嘲弄,正话反话是用解构的方式来说。这正是约瑟夫海勒小说的语言精髓。

约瑟夫海勒以违反常识、违反逻辑的方式,创造了全新的叙事的样本、范本,《大话西游》中很多精彩部分来自于年长的王朔的方式。

周星驰也分两段,最初是香港的很闹腾的电影,之后,他找到了一个周星驰式的对白方式,创造了只属于周星驰一个人的电影样式,马原认为他的先师是王朔。

约瑟夫海勒——王朔——周星驰

20世纪小说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为什么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少?

在20世纪,小说仅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约瑟夫海勒,但是他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20世纪下半叶,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楷模作家。近些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大家都不太关心。

现在的人越活越老,瑞典皇家文学院,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不变,因为是去世一个由新人顶上去,对于文学作品的标准不同。近几年,已经年老的评委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看小说或者说与现代接轨。差了一代人,思想上已经距离很远了。

60岁的人写出的小说很难让20岁的人喜欢。

因为小说在19世纪的黄金辉煌之后,再整个20世纪都是一部突围历史,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又有了更大的问题。

19世纪20世纪,技术进步又托起一部分小说。电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同时更多作品的出现也需要人们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电的产生同时催生了其他技术的进步,新事物产生必然对旧事物冲击。这时候产生了电影,电影是人们对于小说叙述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它比小说更加直接便当,如《安娜卡列尼娜》需要好几天读完,但是电影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对于现实存在的二三十秒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中,在小说中叙述可以达到无限长。但是事实上,物理时间只有20秒,如C罗一脚扫进球门里,只需要几秒时间,但是写入小说需要更长的时间。

托尔斯泰三大巨著,字太乏力了,字对于叙事的展开表述太乏力了,有了电影后又有了电视剧,作家缴械投降。读者对于故事的心理需求,电影和电视剧已经满足了,全盘接纳替代了小说的作用。

小说自100年开始就面临电这样强大的敌人。还是电子阅读超过纸质阅读。

小说“死了”,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了,小说的打发时间的娱乐功能、学知识长见识、被教化等等的,需要已经被大范围的转移到了电所带来活动的图像中了。

技术的进步加重了对于地球的伤害,造纸业给地球下来的戕害巨大。

电子阅读对于地球来说是好的,以网络实时创作出来的小说创作样式不得而知。公众接受的还是传统小说样式,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聊天室的模式。

今天的小说实际上还是延续了网下写作的小说模式挂到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纸质版,从写书变成卖书。现在意义上的网络小说不是真正的网络小说,只是将线下所写的东西誊到网络上而已。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名家马原讲座:小说的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